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文学大家、红学家、古典文学评论家、近代小说作家………甭管什么家啦,反正最后都得回家,安芃先生的网文我素来爱看。最近的一篇《为兩句诗而杀人的唐朝高官》,写得也还可以,虽然史料不是很充分,但既是故事,也没必要特别真实。说者说着玩儿,看者看着玩儿就算完啦。 文中提到一首诗《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我第一次见到,觉得写得特别好。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马上想起来的是另一首类似的诗: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所谓好诗,应该是这个样子滴:它写出了一种人人都会有的心情、情感、感觉。虽然境遇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不同。那微妙的感觉却是相同的。 我对这两首诗的评语是:没有佳词丽句,但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安博主有个回复,令我感到意外、吃惊不小,同时也恍然大悟:“回溪谷闲人:据说这首诗是宋之问获罪发配的路上经过家乡时候写的,所以才有近乡情更怯的说法。” 原来,“近乡情更怯”是这个意思!作者是个获罪之人,发配路上经过家乡,大概是怕遇见熟人,感到难堪吧?才会有“近乡情更怯”的说法。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诗才会写得如此逼真、如此感人。 之所以感到意外,是因为我在完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景、人物的条件下,竟有过与此完全相同的感觉,当然不是因为犯罪,怎么回事儿呢? 那是在1995年,我当时在广州做一个“项目”,是项目经理,“项目”是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的计算机系统网络工程。正忙得焦头烂额、手脚朝天之时,妹妹从北京来了电话,说是母亲病危,住进了公安医院,准备开刀做手术。 我一听,二话不说,没跟任何人打招呼,直奔飞机场,到了飞机场才给老板打电话,说是有急事儿,回家一趟,老板声色俱厉,说是什么外国进口的主服务器还没调好,正在调试,让我马上返回,调好以后再走……云云,我都没细听,哪儿有功夫理他涅?………后来因此与那个狗屁公司不欢而散…… 就说在飞机上以及回家的路上,当时的感觉就是“近乡情更怯”,怯什么呢,当然是万一母亲有个三长两短,……真让人害怕。 如果要为当时的情形做一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母危儿欲亲,千里回家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亲人。 当然,后来母亲手术顺利,又健康的活了十几年………不过当时的感觉确确实实是:近乡情更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