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想获诺奖都快想疯了,特别是科技界,对诺奖的追捧依然如故、痴心不改、与日俱增。为什么60-70年代那么困难,依然能做出一些获奖级别或准获奖级别的研究成果,反倒是1980年后这三十五年却做不出。原因很多。简单说,中国缺乏做出诺贝尔奖级的研究所需要的体制条件。 首先,做出诺贝尔级成果的科学家,基本都是具有一定“叛逆”精神或性格的人,而我们的从娘胎额教育开始,就是要培养“听话”的学生,要求标准答案,什么都要统一考试,这种叛逆从小就被扼杀了。 其次,做出诺奖级成果的人基本都是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过去30多年,整个社会基本都在向钱看,看看现在炒房,上海人排队先离婚,再牵手去买房,这样的急功近利的社会谁会静心去做研究?有,也是少数。 再次,诺奖级的研究大都需要合作和大脑风暴式的讨论。当我们的考评机制是考虑第一和通讯作者时,谁会乐意地和你合作,帮你完成,而只能排到中间?有些实验室内部都不交流,材料数据不共享,还谈什么合作? 第四,诺奖级的研究大多具有一定偶然性,不可预知性,而科技部的大项目都是由大佬们先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指南”,哪儿还有不确定性? 第五,诺奖级的研究大多是由教授带着一两个研究生做出来的。往往是学生博后做出些不可解释的结果,再进一步探索出来的。而我们现在鼓励的是大团队,航母级的,设法堆出国家奖,集中成果报求院士,一些大牛们一个人带几十个学生,哪有时间和学生讨论一些不可思议的结果?哪个大团队的年轻老师愿意去死扣那些不可思议的结果?做出来,也不是我的,又何必去死扣,为别人做嫁衣裳呢? 第六,一直培养的“标准答案”型思维方式的学生,得到不可思议的结果,往往认为是自己做错了,而不是去思考为什么。探索不确定的结果是要冒巨大风险的,现在要求博士毕业一定要发SCI论文,谁愿意去冒不能毕业的风险?不肯冒风险,何来诺奖级成果?……… 不过别着急,中国土匪流氓国家自有自己的高招儿:借鸡生蛋。就像中国母鸡的“经济腾飞”一样,先“筑巢引鸟”,再“腾笼换鸟”,再“凤凰涅槃”。 不过,高科技用借鸡生蛋是否可取,自有天知道。据报: 由南方科技大学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合作建立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在深圳市民中心揭牌。据悉,这是中国内地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机构。 罗伯特·格拉布斯教授和深圳市副市长陈彪,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雨蓉、校长陈十一等校领导,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成员教授等出席揭牌仪式。格拉布斯教授的师弟、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张绪穆教授主持仪式。 罗伯特格拉布斯教授由于在烯烃复分解领域的划时代贡献,2005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目前担任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杰出冠名教授。 2015年9月,他应南科大邀请出任化学系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格拉布斯教授在科学原始创新能力、产业化能力与经验以及人才教育培养能力等方面均属世界顶尖。 以其名字命名的催化剂在医药、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同时,格拉布斯教授以Grubbs催化剂为核心平台技术,创建了涵盖新材料、新能源、医用材料、绿色化工领域的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取得巨大成功。 中国母鸡,借洋鸡杂交生蛋,问都甭问,肯定是杂种蛋,再怎么“巨大成功”也是吹牛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