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符救趙”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另一個故事,更具傳奇色彩。
趙國地處中原腹地,是“逐鹿中原”的核心地帶。其它國家都有地勢之利,比如秦有函谷關,居高臨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以後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又有連橫妙策,遠交而近攻,離間其它各國關係,才能挾虎踞鯨吞之勢力,蕩平天下,一統中原。其它各國也多少占有地利之勢。
有一次秦國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見史記《史記.魏公子列傳》: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信陵君即魏無忌)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卻又“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夷門侯生向信陵君獻計:“‘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領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王霸之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公子又從侯生計,帶屠者朱亥一起“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吾今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史記是我國最負盛名的史書。含: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二列傳。
《魏公子列傳》是其中之一。戰國時期,群雄並起,名人輩出,當時有號稱“四君”的名人。不是國王,勝似國王,都是各國的皇親權貴,有的還手握重兵,對本國及其它各國影響極大。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和楚國的“春申君”。這四位君,禮賢下士,招收、豢養天下有本事、有能力的高人、名士,做為所謂“門客”。據說最有名的“孟嘗君”有門下食客三千。以後形容人“好客、講義氣”,都以“小孟嘗”稱之。關於“四君”與門下食客的故事非常多,也很精彩。不說了。
上面的史記故事是說,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平原君的夫人。趙國被圍,當然要求救於魏國。魏國的國王出於兩國邦交禮儀,派將軍晉鄙帶領十萬兵馬前去做“壁上觀”,實際是隔岸觀火的意思,因為魏國不願得罪秦國。信陵君屢次進言魏王進兵,魏王就是不准!信陵君“救姐、救趙”心切”,最後率領幾百名一心跟隨自己的“死士”,要去和秦軍拼命。路過夷門(首都城門),向夷門侯生告別,這個侯生曾經是公子的門客,名叫侯贏,是公子不嫌棄他,收留他不說,還想辦法為他某得“夷門監者”(看大門的)的職位,兩人交情匪淺。不料侯生一言不發,任由公子離去。公子走了一段路,覺得侯生有點兒對不起老朋友,返回來質問他,為什麼不幫忙出主意?侯生長嘆一聲道:“我料定公子會回來問我,故意等你回來,如今看你決心已下,我就幫你出出主意吧!”
侯生的主意很複雜:第一,調動兵馬需要“虎符”,所謂虎符,是一塊臥虎形狀的金或玉,劈成兩半,國王和將軍晉鄙各執一半,必須兵符合一,方可調動兵馬,進行軍事行動。第二,國王的愛妾如姬應該可以偷到國王的半個兵符,因為信陵君曾經殺了如姬的殺父仇人,為如姬報了父仇,而魏國上下只有信陵君可以做到。為報父仇,如姬曾經向公子哭泣求助。第三,有了兵符,不一定能調動兵馬,因為晉鄙乃前朝老將,對國家忠心耿耿,未必相信,必向國王驗證,如此一來,耽誤時間是小,陰謀敗露,必有殺身之禍。第四,所以,侯生向公子推薦一位勇士,名叫朱亥,現為市場屠夫,就是殺豬的,武功高強,有萬人不當之勇,手使一把“流星錘”(帶鏈子的金屬球,類似於現在的鏈球),不用時可藏在袖中。帶上此人,一旦晉鄙有疑,立刻以不尊王命為由,當場錘殺之!
如此連環妙計,一環扣一環,只聽得公子是口服心服、渾身冷汗直流!因為這需要極大的決心和勇氣、膽略。
更有甚者,侯生說罷,一聲長嘆:“我侯生一生清白,衷心愛國,出此下策,情非得已。期君妄上、誅殺朝臣是為不忠,若不如此,任由公子慷慨赴死是為不義,看起來我是忠、義兩難全!”說罷,撩袍端帶,撞牆而死!其實,後有史家評道:侯贏之死,並非為忠義兩全,他是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加強信陵君救趙的決心!原來,侯贏的居家老小盡在趙國被圍!
事已至此,信陵君完全按照侯贏之計行事,求得如姬、盜取虎符、對符領兵、誅殺晉鄙,令軍中將士:父子均從軍者,父歸;兄弟皆從軍着,兄歸,十萬兵馬精簡至八萬人,同心協力、眾志成城,終於擊退秦軍,救了趙國。
詩仙李白有詩讚曰:
大梁F公子,饃wn梧。
若o三千客,l道信陵君。
救w}存魏,英威天下。
邯能屈,L博毛薛。
夷T得[S,而c侯生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