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二十四史被认为是“正史”。其中的前四部《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一般说,历史可以当作小说看, 小说却不能当作历史看。原因是小说中夹杂了过多的作者的遐想和虚构,当然, 也不能太出格,不然那小说也没人爱看。 看正史和小说的区别,从三国演义、三国志两部书中对马谡的说辞,可以看得 很清楚。 当时的蜀国,东有关云长镇守荆州,关羽文武双全,东吴不敢轻举妄动,况且 诸葛亮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战略通过赤壁之战也被东吴接受。不用担心。 蜀国的主要外敌有两方面,一是北方的魏国。二是南方的蛮夷,在如今的云南、 贵州一带,散居着不少少数民族,那些民族虽然还处于野蛮、落后阶段,但也 强悍无比,经常捣乱。他们的总首领叫做“孟获”。 诸葛亮要一心一意的对抗北方魏国,必须先要平定南方的蛮夷,而那些野蛮之邦, 反复无常、分居各地,光是“洞主”就有好几十个。 不过后来诸葛亮通过“七擒孟获”,征服了南方蛮夷的人心,终于成功的平定了 南方,为什么要“七擒孟获”涅?首功应归功于马谡。《三国志》上是这样说滴: 诸葛亮“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 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 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彊贼。彼知官势内虚, 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 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曲折,讲得 活灵活现,这三段故事还被早年的京剧艺术大师改编为京剧“失、空、斩”, 马连良的一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成为最负盛名的京剧唱段之一。其实内中 的情节,大多数是虚构滴。这段故事,《三国志》中,不足百字: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郃绝其汲道,为郃大破。谡逃亡,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蜀军失败,马谡虽为罪魁祸首,但主要还在于诸葛亮用人不当。原因在于, 刘备临终,“白帝城先帝托孤”之时,刘备曾嘱咐过诸葛亮:马谡此人虽然聪明 而有才气,但为人言过其实、好浮夸,不可以委以重任,请你一定要好好观察他。 因为事先立有“军令状”,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三国志》中,是这样 说滴:
“谡下狱物故,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
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
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
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
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谡死
时年三十九。”
所以看起来,马谡其人其事为真,有了这些记载,作者才可以妙笔生花、写出
那么好看的《三国演义》来。
另外,关于什么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在《三国志》里也有记载,不过是
“兩出祁山”。魏延献计、诸葛亮不听也有记载。如果听了魏延的话,说不定
蜀国能打败魏国、一统天下也未可知。而《三国演义》中,作者却明显偏袒
诸葛亮,说是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设计让马岱把魏延杀了。
这些方面表现出历史与小说明显的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