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只有兩到三成信任陌生人。”這是兩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的描述,曾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誰偷走了中國人的信任感? 有個段子是這麼說滴:在中國,賣包子的不吃自己做的包子,種菜不吃自己種的菜,賣藥的不敢吃自己生產的藥,賣奶粉則從不吃國產的奶粉……… 這個段子本身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當造假作假、坑蒙拐騙成為一種風氣,甚至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時尚,每個人能做的就只剩兩件事了:一個是只相信自己,另一個是絕不相信別人。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患上了欺騙恐懼症,他們從小就被無數次教訓告誡,不要跟陌生人說話,而現實又強化了這個版本的判斷。從前,天災多、人禍少;現在天災不少人禍則更多,每個人都不願意輕易將信任贈送給別人。連回家過年,長輩們也不免一概地會嘮叨上一句,“出門在外可得多長點心眼兒”。中國人的賊心眼子越來越多。 “快遞來了不敢開門,查水錶的不讓進屋,入戶人口普查不得不改成去居委會報到……”這些被拿來當做是信任感缺失的推舉案例,不過是群情洶湧的現世社會裡普通人正常而基本的自我保護罷了。 更可怕的不信任,在於群體心理的巨大分裂:官民之間,人們不信闢謠,偏信傳謠;商民之間,不信國貨,一味青睞洋品牌;家長不信任老師,患者不信任醫生,觀光客不信任店家……這是中國社會的常態。 人們遇到事情,遇到人,總是將質疑放置在信任前面之時,而這根本不正常。但說到誰應該對此負責,公平來講這是整個社會的共同失敗。每個人都該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巨大透支負責。官方的監督缺位,民眾價值觀的異化,客觀上都起到了為社會的負面與病態“添磚加瓦”的作用。 結論和答案似乎是“整個社會的共同失敗”。有句充滿正能量的網絡名言:“你所站立的便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便怎樣。” 不過問題來了: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必須自以為代表了中國!這特麼的可能嗎?在中國,除去習近平習二大爺,哪一個不要命的狗東西敢說自己代表中國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