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内一年的垃圾制造量多达5亿吨。日本的国土面积不过37.8万平方千米,不到中国1/25,产生的垃圾量接近中国的一半。可以说,日本的垃圾污染比中国更严重。 但是,现在的日本,城市干净整洁、乡村山清水秀,人家是如何解决垃圾围城的呢? 一、垃圾分类,自己制造的垃圾,跪着也要处理好 196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备受污染之苦。为了应对“垃圾围城”,日本提出了关于垃圾处理的“3R行动”,即Refuce(源头减量)、Reuse(物尽其用)、Recycle(回收利用),出台各种对策。其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措施,便是垃圾分类。 二、分类有讲究 日本垃圾分类,细致到变态。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的精细到60多种。总体上说,生活垃圾基本上分为可燃性垃圾、不可燃性垃圾、资源性垃圾、有害性垃圾、超大型垃圾、不能回收垃圾等几大类。 日本的垃圾分类,不止细致,还很科学:以处理方式为导向,每一类垃圾都有着明晰的处理路径。 日本国土面积小,无法像中国一样,将垃圾进行大规模的填埋,只能采取焚烧技术。因此,日本垃圾分类,首要便是区分“可燃性垃圾”和“不可燃性垃圾”。 “可燃性垃圾”,直接送往垃圾焚烧厂焚烧;“不可燃性垃圾”,被送往不燃垃圾处理厂处理。 资源性垃圾、有害性垃圾、超大型垃圾等其他垃圾亦有对应的处理方式。 三、处理有要求 日本民众将垃圾分类之后,还要对垃圾做进一步的处理,而非一扔了之。 如果想扔一个矿泉水瓶,先要把瓶盖取下来,然后把瓶身上的塑料纸撕下来,接着把瓶子洗干净、踩扁,最后分别投送到相应的垃圾分类中。 类似的规定还有—— 1、废弃的食用油,要加入指定的凝固剂固化,或者是用旧书报吸取,之后作为可燃垃圾处理。 2、喷雾剂罐等危险物品,要扎一个孔,确保没有残余气体。 3、牛奶盒等纸质垃圾,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4、纸类和衣物布匹类垃圾,要分类用绳子捆扎好。 5、碎玻璃、剃须刀片等危险物品,要用报纸包好后,写上“危险”二字。 …… 此外,在日本,处理诸如被子、电器、家具等大型垃圾,需要另外交钱。在扔这些大型垃圾之前,需要到便利店购买一定面值的垃圾处理券,填上名字和电话,贴在大型垃圾上,再联系专门的回收公司上门回收。 四、投放有规定 分类、处理后,终于可以扔垃圾了。但是,垃圾也不是想扔就扔,而是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垃圾中转运输站等机构每年年初都会给责任区内的每一个家庭发放垃圾收集挂历,每天收运什么垃圾,在挂历上都有文字图案标明,一目了然。 即使没有挂历,居民也可通过市报、政府官方网站等途径了解到垃圾收集日的具体信息。 居民每天必须严格遵守,如果错过了时间,只能把垃圾留在家里,等到下次了。 五、违反有惩罚 日本的垃圾分类是一个事无巨细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每一个民众都能遵守呢? 除了进行宣传、教育外,日本还立法对违反者进行惩罚。在日本随地扔垃圾的最高惩罚是“废弃物非法投放罪”,胡乱丢弃废弃物者,将会被处以5年以下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59万人民币)。 不止于此,如果不按规定处理垃圾,会在社区公告牌上被点名批评,受到周围人的歧视,甚至遭到邻居排挤。 六、政府主导 “垃圾围城”涉及公共安全,关乎民生福祉,毫无疑问,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日本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立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质污浊防治法》《废弃物处理法》)、出台分类指导意见、提供设备。 日本的垃圾焚烧厂,乃至与垃圾相关的产业,要么是政府单独投资,要么是政府与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 垃圾处理不好,便会造成“二次污染”。只有政府力量介入,才能便于监管,并以政府的信用做担保。 七、公众参与 日本垃圾处理的核心在于垃圾分类,这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公众参与的“垃圾分类”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培养了公民良好的环保意识。 在日本,小学生从小便被要求参观垃圾处理厂,开设专门的垃圾处理、分类、再生资源利用等课程,接受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日本街头基本上不设垃圾箱,日本民众也养成了将垃圾带回家处理的习惯,这就是日本街头干净整洁的原因。 八、企业协同 虽然日本垃圾处理行业由政府主导,但企业的力量,仍不可忽视。 一方面,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生产经营中也会产生垃圾;另一方面,企业在垃圾的处理特别是回收中,举足轻重。 垃圾处理需要企业的协同,特别是需要企业在付出治理成本的同时,仍然能够创造价值、获得盈利。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企业协同,看似是一句大而无当的空话、套话、废话,其背后,却是日本探索40余年,于政府、公众、企业三者之间不断博弈后取得的平衡。 这种平衡,有血、有泪,有付出、有让步,有磨合、有信任。这种平衡,让整个国家的每一分子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因为,垃圾围城,每一个人都无处可逃。以上,就是日本的垃圾处理的方法和过程,诸位看,中国、中国人学得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