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汉朝的儒家,他们的根据,来源于孔子,最早整理出诗经的是孔子孔圣人。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600多年。最开始,周武王在战胜黎国以后,举行庆功酒宴,周公旦即席做了一首诗《蟋蟀》。据说从中受到启发,命令史官采集各种歌谣,以观民风。采集的诗可多了去了,杂七杂八、什么都有。总的说,都是皇宫、官宦、士大夫以致民间的淫词滥调。书中暗表: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越是这种民间的淫词滥调,越能体现一个国家实际的民风。周王这一招儿还算是开明滴。
后来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的300篇,整理出了《诗经》,简称“诗三百”,孔子并且洋洋得意,自我陶醉的给诗词评判定了个标准,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直遗乱至今。一说好作品就是“思无邪”。其实扯淡,思都不邪了,能有什么劳什子好作品?好作品好就好在“邪”字上。
如果从当时历史人文环境看,应该说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淫。”这就是本文的题目。下边儿,咱们慢慢儿说。
诗经,分为三部分,叫做“风”、“雅”、“颂”。咱们拿《风》做例,讲一讲诗经的来龙去脉,诸位自己评判一下,看在下说得对也不对。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称十五国风,被普遍视为《诗经》中的精华。包括“周南”、“卫风”、“王风”、“郑风”、“桧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曹风”,等等共160篇。《国风》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据说是民间歌手,无从考证,更大的可能性是“文化人”根据民间小调、顺口溜加工而成。类似于现在的“十八摸”一类滴。也有贵族气息明显的诗歌,为数也不少。
关于诗经“思无邪”的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说: 第一,“思无邪”是孔子说的。是他自己的体会。不能把这个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 第二,体会出“思无邪”的文人,自己本身不一定““思无邪”。孔夫子自己也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色、性也”。再说,从来就有一种“文人无行”的说法。 第三,“思无邪”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或瞬间。有一时的“思无邪”、瞬间的“思无邪”就不简单了。要做到完全“思无邪”,天下没几个人 拿诗经中的《齐风》来说,是齐国民歌,齐国当时的国王是谁,春秋五霸是怎么回事儿、齐桓公为什么成为五霸之一、公子小白怎样死里逃生?管仲是谁?鲍叔牙又是谁?管鲍之交、管鲍分金怎么回事?为什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等等,都要知道才行。 很简单的道理,诗经的编撰、创作者绝不是民,而是高官显贵、士大夫,不仅了解民风,对宫廷政治、宫廷淫乱都非常熟悉才行,否则写不出来。 还一个重要原因,古时写书,都用“竹简”,一片竹简也就写十几个字。竹简还得用牛皮条串成卷,那牛皮条儿寻常人家也是买不起滴。 古文为什么那么精练?省地方。古人说的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得是古文,那一卷没多少字,扩展看来,一丝不苟的翻译成白话文,那就多了去了。还有个成语叫“汗牛充栋”,说得也是竹简串成的书………
《齐风》之中,有不少是揭露齐襄公和他的妹妹文姜“通奸”的丑行的。其实,是否通奸也很值得研究。到现在,党中央关于什么是通奸还没搞明白涅?怎能随随便便给古人扣上“通奸”的帽子涅?其实,按现在标准,说成自由恋爱也未尝不可。同父异母、兄妹二人,为什么就不能谈情说爱涅?这也正是诗经中对淳朴的男欢女爱大加渲染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不叫“通奸”涅?不仅不算通奸,还被历代文人墨客吹捧成天下第一“爱情”。诗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说:天下无常理,世上无完人。
还有一种可能,东周战乱时期,很多皇权贵族、高官显贵,厌倦了残酷的“宫廷政治”,到民间寻求某种精神安慰,也未可知。总之:越是“纯洁的爱情”,越值得怀疑。因为那类东西只存在于神话中、传说中、或者《诗经》一样的诗歌之中,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纯洁的爱情,贵在“追求”二字。 正话得从《三国演义》开始。三国里诸葛亮人人知道,了不起!当初没出山的时候,家在南阳隆中,经常“抱膝长吟,对月长叹,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这才有“孔明过江”,要说服孙权,执行“东和孙吴、北据曹操”的蜀国军事战略。诸葛亮当时只身一人,只有赵云陪伴。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张口就要与东吴合作。 孙权一听,心说:“行啊,小子“,说道:“先生,您先把我手下的群臣说服了再说吧,”,心说:“我也得看看您有多大的本事。” 话说那东吴群臣,早被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吓破了胆了,都是投降派,要与曹操“议和”。这么着,诸葛亮来了“舌战群儒”。 东吴第一谋士张昭,第一个问题就问诸葛亮:“你小子凭什么自比管仲、乐毅?” 话说管仲,是齐国的宰相,后来他保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乐毅是燕国的大将军,曾经率领兵马,一口气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但早期,管仲只是一个太傅,齐国的国王是齐喜公。齐喜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鸠,一个叫公子小白。管仲负责公子鸠,而他的好朋友叫鲍叔牙,负责公子小白。 别看管仲、鲍叔牙分别辅佐两位公子爷,这俩人儿可是好朋友。有个成语叫“管鲍之交”、“管鲍分金”,就是形容好朋友的,真正的好朋友。怎么个好法儿呢?您比如,打仗,鲍叔牙往前冲,管仲往后跑,怕死?不是,只有鲍叔牙知道,管仲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他一死,老母没人照顾,大孝子。所以管仲曾经说过:“天下知我者,唯鲍叔牙一人耳。”………就好到这个程度。 当时齐国太乱,宫廷内部,倾轧无度,皇亲国戚争权夺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管仲保公子鸠到鲁国找舅舅,鲍叔牙保公子小白到莒国,也去找舅舅。实际是“避难”去了,以免死于非命。俗话说,最亲娘家亲,所以都去找舅舅。 那齐襄公是齐喜公的儿子,说起来算是公子鸠和公子小白的哥儿们儿。反正那皇上妻妾无数,儿子多得数不清。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看上了他的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姐儿俩都是绝色美人儿,一个叫宣姜,一个叫文姜,要多漂亮有多漂亮,比漂亮还漂亮。 这姐妹二人实际是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兄妹。怎么说也是一家子。那也没辙,谁让珠儿对上眼儿了呢?珠儿是齐襄公的小名儿。宣姜漂亮,文姜更漂亮。敢情这文姜不仅相貌沉鱼落呀、闭月羞花,还特别有文采,属于才女,按现在话说叫“知性女”。博古通今,吟诗作画无一不精,天下少有、亘古绝伦。按东周列国志上写:“宣姜淫于舅,文姜淫于兄”。您看这历史书,有时候也是挺不讲理的。 您别着急,这就要跟《诗经》发生关系了。《诗经》产生的年代,就是这么一个混乱的年代:群雄不起、战乱不断、烽火连年、民不聊生。 齐襄公,珠儿,为什么同时看上两朵姐妹花?其中有个原因:这珠儿长得相貌堂堂,是个美男子,俗话叫:风流倜傥、亭亭玉立。 不过话说回来了,史书上说,宣姜淫于舅,意思是宣姜勾搭他舅舅,俩人不明不白、胡搞乱搞………这勾搭之事岂是一人能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何不说舅舅勾搭外甥女呢?再说文姜淫于兄,为何不说大哥勾引小妹呢? 可以这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诗,是不是齐襄公和文姜调情的时候做的诗都很难说。文姜把自己比作雌鸟儿,把珠儿比作雄鸟儿,俩人儿唧唧喳喳这么一叫,接着上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好儿。之后被当时的文史之官记载下来,当作民歌的可能性很大。 之后的事情发展,更证明所言有理。虽然淫于舅、淫于兄,可毕竟是一家人,不可能结婚,否则传出去,国家太丢脸。于是齐喜公,就是齐襄公他爹,做主,把宣姜许配给魏宣公,把文姜许配给鲁桓公。算是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吧。 这一来,可把齐襄公珠儿急坏了,这亲爱的妹妹一走,再想摸可就摸不着啦?诸位问了,摸哪儿啊?您自己想去吧,都君子好逑了,还不是想摸哪儿摸哪儿?不行回家看看“十八摸”去。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就属于惊天地、泣鬼神了,所谓山河变色、浊浪排空………与诗经的联系也更密切了。 那将牵涉到《诗经》《齐风》中的另一首诗《鸡鸣》。鸡鸣,鸡鸣,思贤妃也。贤妃就是文姜啦……怎么回子事涅?不是妹妹已经出嫁了吗?对不起您,在下有点儿口渴,我得先喝口水,润润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