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好歹算是个比较有名的文人,如何看待、学习鲁迅,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和参考: 一、鲁迅的名声局限于中国人,国外没什么名气,因为中国人扭曲的人性,外国人几乎不懂。而鲁迅所谓的“名气”,95%以上是毛老土匪吹捧、中宣部一贯教化、训教的结果。剥去这两层画皮,鲁迅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属于中等。如过活到现在,也就是个“什么东西”。 鲁迅在文学方面有些成就。至于文学方面成就的认可程度,因人而异、百人百家。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谁也管不着谁。 文学方面,应该以“创造和刻画人物”、“情景、事物、景物描写”、“遣词造句的功夫”几方面最为重要。至于个人感情抒发、雄心壮志、民族情怀、家庭朋友思绪……那属于散文、诗歌,另当别论。 二、“创造、刻画人物” 鲁迅笔下,创造、塑造、刻画的人物形象,客观的不多。大多数寄托、隐含了鲁迅自己的心态在里面,所以不能当什么典型来学习,只能当作热闹看看,看看中国人、中国人的人性是多么的丑恶、落后、愚昧、无知、盲目、……不可救药。 比如“阿Q”、“小D"、“赵老太爷”、“小尼姑”……“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小栓他爹”、“洋车夫”、“九斤老太”、“七斤嫂”……不一而足,各有特色,不过总体上来讲,所有这些人物,都给人一种压抑、忧郁、悲哀、惆怅的感觉,非常负面。按现在话说,缺少“正能量。 中国人很聪明,喜欢这些典型人物的人不多,但用这些典型人物嘲笑、挖苦别人的人,却大有人在,并且乐此不疲、代代相传,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倒是继承发扬了鲁迅先生的“优良传统”,反正是骂别人混蛋,自己就是好蛋。 据说鲁迅最早是学医的,我有点儿不太相信,即便真是学医的,也是那次毛儿学生,肯定没学好,不然不会半路出家,当起“卖字先生”来了。因为它所创造、塑造、刻画的人物,实在离现代科学文明相去甚远,不像是学过理科的人写的。您要是钻在那些人物身上转来转去,早晚掉进中国大酱缸而不能自拔,越搅和越糊涂、越搅和越混,最后顶多算是中国酱缸里的“好咸菜”。 三、“情景、事物、景物描写”。 不能多说,和下面的“遣词造句的功夫”一起,各举一个例子,您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鲁迅有篇小说叫“肥皂”。说是有个“文学家”,在街上看见一对要饭的老太太和一个小姑娘,姑娘孝心一片,感动了这位作家,回家以后准备写一篇专门歌颂“孝心”的文章。一边思索,一边和老婆对话……原文节选如下:这位作家名叫“四铭”。 “孝女。”他转眼对着她,郑重的说。“就在大街上,有两个讨饭的。一个是姑娘,看去该有十八九岁了。——其实这样的年纪,讨饭是很不相宜的了,可是她还讨饭。——和一个六七十岁的老的,白头发,眼睛是瞎的,坐在布店的檐下求乞。大家多说她是孝女。 那老的是祖母。她只要讨得一点什么,便都献给祖母吃,自 己情愿饿肚皮。可是这样的孝女,有人肯布施么?”他射出眼光来钉住她老婆,似乎要试验她老婆的识见。 “哼,没有。”他终于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半天,只见一个人给了一文小钱;其余的围了一大圈,倒反去打趣。还有两个光棍,竟肆无忌惮的说:‘阿发,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哪,你想,这成什么话?” “什么?”四铭正想发话,但一回头,看见她老婆陷下的两颊已经鼓起,而且很变了颜色,三角形的眼里也发着可怕的光,便赶紧改口说,“我也没有闹什么脾气,我不过教孩子应该懂事些。” “他那里懂得你心里的事呢。”老婆可是更气忿了。“他如果能懂事,早就点了灯笼火把,寻了那孝女来了。好在你已经给她买好了一块肥皂在这里,只要再去买一块……” “胡说!那话是那光棍说的。” “不见得。只要再去买一块,给她咯支咯支的遍身洗一洗,供起来,天下也就太平了。” “什么话?那有什么相干?我因为记起了你没有肥皂……” “怎么不相干?你是特地买给孝女的,你咯支咯支的去洗去。我不配,我不要,我也不要沾孝女的光。” “这真是什么话?你们女人……”四铭支吾着,脸上也像练了八卦拳之后似的流出油汗来,但大约大半也因为吃了太热的饭。 “我们女人怎么样?我们女人,比你们男人好得多。你们男人不是骂十八九岁的女学生,就是称赞十八九岁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咯支咯支’,简直是不要脸!” “我不是已经说过了?那是一个光棍……” 但到第二天的早晨,肥皂就被录用了。这日他比平日起得迟,看见她已经伏在洗脸台上 擦脖子,肥皂的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高高的堆在两个耳朵 后,比起先前用 皂荚时候的只有一层极薄的白沫来,那高低真有霄壤之别了。从此之后,四太太的身上 便总带着些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几乎小半年,这才 忽而换了样,凡有闻到的 都说那似乎是檀香。 鲁迅这段文字写得很不错。可惜生不逢时。不过用到现在,就恰当了。如果您要学习鲁迅的写作手法,只要把作家“四铭”的名字,改成“党委书记”、把讨饭姑娘改成“二奶”,书记的老婆不变,还是老婆,作家要写的有关“歌颂孝心”的文章,改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万事大吉啦。您看,学习鲁迅多简单。 四、“遣词造句的功夫”。 鲁迅有篇散文集《野草集》,里面收录的一篇《秋夜》。这篇文章居然堂而皇之的出版在中小学课本里多年,被当作中国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之作。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害人匪浅。 就是现在,许多成年人、老年人都对此大惑不解,其中的两句话,被当作嘲笑鲁迅的笑料。哪两句话呢? 1、“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 2、“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灯下有几只苍蝇) 您看,就这么两句话,当年的语文老师讲起来,足足可以讲两节课都不止。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说是这两句话炉火纯青、字字珠玑、意喻深刻等等。其实呢,这有什么呀,谁不会写呀? 比如, 我家饭桌上有两个碗,一个是饭碗,另一个也是饭碗。 我家书架上有两本书,一本是关于女性生理的,另一本也是关于女性生理的。 党委书记有两个二奶,一个是二奶,另一个也是二奶。 习近平有两厂太监,东厂是太监,西厂也是太监。 …………太多了,学习鲁迅太容易了。 后一句稍微有点儿难度,可以写成:“我打了一个哈欠,点起一支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的对着那些苍翠精致的苍蝇们,这些苍蝇,要把中国式独裁说成民主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