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的“穷游戏”当中,当属“弹球儿”的技术含量最高。那年月,只要是个“爷们儿”,没有不玩儿弹球儿的。因为场地在胡同儿地上,比较“脏”,因此被学校严格禁止,不过这也正是“弹球儿”吸引人的地方。一般如果“弹球儿”技术太差,往往被别人看不起,大队长也不例外。我们班里,弹球儿技术最好的,居然是“赵文明”,老迟。不过更多的时候是和同院儿的孩子一起玩儿,因为学校不让玩儿。
球儿就是玻璃球儿啦,跟现在能见到的跳棋棋子一样,不过没这么漂亮。那时候要是能有一个现在棋子一样的玻璃球儿,能当全院儿孩子的皇上!
玩儿法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名字最后再说。在“胡同儿”路边,一边沿墙根儿,划一个长方形,算是边界,长4米左右,宽3米左右,离墙根儿两尺也划一条。用什么划?石头、树枝、手指头!那年月没什么别的,有一次我偷拿了一块家里用的裁衣服用的“画粉笔”,急的母亲直掉眼泪,以后再也不敢了。一般两个以上人一起玩儿。每人一个玻璃球儿,自己用自己的。开始,轮流用球儿往墙上撞,谁反弹的最远而又不出边界的,谁开球儿。玩儿法就是想方设法把别人的球儿撞出边界,出去的球儿就归你了,相当于赢了一个球儿。如果不能一次撞出去,可以分多次撞,只要击中别人的球儿,可以连续再击。当然必须用手指“拇指”将球儿弹出去。这个要求非常严格,一般手背要贴在地上,食指、中指握球儿,拇指发力,将球儿弹出,不能用腕力、臂力,否则算“犯规”。有道是盗亦有道,哪一行儿有哪一行儿的规矩。有的孩子,手上功夫不行,必须用腕力、臂力,大家就叫他“大急努儿”,说他“臭讹”,以后就没人跟他玩儿啦!这个玩儿法的名字叫“出炕”!正方形相当于“炕”,那时候家家都没有床,有的只是三角板凳架上床板的“炕”。球儿出了炕,相当于媳妇儿被老公一脚踹下了炕,可不就赢了嘛!
第二种:名字叫“出锅”。靠胡同路边儿,划一个圆圈儿,直径不到一米,叫做“锅”。再在不远处,相隔5米左右吧,划一条横线,算是起始线。两个人以上,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数量相等的玻璃球儿放在“锅内”,每个人在轮流从起始线开球儿,直至把“锅”内的球儿,弹出“锅”外,弹出去的球就归弹球儿的人了。直到“锅里”没球儿了,算是一局,叫做“一盘儿”。这也同样需要斗智斗勇,当然是胜者赢的球儿多。
第三种:叫“老虎坑”。顺胡同墙边,一溜儿,用手挖几个小坑儿,大小有拳头大小,深浅大家都认可就行。一般挖5个坑,其中4个相距1、2尺左右,第五个,相距在3米开外。也有一条据“第一坑”将近3米的起始线。这个玩儿法,惊险、刺激,要求的技术也最高。要求,用自己的球儿,把对方或别人(两个人以上一起玩儿时)的球儿不断的撞进第一坑,再从第一坑内把球儿撞出来,再撞进第二个坑……直至最远的第五个坑。最后还要从将近5米的远处,“一蹦子”(只弹一次)把球儿弹回边界,不许“大急努儿”!如果做不到,先前的努力算白搭。中间只要有一次失手,比如,没能把别人的球儿一次撞出坑外,或某一次没碰到别人的球儿,就换另一个人击球儿。
要我看,这种玩儿法,和“高尔夫球”不相上下。前面的“出炕”、“出锅”比桌球、台球儿也毫不逊色。小孩子玩儿起来的认真程度,丝毫不亚于赌场上的豪赌之徒。玩儿的时候,为了瞄准儿,往往趴在地上,脸贴地面,闭一眼、睁一眼,胜过射击运动员。最后弄得一身土、满脸花,回家挨一通儿骂。
另外的就是随走随玩儿,不那么正式了,比如上学、放学路上,两个人一边弹球儿,一边往学校或家里走……
“弹球儿”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子的专利是“跳皮筋儿”。
“踢毽儿”、“chua拐”、“拽包儿”,那就男女不分了。
所谓,自幼男女不同道,无怪阴阳两相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