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孩子眼里,什么都是“玩具”一点儿不假。我曾经给人家照看过两个小男孩儿,这小哥儿俩,走在街上,见了垃圾桶也要上去踢一脚!还照看过两个小女孩儿,一个蚂蚁窝能够玩儿上半天。这说得是现在,五花八门、各种无奇不有的玩具应有尽有,尚且如此,更不要说50年代了。所以,从孩子的角度讲,没有什么“好玩具”、“高级玩具”与“破玩具”、“低级玩具”之分。只要他觉得新奇、好玩儿就行。
自己动手做玩具,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为那使他们一种成功感。玩儿起来更高兴。当然,穷有穷的玩儿法。
最普通的是折纸,用烟盒叠三角,用书本纸叠元宝,然后比赛“扇三角儿”、“扇元宝”。赢了的当然三角、元宝就越来越多。
用来“扇”和“拍”的还有一种叫做“洋画儿”的东西,需要买。一般一两毛钱一大张。一张大硬纸板儿上,印有将近50张左右的小画片儿,每个画片儿长一至二寸,宽有一寸。一般是小说或神话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比如,梁山好汉108将、全套封神演义人物、隋唐演义、西游记故事情节、红楼梦故事及人物、三国主要人物、故事等等。一套“一大张”洋画儿相当于一部小说!非常吸引人。以至于长大以后,几乎所有古典文学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都记得非常清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洋画儿”。比如梁山108将人名、绰号全部都知道,一个不落。隋唐演义第一到第十八条好汉,各个知晓。不过我很长时间不明白,为什么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秦琼只是第16条好汉,而草莽英雄单雄信才是第17条好汉。为此经常和瘦鸡狼、巴黎、白胖子争论不休。最后还是瘦鸡狼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说是前若干条好汉,都在唐朝统一的过程中先后死掉了,最后只剩下秦琼武功最高,还侥幸未死,才做成了兵马大元帅,说得还算有理。瘦鸡狼别看小队长,这家伙这些地方比我们都聪明。
玩儿的时候,需要把大张硬纸板儿,用剪刀剪开,每个小画片儿一张。具体玩儿法呢,有好几种。一种是两三个人,没每人出几张洋画儿,谁出的多,谁先拍,具体出多少,事先互相都不知道,有点儿“竞标”的意思。要是出太多也不合算,因为接下来“拍”的时候,出得太多的人肯定吃亏。怕法有单拍,双拍、四拍。单拍就是把所有洋画儿落成一叠,双拍分成两叠儿,四拍就分成四叠儿。根据大家出洋画儿的多少决定。如果出的洋画儿一边多,就“石头剪子布”决定先后次序。叠好的洋画儿放在地上,轮流用手在洋画儿旁边拍,手拍在洋画儿旁边的地上会带起一阵强风,把地上的洋画儿吹得翻转过来,背面朝上,翻过来的洋画儿就归你了,第二个人再接着拍……拍完为止。所以,拍洋画儿需要很高的技巧。一是力度,二是手的形状,完全平掌往下拍肯定不行,手指要微微弯曲、五指并拢,在拇指和手掌之间要留一定的缝隙,这样才能产生“风力”,把更多的洋画儿拍翻。有的时候,需要一掌下去把两叠甚至四叠洋画儿都拍翻,没点儿技术、力道绝对不行,等着输个光屁股吧。拍洋画儿是巴黎技术最高,赢得时候居多,输也输不了几张。我的技术最差,主要是我不大喜欢玩儿这个,因为我舍不得破坏艺术的完整性,怕输,好好的108将,缺几张多不好啊……。其实,还是缺钱。
拍三角和拍洋画儿的意思差不多,不过用的是废烟盒叠成的三角。扇三角就不同了,是一人一个三角,一张放在地上,另一个人用自己的三角摔在地上,把对方的三角扇得翻过来算赢。也不容易,一要有力气,用力,二要找准三角落地的位置,刚刚在对方三角容易被扇翻的部位。
那时候,我们的裤兜儿里,从来就没空过,不是玻璃球儿就是三角、洋画儿。谁要是没有这两种东西带在身上,你都找不着同伴儿、朋友。当然是男孩子。女同学没一个玩儿这个的。
后来长大以后我才知道,那些小画片儿为什么叫“洋画儿”。因为,印刷厂、印刷都是外国人的技术传到中国的,别说“洋画儿”了,连火柴都叫“洋火”,布都叫“洋布”。中国人不会做。中国最早的自己织的布大概叫“卡机”布,还分什么单卡、双卡,再早叫斜纹布。真是岂有此理。
正是:洋货臭名扬,倒比中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