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十年代以后,中国没有文学”,全部是糟粕。有一定道理。但话说得未免决绝。教育、文学、艺术、文化、传统………这类“上层建筑”(借用)的东西,无不经过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不断传承、发展、累积、沉淀才能得到、流传。不可能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时间分界。 中国文学也不例外,它是在以毛老土匪为首的土匪流氓集团不断摧毁、打击下逐渐湮灭的。要说“中国文学”完全灭绝的时间界限,应该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一段时期。 文革以后的所有所谓“中国文学”,绝大部分是糟粕,好的也顶多算是垃圾堆里的杂草,粪堆里长出的毒花。 五十年代到文革之前,也有些不错的文学作品,即便是“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的作品,也不例外。因为,浸淫在作品中的“人性因素”,很难消除干净。 说到文学艺术,有个不言自明的真理:“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离开了爱和死,什么也不是。所谓爱恨情仇、生离死别、江湖恩怨、儿女情长……就俩字:爱死。 不过毛老土匪为首的共产党做到了,文化革命前后,“中国文化”的方向,完全掌握在“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旗手”江青同志手中。当时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直到现在,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一直是党的宣传工作的“要点和核心”。共产党顽固地要以党性代替人性。 五、六十年代有一批小说文学作品,属于歌颂、宣扬“共产党阶级斗争的”作品就属于那种带有“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东西,文革前后被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的“垃圾”,作者没有一个得到善终,有的死无葬身之地,有的好死不如赖活着…… 并具有代表性的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旗谱》、《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转》………等等,这些作品几乎都曾经被改编成电影、故事、评书、曲艺甚至京剧等等,广为流传。算是“解放以后”、文革以前的最主要的、唯一的大众娱乐方式。 如今只说《林海雪原》。英雄人物,好人,当然是杨子荣、少剑波之类滴,有个女滴,叫白茹,长得别提多漂亮啦,是小分队的女护士兼女医生,少剑波偷偷在自己的日记里,说她是“万马军中一矫丫”,迷人迷得不行,这大概是是众多读者包括我看书的动力……坏蛋、坏人有座山雕、许大马棒、一撮毛等等,坏人中有个“傻大个”,典型的东北下级土匪,小喽啰里的小头目,叫什么记不清了,不过他在茫茫林海的齐腰深的深山雪地里哼唱的一首小曲儿,记得挺清楚: 提起那松老三哪, 两口子卖大烟, 一辈子无有儿啊 生了个女婵娟呐 小妞儿一十六啊 乳名叫大莲哪 ……… 看完小说以后,很长时间,都替那个大莲担心,因为据说因为送老三两口子不仅卖大烟,还抽大烟,最后弄得家徒四壁,无以为生,非要把大莲,一个矫嫩嫩、水滴滴的十六岁的、长得赛过貂蝉的东北大姑娘卖掉,不知大莲命运如何,怎不让人惆怅万分。 要说抽大烟,需从抽烟说起,如果连抽烟都不会,就别提抽大烟啦。有道是:“男儿不抽烟,白来世上颠;男儿不喝酒,白来世上走。”“饭后一根烟,赛过小神仙。” 中国军阀混战时期的大军阀们,不抽大烟、不喝酒的很少。大军阀家中三宝就是“姨太太、厨师、大烟枪。”跟孔夫子的“食、色、性也”完全吻合。 本人当然会抽烟啦,要不然也不会在这儿瞎掰。对抽烟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那是一清二楚。不过后来忌了。怎么忌得涅?在这儿给抽烟又想忌烟的人介绍一下经验,仅供参考: 要饭,出门出家当乞丐。事先做好准备,找点儿破衣服破鞋烂袜子穿上,兜里一分钱别带,出门离家远点儿,越远越好,千万别让熟人碰见,否则前功尽弃。 完啦,您这烟就算戒了。不过您得坚持不依靠任何人,在外面生活最少一个月,三个月试用期,三个月以后,戒烟大学给您毕业证书,保证您不再抽烟了。这叫“要饭戒烟法”。 我的戒烟过程跟以上情形差不多,不过不是要饭,比要饭文明,叫“弃学经商”,从大学辞职、下海,自谋生路,结果没过半年,烟就戒了,………怎么回事儿?感情那经商比要饭都难,一开始诸事不顺,整天愁眉苦脸,哪儿还顾得上抽烟涅?………扯远了。 戒烟时,我的烟龄已经不短了,十好几年了,为了说抽大烟,还要从第一次学抽烟说起,那是在1967年到1968年间,文化革命如火如荼,“红卫兵运动”已到尾声。 我们三四个同是一派、“观点相同”红卫兵,聚集在一起,玩儿了一个“假串联”,去了一趟东北,目标本来是齐齐哈尔再往北的“中苏边境”附近,后来听说边控很严,转道去了大兴安岭林区最靠东北的“爱辉”县………充分享受了一下大小兴安岭的北国风光、实际生活,那是真正的“林海雪原”,比小说中的林海雪原要真实的多……抽烟,就是在路上学会滴。 怎么个“假串联”涅?在蜡纸上,用蜡纸刻刀刻了一个“沈阳市毛泽东思想红卫兵中学”的“公章”,一粗一细两道圆圈环绕,中间一颗五角星。万事大吉。用油印机印了几封介绍信,然后几个人到北京市呼家楼地区“外地红卫兵接待站”,假装沈阳中学的学生,住进了“招待所”。 那时,中央早已公布“串联结束”,人民日报发社论《就地闹革命》,各地开始“遣返”红卫兵,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和“返程”车票。所以我们这一招“金蝉脱壳”恰到好处、只赚不赔。 四人当中有个高三的“大哥”,这孙子是个东北人,还是高干出身,会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土话、土得掉渣儿的东北碴子话。他爹据说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当时是林彪麾下的一个副营教导员,参加过解放东北的四平战役、长春包围战、黑山阻击战……等等,这都是这孙子一路上吹牛逼说滴,还说,攻打四平,他爹离了战功,解放后,有一段时间住家在四平,四平是他的第二故乡等等………还讲了一段他爹当年解放四平的时候的趣事儿…… 别着急,这就快到抽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