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要到中國去開會?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到中國開會去》,作者說,十九大後,中共國一連開了三個國際大會,一個是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一個是世界互聯網大會,一個是“南南人權論壇”。諷刺的是: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在中國作過社團登記,中國的互聯網自由度連年都居世界倒數第一,中國在世界人權排名上一直排在最後幾位,2015年是倒數第二。
那麼為什麼又有許多人到中國開這些荒謬會議呢?
“到中國開會去”幾乎成了外國政要、商界領袖和專家學者的口頭禪,“人儍、錢多、速去”是具體描述。到中國開會,可以享受頭等艙、五星級酒店、美食、高出場費、高規格接待。同樣一場會議,中國支出的費用是外國的好幾倍,甚至上十倍。會議的舉辦單位和人員可以從中得到各種好處,如以會議的名義購買電子產品、私自賺取酒店的差價以及收取各種回佣等。吃虧的是老百姓。公費開支都來自百姓的血汗稅款,這且不說;一碰到開會,就交通管制,有時甚至把老百姓趕走,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許多干擾。
2、余光中心中的中國不是今日中國 台灣《上報》發表詩人廖偉棠文章《孑立在中華的餘光之中》,認為剛剛去世的台灣詩人余光中,的確比大多數台灣作家更顯得與大陸作家是同類者。純粹從詩而看,他很接近另一位余姓作家余秋雨,徜徉山水之畔而不見人間,追懷古人而不問今人,“雅不可耐”——這正是信仰中華復興的附雅者所嚮往的。
以李白指代盛唐成為中國大陸約定俗成的做法,余光中作為學者型詩人,未能免俗——不是因為他流俗,而是因為他需要從盛唐想象中獲取他的中國自豪感。但無論如何,他心中的中國,已經不是今天的中國,既不是大陸的中國,也不是台灣的中國。如此看來,他孑立在中華民國的餘光之中,一如他的名字,倒是頗有幾分悲壯。
3、中國民族主義紓解內部壓力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學習台灣走民主富強之路》,認為中國加大對台打壓力道,與其國力擴張,尤其經濟崛起,卻缺乏多元管道紓解社會矛盾有關。中國在近三十年快速成長後,總體經濟規模已是世界第二,但為了鞏固專制政權,對自由與人權的箝制卻有增無減,因此,號召民族主義,點燃民粹之火,乃是紓解內部壓力的重要手段。
中國動不動就提及反分裂法、解放軍武統,以中國解放台灣的夢囈,解讀台灣的民主日常,再正常的現象都會被當成大逆不道的去中國化,兩岸戰火看似一觸即發。然而,中國自己也知道,即使武力再強大,但挑起戰爭,必將付出更慘痛的代價,恐玉石俱焚。
因為台灣問題是“世界問題”,這是中國自己認為滴。毛澤東說:台灣事小,世界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