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文化、万年文明。
中国土匪流氓国家,在习主席皇帝领导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并且,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为纲领,要把“中国模式”推向全世界。
至于中国的所谓教育,问都不要问,100%的猪狗式教育。
习主席皇帝之前,中国人民已经接受了好几茬儿“党的思想教育”,从毛老土匪、邓小平杀人犯、江胡婆媳儿人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再加上共党初心“党是人民的亲爹娘”、“共产党养活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之类的共党红基因式的传统教育,说中国的教育不是“猪狗式教育”,那一定是靠舔屁眼儿朝天的习近平痣疮过日子滴。
最近,两名在中国执教多年的德国人,通过默默的行动探索了一种“中国教育”方式,任劳任怨、含辛茹苦、饱经风霜………堪称中国教育战线的“活雷锋”。然而,他们到最后,却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这两名德国人,甩了中国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
西洛特,来自德国,在苏州一所私立学校当外教,一干就是八年。但在今年中国新年前,他离职回德国了,带着挫败感。他说:“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西洛特对中国教育的一番控诉,刷爆了中国的互联网。
1、中国:没有人性关怀教育
西洛特认为:“学习”压弯了中国学生的腰——在中国,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而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会播种、栽花、除草、简简单单地拆卸玩具……但他们18岁以后的能力,比中国28岁的人更强。
他认为:从幼儿园起,中国的学生就不断被灌输爱国、爱党教育,却没有人性关怀教育,这些政治教育对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就连很多政治老师也搞不懂,这些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别无用处。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短暂的——为了考试。与此同时,人性教育、逻辑教育却是空白。 人性是人格的基础,缺乏人性体验和认识的人,又怎么形成健全的人格呢?连健全的人格都没有,又拿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呢?
2、中国的教育是“圈养式”的
西洛特认为,很多中国学校,学生从进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后,又圈养在房间里做作业、吃饭、睡觉……这个循环过程一般持续15年之久。 这位愤怒的德国人认为,中国教育是把人最珍贵的年华,付给毫无意义、毫无发展价值的学习内容上,而舍不得花费一点时间去讨论和思考,记忆成了学习的唯一方法,高压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保护成了成长的唯一措施。
他说:“这种负成长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是对人类的极大犯罪。” 这位愤而告别中国教职生涯的德国人,直指中国教育的根本弊病,甩了中国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另一德国人,中文名字叫卢安克,以另一种方式甩了中国教育一个耳光。在中国的教育一线前后历时10多年。他深入到中国广西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的偏远山村,在那里不领工资,义务支教,一扎下来就是十多年。
他没有像西洛特那样愤怒地控诉什么,更多地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实践着这样一个理念:爱和陪伴,比所谓的教育更重要。
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卢安克,最初以旅游者的身份到达中国,他很快发现自己喜欢跟中国的学生在一起。
2001年他来到板烈村支教,起初这位金发碧眼的小伙子引起过地方部门的警觉,后来因为确实“很老实”,他得以在这个小山村长期安定下来。
他经常光着脚穿着球鞋,因为在那附近买不到一双45码的袜子;他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学校教职工表上,上课甚至不用课本……
然而他却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拥戴,在孩子们眼里,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师,是可以一起爬树、在泥巴里打滚的玩伴,卢安克常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玩。
卢安克说,孩子们最需要看到的是,“有一个人,他在作为真实的自己。在陪伴着我的时候,他忘掉了所有的想法,仅仅保留着真实的自己。”
他认为,“体会”比“知识”更重要。“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知道’和‘体会到’是两码事。”
卢安克曾经在博客里大篇幅批评和反对标准化教育。卢安克说:如果他们能学会创建自己的东西,他们(留守儿童)到城市的时候,也不用觉得“别人那么有钱,我没有,我被抛弃了”
卢安克在中国最早的支教实践是1997年,他在南宁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后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元
1999年他从德国回到广西,到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
卢安克在中国获得的第一份“就业证”后,他教不识字的青年修路,画地图,试图改变他们的生活,但发现他们没有应有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再之后,他从小学的孩子教起,教音乐,美术等副课,但孩子长大了,读到初中,就会有大量的孩子辍学,打工,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卢安克十年如一日,不拿一分钱扎在中国偏僻小山村支教的故事,终于引来了媒体和互联网的关注:有人把他当成乡村教育实验的特立独行的英雄,是感动中国的“洋雷锋”,也有人认为他是危险分子,甚至怀疑他有“恋童癖”。
媒体的关注,破坏了过去的宁静,让他不堪重负,后来他关掉微博。“我已经变成一个随时都有可能被媒体点燃的炸弹。”他写道。2013年冬天,他离开了板烈村,这一次,他没再回来……
村子里的人们普遍认为,好奇心和信心,是卢安克留给孩子们的财富。一位村民说:卢安克一个外国人都来无私地教我们的小孩,想一想,我们也应该陪在我们小孩的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