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国经济实力大大的增强,国际地位也大大提升啦。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事活动也日渐频繁。 如果在各大机场统计一下搭载了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客机与专机,估计平均不到十分钟就有一架腾空而起。表面上看,是中国外交的黄金时代。然而,这只不过是表面而已。在热闹的表面之下,中国以意识形态为主的统战外交早已被世界各国识破,逐渐走入困境。即便是大撒币,也就是大傻逼外交,也无济于事。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的三个现象: 第一: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飞机里装满了工商界人士。每一次大的出访,最重要的活动一定是签署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贸易合同,一位西方政界人士说,出访的中国领导人给他的印象是一位商业代表团的领队。 当然,西方领导人来访中国的时候,也会入乡随俗,带来许多资本家。可是西方领导人之间互访,就很少带那么多商人随行。做生意是生意人的事,没必要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主持,西方领导人跑到一起去的时候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在政治、军事与人文方面交换意见,或者共同探讨国际上的某个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虽然带了那么多生意人同行,但他们并不“在商言商”。他们每次出访,都伸出了扩大交流与合作的橄榄枝——强调的不是工商业领域,而是政治、文化、人文甚至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这说明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心里清楚,他们看到了中国外交的困境:西方人是不会拒绝口袋满满的商人的,更不会拒绝乘坐专机过来的官员与商人(官商),同中国做生意,何乐而不为?不过,这些年来,中国同世界,尤其是与西方大国之间,在政治、军事、人文这些层面的关系一塌糊涂,徒然大傻逼大撒币而已。 西方国家之间不是没有贸易摩擦,但领导人到一起后很少谈贸易,更多的是谈“政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牢靠的不是“生意关系”,而是“政治关系”。中国目前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几乎都是维系在庞大的贸易之上。但如果没有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关系作为坚实的基础,这种靠商业维系的外交关系就会经常陷入困境,最终会出现严重的危机。 举个例子,美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额与中美之间的相比,小得可怜,但这两个国家间却很少有政治、军事与文化层面的摩擦;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额大得惊人,可两国之间在政治上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在军事上都把对方当成假想敌。政治与军事关系维系两国整体关系上,更加牢靠与重要。 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总量增长惊人,西方都不敢小看,但那是把中国作为一个人“大市场”看待滴。他们需要中国装满纳税人钱财的口袋为他们解危解困,但是谁能保证中国的经济一直飙升?谁能够保证在下一个十年,西方在经济上依然需要中国?到那时,双边关系怎么维系? 按说,生意越做越大,哥们你好我好大家好,可逐渐扩大的贸易交流不但没有换来政治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与相互信任,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国威胁论”,而实际上,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心里很清楚,让他们担心的不是“中国威胁论”,而是“威胁中国论”——从政治、军事层面的外交关系说,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是非常孤立的,“军事盟友”也就朝鲜一家,能说说贴心话的也就朝鲜,还要背叛!其余柬埔寨之类的瞎起哄,跟着中国混吃混喝而已。 周边国家对中国心存顾忌,西方那些同中国做生意做得热火朝天的,始终在政治、军事与人文层面保持了冷漠的距离。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理由担心:等到我GDP疲软,等到我口袋癟下去,等到我人老珠黄的时候,现在同我做生意做得火热的国家不但会见死不救,甚至会落井下石,威胁中国政权的稳定与国家安全………… 第三:当中国同西方领导人会谈时一定会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们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我们的文化与历史不同,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全部是废话。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这正是造成中国外交始终无法走出困境,未来潜伏着巨大危机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是神马“冷战思维”,虾扯蛋。显然把这个词儿当成了贬义词。实际上,在冷战时期,“冷战思维”不但不是贬义词,而是国家要存活下去必须选择的意识形态。那时你要就是选择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要就是选择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要就是解散军队,宣布中立。现在,冷战是结束了,但只要还存在着政治和军事上相对立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冷战思维”就不可能结束。中国如此,西方也一样。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所有的场合都强调了我们与人家的政治制度不同,要求同存异。可迄今为止,竟然没有一个外国领导人做过类似的声明。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近似“祈求”地要和西方领导人求同存异,那些国家的领导人却从来不买账,弄得中国人颜面无存,像个臭要饭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