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打井是一项工程并不过份,早年间打井,到了这个程度,就应该“砌井壁”了。相当于在地下二十米处开始,盖一座摩天大烟囱。砌井壁是高级技术活儿,井下地基要打牢固不说,井壁直径越往上越小,最后到井口,也就二尺来宽。如果您到过故宫,参观过“珍妃井”,并且认真的往井下看过,就知我所言不虚。珍妃井井下极其宽敞,井口很小,据说太监们往下推珍妃的时候,费了挺大劲才把珍妃塞下去,因为珍妃不像电视剧里描写得那么苗条,屁股、胸脯和肚子都挺肥,再加上珍妃不老实,蠢死挣扎,把几个太监累出一身汗来…… 井壁必须砌成严格的圆外拱形,砖头码放也需要有技巧,相互咬合,条缝、竖缝都有规矩,所用“泥灰”也要合格,早年间没有水泥,用石灰、黄土、火碱调制而成……这样,井壁才能不怕水侵、抗得住周边泥土的挤压,越挤越结识,好的水井可做到千年不破、万年不催。故宫的“珍妃井”为什么那么宝贵?淹死珍妃只是其一,建筑技巧、建筑材料这些历史资料都很宝贵。 现在,当然不必这么麻烦,为什么呢,现在打井根本用不着什么砖头。用得是粗大的钢筋水泥管子,每节水泥管长一米二左右、厚度十几厘米,直径半米多一点。因此,把一根根水泥管竖立在井中,之后再填上土,搭盖好井口、支好打水的轱辘就算完事。重点在怎样把一节一节的水泥管接起来。是这样做滴: 预先在井口上方见一个三角形木支架,高有两米多,中心点在井口上方,上面有个金属滑轮,通过滑轮,绕上一根钢索,这条钢索就是关键,钢索下面有个木制底盘,第一根水泥管竖立在上面,顺钢索、滑轮送入井中。钢索的另一端,由几个小伙子,控制一个类似手刹的轮子,轮子上面盘绕着长长的钢索,外面有一层用大车的胶皮轮做的“闸皮”,通过杠杆作用,压在轮子上面,负责控制“手刹”的人,全神贯注,听打井总指挥的口令。总指挥就是那位建筑专家“老侃儿”,第一节水泥管入井后,刹住钢索,几个小伙子把第二节水泥管连接在第一节上面,水泥管连接处,有事先打好的孔,对齐以后,用铁丝绞紧。 之后,老侃儿下令:“放!”,在手刹的作用下,第二节水泥管徐徐沉入井中………之后是第三节、第四节水泥管,以此类推……就是说,越往后,钢索的承重力越增加,直到最后,十几根钢筋水泥管全部沉入井下,钢索上承担了所有水泥管的全部重量,何止千斤!相当于把一条长达十几米的钢筋水泥管道,垂直送入井中。到后来,负责手刹的小伙子增加到好几个,几个人用全身的力气压住手刹,才能保证“水井”徐徐沉入水中。整个过程惊现又刺激,队长交给我的任务是在旁边做全方位的观察,发现情况不对,马上发出警报,老侃儿也只有在我点头、挥手致意安全之后,才能发出命令。 我倒没什么,队长的女儿春妮儿在我旁边,死死的抓住我的胳膊,弄得我特不好意思,在她看来,队长重用我,是她的功劳,真是莫名其妙。 水泥管沉入井后,接下来“撤绳”,那绳都是打了“活结”的,在井上一拉,井下自动脱扣儿,再之后用几个木盘固定好水泥管子,不使偏斜,老侃儿亲自在井上“吊线”,就是用一根长线,吊个金属锤,吊在井正中,保证井管垂直。 之后的填土也不能乱填,在井壁四周,把我们原先挖出的土一点点填入井壁四周,填到一定程度,要用木桩夯实,………据老侃儿说,这是为了保证日后时间久了,井不走斜。 挖出的土比原先多出许多,对在井口四周,刚好顺势砌了个一米多高的井台,在老侃儿指挥下,井台弄得也十分漂亮,后来还在井台上盖了个亭子,这样依赖可以防止刮风时异物落入井中,而来也可以避雨,下雨时打水方便得多。 打井过程中,经常和老侃儿接触,闲聊,据老侃儿说:“这下好啦,这口井比原来的老井肯定强多啦,不会有阴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那口老井早年间也是老侃儿带领人打滴。当时没有什么水泥管道,井壁完全靠砖头一层层砌起来滴。而那砖头,用的是村庄附近废弃的古老坟墓的“坟砖”,把老墓拆掉,砖头用车、人运会村里,砌井用。所以,老侃儿淡淡的说:之后,村里出了不少“阴事儿”,后来还专门请人做法,才逐渐平息下去。再详细的,老侃儿说什么也不肯说啦,说是“四旧”、“迷信”什么的,弄得我特扫兴。 不过后来,队里为我们知情盖房子的时候,用得还是“阴砖”。有一阵儿,我的活计就是跟随马车,到很远的地方“拆墓子”,取砖头,运回来盖房子,因为近处的古墓拆得差不多啦。我才有机会,追根寻源,打听出不少有关阴砖的故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