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中國經濟實力大大的增強,國際地位也大大提升啦。中國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外事活動也日漸頻繁。 如果在各大機場統計一下搭載了中國政府代表團的客機與專機,估計平均不到十分鐘就有一架騰空而起。表面上看,是中國外交的黃金時代。然而,這只不過是表面而已。在熱鬧的表面之下,中國以意識形態為主的統戰外交早已被世界各國識破,逐漸走入困境。即便是大撒幣,也就是大傻逼外交,也無濟於事。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的三個現象: 第一: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飛機里裝滿了工商界人士。每一次大的出訪,最重要的活動一定是簽署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貿易合同,一位西方政界人士說,出訪的中國領導人給他的印象是一位商業代表團的領隊。 當然,西方領導人來訪中國的時候,也會入鄉隨俗,帶來許多資本家。可是西方領導人之間互訪,就很少帶那麼多商人隨行。做生意是生意人的事,沒必要由黨和國家領導人來主持,西方領導人跑到一起去的時候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在政治、軍事與人文方面交換意見,或者共同探討國際上的某個熱點問題的解決之道。 第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雖然帶了那麼多生意人同行,但他們並不“在商言商”。他們每次出訪,都伸出了擴大交流與合作的橄欖枝——強調的不是工商業領域,而是政治、文化、人文甚至軍事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這說明中國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心裡清楚,他們看到了中國外交的困境:西方人是不會拒絕口袋滿滿的商人的,更不會拒絕乘坐專機過來的官員與商人(官商),同中國做生意,何樂而不為?不過,這些年來,中國同世界,尤其是與西方大國之間,在政治、軍事、人文這些層面的關係一塌糊塗,徒然大傻逼大撒幣而已。 西方國家之間不是沒有貿易摩擦,但領導人到一起後很少談貿易,更多的是談“政治”,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最牢靠的不是“生意關係”,而是“政治關係”。中國目前與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關係,幾乎都是維繫在龐大的貿易之上。但如果沒有政治、軍事和文化方面的關係作為堅實的基礎,這種靠商業維繫的外交關係就會經常陷入困境,最終會出現嚴重的危機。 舉個例子,美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額與中美之間的相比,小得可憐,但這兩個國家間卻很少有政治、軍事與文化層面的摩擦;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額大得驚人,可兩國之間在政治上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在軍事上都把對方當成假想敵。政治與軍事關係維繫兩國整體關繫上,更加牢靠與重要。 這些年,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總量增長驚人,西方都不敢小看,但那是把中國作為一個人“大市場”看待滴。他們需要中國裝滿納稅人錢財的口袋為他們解危解困,但是誰能保證中國的經濟一直飆升?誰能夠保證在下一個十年,西方在經濟上依然需要中國?到那時,雙邊關係怎麼維繫? 按說,生意越做越大,哥們你好我好大家好,可逐漸擴大的貿易交流不但沒有換來政治等領域的深入合作與相互信任,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很明顯的一點就是“中國威脅論”,而實際上,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心裡很清楚,讓他們擔心的不是“中國威脅論”,而是“威脅中國論”——從政治、軍事層面的外交關係說,中國目前在國際社會是非常孤立的,“軍事盟友”也就朝鮮一家,能說說貼心話的也就朝鮮,還要背叛!其餘柬埔寨之類的瞎起鬨,跟着中國混吃混喝而已。 周邊國家對中國心存顧忌,西方那些同中國做生意做得熱火朝天的,始終在政治、軍事與人文層面保持了冷漠的距離。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理由擔心:等到我GDP疲軟,等到我口袋癟下去,等到我人老珠黃的時候,現在同我做生意做得火熱的國家不但會見死不救,甚至會落井下石,威脅中國政權的穩定與國家安全………… 第三:當中國同西方領導人會談時一定會表達這樣的意思:我們兩國的社會制度不同,我們的文化與歷史不同,讓我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全部是廢話。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這正是造成中國外交始終無法走出困境,未來潛伏着巨大危機的關鍵所在。 有人說是神馬“冷戰思維”,蝦扯蛋。顯然把這個詞兒當成了貶義詞。實際上,在冷戰時期,“冷戰思維”不但不是貶義詞,而是國家要存活下去必須選擇的意識形態。那時你要就是選擇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要就是選擇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要就是解散軍隊,宣布中立。現在,冷戰是結束了,但只要還存在着政治和軍事上相對立的政治與社會制度,“冷戰思維”就不可能結束。中國如此,西方也一樣。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所有的場合都強調了我們與人家的政治制度不同,要求同存異。可迄今為止,竟然沒有一個外國領導人做過類似的聲明。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近似“祈求”地要和西方領導人求同存異,那些國家的領導人卻從來不買賬,弄得中國人顏面無存,像個臭要飯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