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又再艳雪的带领下,看了几次“苏联”电影,像什么“夏伯阳”、“马特勒索夫”、“卓娅和舒拉”等等。有道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且,白胖子好掰活,瘦鸡狼爱显摆,燕子小快嘴………“军区大院”放电影的消息不胫而走,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同学甚至每到放电影的时候,就到门口儿等!本来嘛,我们能看,别人为什么不能看?弄得我们几个跟做贼似的,偷偷摸摸,谁也不敢告诉。终于,艳雪遗憾的告诉我们,以后,“军区大院”不再放电影了,说是怕影响不好。不过呢,做为补偿,艳雪送了我们几个每人一张“话剧票”!哈!这可是因祸得福。瘦鸡狼、巴黎倒不怎么在乎,其它几个人从来就没看过什么“话剧”!艳雪还说:“话剧名字叫《马兰花》,是儿童剧院新近上演的话剧,可好看了,剧院地址在王府井北口儿,东华门附近。”高兴得我们几个又蹦又跳,艳雪可真是好样儿的,虽然平时居高临下好指挥人、教训人,但有此心意,再多多教训也无妨。看看门票,价钱两毛五,上面印着戳子“赠票”,座位号还是前排、居中。
剧场看剧真的和看电影感觉不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剧场也比电影院小得多,但是“休息厅”很大,不像电影院,只有门厅。那时候,电影院的门厅经常悬挂著名电影演员的大幅照片,像什么:王丹凤、张瑞芳、白杨、谢芳、王心刚、赵丹、谢添等等,女的一个比一个漂亮,男的一个比一个精神。可比现在的领导人照片好看得多。
我那么想看“马兰花”还有一个原因,二丫儿姐曾经看过,回来后不仅绘声绘色地讲述,嘴里还整天哼唱剧里的台词儿:
马兰花,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儿在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
这段词歌居然变成了跳皮筋儿时的歌谣,别提多好听了。
整个故事用现在眼光看,过于普通,没什么。就是说山下住着父女三人,大女儿大兰特别懒,好吃懒做,小女儿小兰勤劳聪明,心眼儿还好。山顶上有一种神奇的马兰花,只要掌握口诀,就能让它开花!山顶上有个“仙人”小伙子,在小兰上山采花为老爹治病的时候,认识了小兰,不仅把花送给她,还登门向老爹求亲,要娶小兰为妻。引起大兰嫉妒,和她家的老猫一起设阴谋、施鬼计,破坏小兰的亲事、夺取马兰花………老猫是个妖精,坏透了,一肚子坏主意,当然也是人演的,后来每当老猫一出来,底下的小朋友大多群情激愤,一起高喊:“打死它!打死它!死老猫、臭老猫!”据说曾经有孩子跑上台,追着打猫!后来导演更干脆,时不时的让老猫下台来转一圈儿,小兰也在适当时机下台与小观众互动,有时全场欢声雷动,有时一片笑声………
原来上面那首儿歌,就是马兰开花的口诀!怪不得小孩子都爱唱,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芝麻开门”一摸一样。
“儿童剧场”演出的剧目还有一个名叫“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学校少先队组织去的。原因是辅导员知道我们几个和艳雪去看戏受到启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推广”,辅导员据此还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在学校引起不小的轰动。不过那个专演“列宁”的话剧不怎么样,大多同学都不喜欢。淘气的,经常拿列宁开玩笑,站在桌子上,用手往下一指,头一杨,下巴一抬,手往下一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四周同学哈哈大笑。
除去看过两次话剧,还看过两次“京剧”,都是跟母亲一起去的。一次在王府井“吉祥剧场”,一次在前门大栅栏“广和剧场”。都是适逢过节,街道组织“积极分子”联欢,反正都是不花钱的。我家穷,花钱的戏绝对看不起。戏票比电影贵多了,往往五毛、一块、一块五、两块的都有,按座号定价。五毛钱几乎是一个人半个月的早点钱,谁舍得呀?为看“列宁”话剧,母亲叨唠了好长时间,说是看戏不能当饭吃!
京剧挺有意思,一出是“三岔口”,武打戏,全剧就是到结尾有两句台词,剧情也很简单,刘利华、焦赞、任堂惠三个人,所以叫三岔口,取材于《杨家将演义》。说是焦赞蒙冤,发配充军。任堂惠是杨六郎的副将,受命暗中保护,行至客店,偏遇黑心店主刘利华(类似于孙二娘的店,其实心向杨家将)。三人在店房中不知对方身份,黑暗中激烈打斗,非常精彩。比杂技还好看,杂技加武打,再加上黑暗中的误会,引得观众又紧张、又好笑。
另一出是“秦香莲”。我倒没什么,看到凄惨处,我妈哭得止不住泪水……她也不说“看戏不能当饭吃”了,回家缠着我讲些“包青天”的故事给她听,讲得好,就不用干活儿啦!
正式的“曲艺”演出,我只看过一次,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有侯宝林的相声“绕口令”、“关公战秦琼”,郭启儒的单口相声小段儿,还有京韵大鼓、单弦儿、京东大鼓。不过没有我最喜欢的西河大鼓。由于有“西大地”的艺术熏陶,我听得也有滋有味儿。“关公战秦琼”我记得最清楚,因为这段儿相声,山东军阀韩复榘的名字深深印在脑海中,往往一想起来就觉得好笑。
除去很少的看电影、看戏的机会,大部分可以称得上是“娱乐活动”就是听收音机了,那时候叫做“话匣子”。
正是:眼耳鼻舌身,各自要欢心。五官协调好,阎王不敢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