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符救赵”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另一个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赵国地处中原腹地,是“逐鹿中原”的核心地带。其它国家都有地势之利,比如秦有函谷关,居高临下,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以后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又有连横妙策,远交而近攻,离间其它各国关系,才能挟虎踞鲸吞之势力,荡平天下,一统中原。其它各国也多少占有地利之势。
有一次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见史记《史记.魏公子列传》: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信陵君即魏无忌)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却又“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夷门侯生向信陵君献计:“‘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领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王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公子又从侯生计,带屠者朱亥一起“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今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史记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史书。含: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
《魏公子列传》是其中之一。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名人辈出,当时有号称“四君”的名人。不是国王,胜似国王,都是各国的皇亲权贵,有的还手握重兵,对本国及其它各国影响极大。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这四位君,礼贤下士,招收、豢养天下有本事、有能力的高人、名士,做为所谓“门客”。据说最有名的“孟尝君”有门下食客三千。以后形容人“好客、讲义气”,都以“小孟尝”称之。关于“四君”与门下食客的故事非常多,也很精彩。不说了。
上面的史记故事是说,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赵国被围,当然要求救于魏国。魏国的国王出于两国邦交礼仪,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兵马前去做“壁上观”,实际是隔岸观火的意思,因为魏国不愿得罪秦国。信陵君屡次进言魏王进兵,魏王就是不准!信陵君“救姐、救赵”心切”,最后率领几百名一心跟随自己的“死士”,要去和秦军拼命。路过夷门(首都城门),向夷门侯生告别,这个侯生曾经是公子的门客,名叫侯赢,是公子不嫌弃他,收留他不说,还想办法为他某得“夷门监者”(看大门的)的职位,两人交情匪浅。不料侯生一言不发,任由公子离去。公子走了一段路,觉得侯生有点儿对不起老朋友,返回来质问他,为什么不帮忙出主意?侯生长叹一声道:“我料定公子会回来问我,故意等你回来,如今看你决心已下,我就帮你出出主意吧!”
侯生的主意很复杂:第一,调动兵马需要“虎符”,所谓虎符,是一块卧虎形状的金或玉,劈成两半,国王和将军晋鄙各执一半,必须兵符合一,方可调动兵马,进行军事行动。第二,国王的爱妾如姬应该可以偷到国王的半个兵符,因为信陵君曾经杀了如姬的杀父仇人,为如姬报了父仇,而魏国上下只有信陵君可以做到。为报父仇,如姬曾经向公子哭泣求助。第三,有了兵符,不一定能调动兵马,因为晋鄙乃前朝老将,对国家忠心耿耿,未必相信,必向国王验证,如此一来,耽误时间是小,阴谋败露,必有杀身之祸。第四,所以,侯生向公子推荐一位勇士,名叫朱亥,现为市场屠夫,就是杀猪的,武功高强,有万人不当之勇,手使一把“流星锤”(带链子的金属球,类似于现在的链球),不用时可藏在袖中。带上此人,一旦晋鄙有疑,立刻以不尊王命为由,当场锤杀之!
如此连环妙计,一环扣一环,只听得公子是口服心服、浑身冷汗直流!因为这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胆略。
更有甚者,侯生说罢,一声长叹:“我侯生一生清白,衷心爱国,出此下策,情非得已。期君妄上、诛杀朝臣是为不忠,若不如此,任由公子慷慨赴死是为不义,看起来我是忠、义两难全!”说罢,撩袍端带,撞墙而死!其实,后有史家评道:侯赢之死,并非为忠义两全,他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加强信陵君救赵的决心!原来,侯赢的居家老小尽在赵国被围!
事已至此,信陵君完全按照侯赢之计行事,求得如姬、盗取虎符、对符领兵、诛杀晋鄙,令军中将士:父子均从军者,父归;兄弟皆从军着,兄归,十万兵马精简至八万人,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终于击退秦军,救了赵国。
诗仙李白有诗赞曰:
大梁F公子,馍wn梧。
若o三千客,l道信陵君。
救w}存魏,英威天下。
邯能屈,L博毛薛。
夷T得[S,而c侯生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