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旅遊,檔次最高的是人文、文化、民俗旅遊,但您要是不知道點兒當地的民俗、文物、歷史典故、傳說故事,那純粹瞎掰,頂多算是個遊山玩水、購物旅遊,太粗俗。
比如說,頤和園萬壽山排雲殿山腳下,沿昆明湖有一條長廊,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無不色彩繽紛,極盡妍態。這些畫的表現內容,幾乎包括了所有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以及封神榜、聊齋志異、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甚至古老的山海經及較為近代的三言二拍、鏡花緣、老殘遊記中的故事也囊括在內。光是看圖講故事,沒有幾十天的功夫下不來。 不瞞您說,當初我上的中學,在頤和園附近,光是為了看這些畫兒、琢磨這些畫兒什麼意思,講得什麼,就專程跑了好幾十趟!不過反正是離得近,不花車錢,另外呢?門票都不用買,從昆明湖西堤那邊兒的破牆缺口兒上爬進去。………有一次看到廊樑拐角的一幅不起眼兒的小畫兒,畫着一個書生模樣的人,畢恭畢敬的站在一個似乎是後花園兒的門外,我就說:“這應該是“程門立雪”,一起去的一個同學,說是我說得不對,因為看不出是在下雪,據他說應該是“張生等崔鶯鶯”,另一個同學非說是“張良拜師”,您瞧差多少!為此我們倆爭論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打賭,賭一包“方便麵”,因為那時候,方便麵剛開始有,很珍貴,一般當做點心吃,一包一毛五。不過後來不了了之了,因為找不到裁判。無法證實誰對誰不對。……您要是什麼都不知道,那不是太寒磣了嗎?還旅的什麼游呢? 再比如說,北京菜市口。現在就是北京一個熱鬧的商業街道路口兒。沒什麼看頭兒,這類商業街,滿世界都是。但您要是聽我講講這菜市口的歷史,再到北京去,肯定覺得非去看看不可,因為那地方是古代殺人場、冤魂不散鄉。哪怕是轉一圈走走也值得。尤其是,那地方有個“鶴壽堂”中藥店,是中國有名的老字號,與“同仁堂”不相上下。您無論如何得去一趟,為什麼呢?看完故事您就明白啦。 這老北京,有名兒的胡同三千六,沒名兒的胡同賽牛毛。出宣武門往南,有個地方叫菜市口,那是舊時處決犯人的法場,也是四九城(北京城講究內九外七皇城四。四九城,主要指內城,如今的二環以內)里最熱鬧的所在。趕上出紅差,京城最火爆的戲園子都沒這兒熱鬧。什麼叫出紅差?殺人哪。滿清王朝垮台之後,決囚的刑場改到了城郊,不在鬧市行刑了,如今那裡的宣武區菜市口商場,車水馬龍人流如潮,仍和當年一樣繁華。您要想看看百餘年前刑部劊子手斬首的鬼頭刀、凌遲的分屍刀,就只有去國家歷史博物館參觀了。至於那法場、伏魔柱、捆妖繩、斷頭台早就沒影兒啦。這回說的是清朝末年,發生在菜市口法場的真實故事。沒錯兒,也是聽我二舅講的,二舅聽賈不懂講的……… 明朝殺人的法場在西市,現在叫西四,到北京一提東單西單、東四西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分別是四個牌樓。西四是西四牌樓的簡稱,與東四牌樓相對。另外還有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清朝將法場換到宣武門外的菜市口,那地方菜攤特別集中,是個大菜市場,京郊農民車推擔挑,把時令蔬菜運到京城販賣,久而久之形成了這個菜市,很像近代北京的蔬菜批發市場,當然也兼零售。每天買菜賣菜的人絡繹不絕。說是“菜市”,其實什麼都有,像什麼雞鴨魚肉、海鮮野味、五味調料、甚至掃帚簸箕、鍋碗瓢盆兒都有。法場設在菜市口也是因為這地方熱鬧,能夠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成語叫殺雞嚇猴。讓普通老百姓都看看王法森嚴,最好老實巴交地活着,別輕易犯事兒。 清朝最重的死刑是凌遲,千刀萬剮,說文了叫“磔刑”,劊子手將犯了大罪的死囚,赤身裸體綁到木樁子上,那柱子就叫“伏魔柱”,然後,一刀一刀碎割,凌遲最少八刀,多者三四千刀,囚犯死了之後梟首示眾,剩下的屍骨剁碎了餵狗,從肉體上把這個人徹底消滅。這種刑法太殘酷、太不人道,到清朝末年就給廢除了。 為什麼廢除呢?說起來還是外國人的功勞,正經說是“西方文明”的功勞。有一位法國人來到北京,這人是個攝影師,帶着照相機到菜市口拍了一組照片。這組照片記錄了三次凌遲酷刑:頭一次是個老太太,第二次是個很瘦的男子,第三次是個壯漢,這三個死囚受刑的過程,從頭到尾被法國人用照相機拍了下來,雖然是黑白照片,可那血腥程度仍是讓人毛骨悚然。他回到法國把這組照片製成了明信片,外國人本來以為遙遠的東方古國很神秘、很美,一看這凌遲的照片,都感到野蠻殘忍,跟想象中的不一樣,厭惡之感頓生。滿清皇帝也覺得讓洋人這麼看中國不好,隨即頒旨廢除了凌遲酷刑。這些照片現在網上都能找到,翻拍的法國明信片。有位博主還貼過這組明信片兒的部分圖片。膽大好奇的可以自己搜着看看,反正我是有點兒不忍看。上面引用了一張,那是為了說明什麼叫“人血饅頭”。 根據記載,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被凌遲處死的犯人,是北京城赫赫有名的大盜康小八。這康小八是個身上背了幾十條人命的賊,仗着手裡有把洋槍無惡不作,官差拿他都沒辦法,只好從王府里請出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兩位高手兒,這兩人一個叫馬玉堂,一個叫廖海波,兩人都是一等一的大內高手、武術名家。他們二位聯手才逮到了康小八,經有司審問之後,押送菜市口凌遲處死。康小八胖墩墩黑黝黝的身材,死到臨頭也真硬氣,一般劊子手下刀,通常是先把罪犯額上的皮割開,拉下來遮住雙眼,免得罪犯看到自己受剮的樣子,康小八卻不讓劊子手這麼做,非要瞧瞧自己怎麼死,劊子手一邊割他身上的肉,他還一邊若無其事地給人家指指點點,圍觀看熱鬧的老百姓算是開了眼了。可從康小八之後,菜市口就沒有剮刑了,只剩下砍頭和腰斬。您要說:“我不信,刀割身上肉,還能神色從容、指指點點嗎?”那您往後看,有一段兒專門介紹“凌遲處死”,看完了您就信啦。 晚清時天下大亂,什麼變法維新、什麼革命黨、什麼義和團,再加上京城裡的毛賊草寇,隔不了幾天就有出紅差的,最忙的人就是刑部劊子手,菜市口法場可熱鬧了,尤其是清末的一些重臣和社會名流,被判了斬立決,一個個都是名動天下的大人物,老百姓聽說過沒見過,因此不分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爭先恐後地擠到前邊來看。當時在菜市口發生過很多聳人聽聞的怪事。 光緒皇帝變法維新失敗,朝中很多大臣受了牽連,有些滿族的大臣雖然落下死罪,但畢竟這江山是滿人的,往往法外開恩,不用在菜市口大庭廣眾之下身首兩分,有時候就在天牢裡關着,忽然來了幾個傳旨的,或賜一杯有毒的鴆酒,或賜一根上吊用的三尺白綾,讓罪人自己了斷性命。最嚴厲的是把人按住了手腳,取黃紙蘸濕了往臉上糊,糊上一層又一層,人活着全憑鼻子和嘴呼吸,臉上被黃紙糊住,很快便會被活活憋死。 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恨透了這幫子變法維新的人,將抓到的維新義士們送到菜市口處決,特意吩咐刑部把劊子手的刀換了,換成刃上有豁口的鈍刀,因為當時廢除凌遲已久,慈禧也不敢隨意更改國法,讓劊子手換成鈍刀,等於拿好幾十斤的大鐵片子砍頭,沒個五六刀砍不下人頭來,老佛爺這份心思不能明說,通過太監給刑部下了密旨,讓這幾位義士死得越慘越慢越好。 變法失敗之後,以譚嗣同為首共有六名義士,史稱“戊戌六君子”,這六個人出紅差那天,震動了整個京城。怎麼叫出紅差呢?開刀問斬之前,監斬官要用硃砂紅筆,把犯人的名字勾掉,劊子手砍下首級,還要拎着頭顱過來請監斬官檢驗,按大清律例,官員必須用硃砂筆在這顆腦袋上點一下,一顆人頭換一支筆,隨後這硃筆就能賣大價錢,做買賣的商家認為這紅筆可以鎮宅辟邪保平安。另外劊子手手起刀落,死囚身首兩分,濺得滿地血紅,劊子手扎的腰帶也是紅色,刑場上處處犯紅,所以叫出紅差。 還有一種人血饅頭專治肺癆的傳聞,上面那幅圖片就是有人在法場上蘸人血饅頭的現場照片。這蘸人血饅頭也不是件隨隨便便的勾當,必須是罪犯人頭剛剛落地的時候,用饅頭堵在脖腔上,又鮮又熱的血才行,越新鮮、越熱,治病效果越好,回家後立刻用灶火烤焦,越焦越好。因此有好幾個等級的人血饅頭,當然,賺錢的是劊子手一夥兒,那伙人憑“秋後斬決”,大發橫財。 魯迅有篇小說《藥》,就是根據這種傳聞來的。我對魯迅作品向來不敢興趣,不過這篇《藥》,語文課本兒里有,想不看都不成。語文老師講得還挺深奧,說是映射什麼”秋瑾”,就是臨死前,寫過“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那位“鑑湖女俠”。講得時候老師嚴肅地說:辛亥革命以前的革命離老百姓太遠,以至於死後還有愚民用革命志士的血蘸饅頭治病云云……… 譚嗣同等人寧死不屈,臨刑前慷慨陳詞,高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怨憤之氣直衝牛斗。當時的監斬官是慈禧太后心腹,唯恐這些人死前說了不該說的話觸怒老佛爺,又怕有人來劫法場,因此命劊子手儘快動手,之前的程序全都免了,劊子手用鈍刀挨個斬首,六君子死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但這幾個人也真夠硬氣,有的人寧死不跪,讓官差拿鐵棍子把腿骨打折了才跪下,有的人頭掉了,滿腔鮮血噴濺出一丈開外,沒頭的屍體卻屹立不倒,頭顱落在地上二目圓睜,這就是死得不服,把來菜市口看熱鬧的百姓們嚇得鴉雀無聲,家家回去燒香祈福,求菩薩保佑。 譚嗣同臨刑之前,用煤屑在牆上題詩,這詩是給他一個過命的朋友寫的:“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這朋友也不是一般人,乃是北京城裡有名的一位俠客,此人擅使一柄重達百斤的大刀,姓王名五,北京人口順,給起了個綽號叫大刀王五,因為出身草莽,家裡大排行第五,就叫王五了。名字雖然土了點兒,但本事是真高,他跟譚嗣同兩個人是英雄相惜莫逆之交,當初動過劫法場的念頭,可譚嗣同鐵了心要拿自己的鮮血喚醒國人,沒讓王五這麼做。那首詩中就貫穿了這樣的意思。等譚嗣同被斬在菜市口之後,棄屍於市,人們雖然同情,卻都不敢幫忙收屍,夜裡王五背着大刀過來,先是撫屍大哭,然後收斂起來,第二年運回故里安葬。 王五爺這麼大的本事,附近即使官差看見了也不敢過問,直到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惹得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有教友告訴聯軍軍官,污衊王五曾經參加過義和團,並且親手殺了很多洋兵。結果聯軍派了五十幾個德國兵前去捉拿,雙方在打磨廠(宣武區地名)相遇,拉傢伙動起手來,可憐王五爺大刀厲害,卻擋不住洋槍,當場被亂槍打死,腦袋都讓人割走了。 據說譚嗣同生前得過一柄寶劍,名為“鳳矩”,出事之前將此劍送給了王五,王五妥善收藏,連同他那口大刀,由其家人一直保存到解放之後。可惜到了大煉鋼鐵的時候,這柄罕見的寶劍,連同王五的大刀,全給扔進爐里化成了鐵水。 這就是說菜市口的故事太多了,幾百年來,被處決在此的犯人不計其數。每逢秋後,便是刑部集中處決死囚的日子,那些比較重要的人物,到菜市口之前還要站在木籠里,用囚車推着滿城遊街,普通的死囚就是繩捆索綁,戴上手銬腳鐐,被官差一路打到法場,兩旁全是看熱鬧的,連菜市口附近的屋頂房檐樹梢上都擠滿了人。 要說的,算是晚清最熱鬧的一場紅差,發生在光緒初年。為什麼最熱鬧?因為一次斬首的犯人最多,多達七十幾人,這夥人相互都認識,是一夥犯了事兒的土匪,這麼多人一塊掉腦袋,說明這婁子捅得不小。您要問犯的什麼事兒?只因盜挖皇陵,跟謀反忤逆是同等的罪過,凡是牽涉在內的人,全被判了個斬立決,綁到菜市口開刀問斬。 在滿清律法中,有斬監候和斬立決的分別。斬監候拿現在的話說,相當於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判了個斬刑,先放到死牢裡監起來,等着開刀,開刀的日子或長或短,家裡打點到了或有路子的也有可能就不斬了;斬立決則正好相反,屬於立即處決的意思。當年這場大案說是盜皇陵,其實不是盜了清朝皇上的陵寢,土賊們盜挖的墓叫“八王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