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段有关《黄河大合唱》来龙去脉的介绍:
《黄河大合唱》作曲家冼星海在1945年就去世了,但是作词者光未然还活跃在新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担任了《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一系列的政治性的任务。文革开始时,有政治地位的人几乎都受到了迫害和威胁,他也不例外。光未然被批判以后,《黄河大合唱》也停止演出了。
但《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广受群众的不朽巨作。于是,江青要求《黄河大合唱》“留曲不留词”;她认为除去光未然的贡献以后,这部作品就可以继续上演,所以,她建议“可以写成钢琴协奏曲”。恰巧一位青年钢琴家殷承宗在大字报上看到了这句话,于是,写了信给江青,信中表达了他对这个任务的兴趣。 江青立刻成立了一个由她领导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组。
到了1975年,《黄河大合唱》已经将近十年没有演出了。艺术界有些人决定借着冼星海逝世四十周年的机会来挑战江青与她的同伙,就是所谓的“四人帮”。他们请求冼星海的遗孀写信给毛主席,要求举行一次大型的纪念会,演出《黄河大合唱》。在信中,她写道:“星海逝世后,毛主席是题过词的,她的《黄河大合唱》演出时毛主席亲自看过,并给予鼓励,说是好的。”毛泽东看了这一封信以后同意举办纪念会,任务就交给了当时张春桥主持的文化部。
以后的版本又经过不断的加工、改造,充斥了“共党宣传”一贯的“高、大、全”模式。延续至今。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早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那时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还处在“小米加步枪”的年代。“共军”自称是人民的“子弟兵”。共党初期的土匪们,居无定所、食不裹腹,靠“乞讨”过日子,当然认人民为父母啦?不然这帮子杂种早就饿死了。
中共一旦建国,立刻就变成了人民的“亲爹娘”,“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共产党养活和教育人民,“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共党的土匪流氓本性没有变。
二、作者冼星海,45年去世,他所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与后来版本的、现在流行的《黄河大合唱》完全不同,虽然很少人听过。但可以想象,原版《黄河大合唱》抒发、表现了当时民众的抗日情绪。因为那时,共党还是“人民子弟兵”。
冼星海45年去世,并且死在苏联,若是活到文革,基本上会和其它受迫害的“文艺界人世”一样,死于非命。
三、词作者光未然。其实,所谓音乐作品,词作者的作用不大。光未然本人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改变、篡改了部分民谣,略加修饰,变成歌词而已。
四、《黄河大合唱》的最终版本是在江青的“留曲不留词”、“去除光未然”的影响指示下创作的。和所谓的“样板戏”毫无二致。
所以,所谓听《黄河大合唱》,如何如何感动、心情如何如何激动……那跟打鸡血差不多。如果为了怀念、抒发抗日豪情,不如多看看中国拍的“狗血电视连续剧”。也就是喝点儿“心灵鸡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