在下说的是中华礼仪之邦,不是中国礼仪之邦。
在中华历史上,秦朝建立了地域上的中国,而正统的中华文化,始于大汉朝。
不过,秦始皇的“帝国”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之上的。所以不能长久,仅仅到了秦二世就分崩离析、灭亡了。所谓地域上的统一,疆土也不是太广阔,原先战国七雄的疆土,向北只到辽宁一带,向西超不过甘肃,向南不过湖南、江浙一带………所谓的逐鹿中原,狭义上说,仅河南一省而已。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正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时过境迁,现在,河南省是全国最著名的骗子大省,盛产乞丐,是中国丐帮大本营。
至于新疆、西藏、蒙古……和中国没什么关系,南边的湖南、广州、福建、广西一带,被称为南蛮子,还是蛮荒之地,野人出没的场所,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洞主”联盟的首领。那人还在山洞里面穴居涅。
古称有南蛮子、北鞑子之说,北鞑子泛指北方各少数民族,神马蒙古、匈奴、女真、契丹………之类的。所谓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那更是放屁,和中华文化没一点儿关系。
“秦帝国”统一的标志: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其中的行同伦,意思是“按国家法度办事儿”,实际表示的是国家的残暴统治。是商鞅变法的结果。也是秦王朝短命的原因之一。
说中华文化起源于大汉朝,原因在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六经”指孔老夫子的“六艺之科”,董仲舒原话是这样说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那么,那位问了,孔夫子,儒家的老祖宗不是早就有了吗?怎么到汉朝才成为中华文化涅?列位,一种“文化”必须要有国家机器的支撑才能成为国家文化。否则只能算作是打油飞、虾扯蛋。
就像孔夫子在世时,不过是个穷教书的、到处混饭碗儿、找粮票儿滴,一辈子没当过神马正经官儿,只在鲁国做过受气的大夫。那儒家算是个屁,跟臭要饭的差不了多少。
说句题外话,京剧,号称中国的“国粹”,据说唐朝唐明皇时期就有了,叫什么“梨园”,唱京剧的自称“梨园弟子”,其实特么瞎掰。京剧的祖宗、祖师奶奶是慈禧太后她老人家,如果不是慈禧太后爱听京剧,京剧怎能成为“国粹”?粹你奶奶的纂儿吧!
回过头来说中华文化,中华礼仪之邦,
中华礼仪之邦的“礼仪”也是从汉朝开始的。说到礼仪,不能不提一个人,此人名叫叔孙通。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创立者,是中华“礼仪”的祖宗。不过,这孙子不是什么好鸟儿。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刘邦打败项羽以后,被拥立为皇帝,就是汉高祖。刚当皇帝,丫也不懂什么礼仪。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比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打架斗殴、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相互之间称兄道弟,也没什么规矩。汉高祖刚开始还力求精简,觉得越简单越好,后来就有点儿不耐烦了,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觉得有点儿不像话。
这时候,有位名叫叔孙通的,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叔孙通回到鲁国故地老家,征召了大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以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
汉朝的皇宫叫长乐宫,长乐宫落成的时候,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这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
功臣、列侯、将军及其他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文东武西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滴。
主持人司仪,叫“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
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司仪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这次朝会非常满意,这时候才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 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皆获汉高祖封为郎。
不过,这位叔孙通不是什么好鸟儿,您千万别以为知书达理、懂礼仪有学问的就是什么好人,诸位,懂礼仪和“好人”是两码子事儿。
叔孙通是薛县人,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征召。当初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后,秦二世征集所有儒生,商讨对策。除了叔孙通外,其他人均据实回报。秦二世对其他儒生严加处罚,而正式委任叔孙通为博士。为什么呢?原来叔孙通在回答秦二世的询问时阿意逢迎,报喜不报忧,赢得了秦二世的欢心。
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引起了同僚的不满。叔孙通争辩表示,这样做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随后他逃亡回家乡薛县,那时候,薛县已被起义军占领。叔孙通先后跟随起义军领袖项梁、熊心及项羽。前205年,刘邦率军攻入彭城,叔孙通又向汉军投降。后来项羽回来打败刘邦,叔孙通跟随刘邦回到关中。 汉高祖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并赐封号“稷嗣君”
叔孙通降汉后,最初经常向刘邦引荐一些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同行的儒生。叔孙通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
另外,叔孙通认为礼仪是可以因应时势、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变,不必艰难地全盘草创。他为汉高祖制订的礼仪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礼乐而成。
下面是《史记》原文以及后来史家对叔孙通是”小人”的评论。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 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靳入陈,于公如何?”……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迺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免于虎口!”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緜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迺令群臣习肆,会十月。 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 高帝曰:“吾迺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 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鬬乎?故先言斩将举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迺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太史公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臣光曰:……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资治通鉴》卷十二,太祖高皇帝下 (孝惠) 四年:臣光曰:过者,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高宗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