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纽约时代广场举行中国旗袍“快闪”秀,百名身着中华旗袍的佳丽亮相纽约,让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在“世界十字路口”欣赏“中国”华服之美。
但是,所展示的旗袍均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款式,与党国没有任何关系。党国的“服饰美”也要“剽窃”中华民国”,真是太下贱啦!
说起旗袍,在民国时期为上海女校的制服,当时的上海女学生被认为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20世纪上半叶其款式融入西式剪裁而被大幅度改进。旗袍因其代表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形象而受到欢迎,由上海开始流行至全中国,成为当时中国都市妇女的主要服装。旗袍至今仍为上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旗袍,原意指“旗人之袍”。旗袍在满文称为“衣介”,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是圆领、右大襟和用纽扣而不是衣带,窄袖、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礼掸下,称“马蹄袖”、男装系腰带、下面前后左右开叉以便于骑射。上身在长袍外穿有马褂。
在清代,女式旗装袍一般称为“衬衣”或“氅衣”,很少有被称之为“旗袍”的情况。清代的满族女性穿袍,汉族女子则主要为褂、袄配裙和裤。到了清末,满汉服装间的区别到已很模糊,在民国初年女性穿袍的情况也不普遍。
旗袍与清代旗装中的袍没有直接渊源关系。辛亥革命之后,在排满风潮的影响下,满洲妇女因为性命安全大都改穿汉人服饰,旗人服装久已无人过问,加上在五四运动以及西方文明的洗礼下,复制清代旗装袍的社会条件不充分,要让其照搬曾为之唾弃的旧传统服装不太可能。
旗袍於1925年_始在上海流行,旗袍风尚的始发群体为上海的女W生群体,当时其“女界领袖”的衣着引领地位和对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论,也只有r女学生才可能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
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颁布法令,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中华民国历代元首夫人在外交场合下多穿旗袍,亦穿西式裙服。
至于党国,根本与旗袍无关。非但无关,还是斩杀“旗袍”的刽子手。
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冷落,尤其文化大革命中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象征而大量破坏。大陆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曾穿旗袍出访印尼等国,在文革中成为被批判的“罪状”。
重新流行的旗袍,严格说是中华民国的旗袍,基本上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确立的基本形态,只在长短、肥瘦和装饰上有些变化。
如果说党国的“民族服装”,应该弄几个光大腿、穿短袖的“女红军战士”还差不多,就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那样,那才够味儿。
正所谓:飒爽娇躯无耻枪,曙光初照妹软床。党国二奶多奇趣,连夜娇战懒梳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