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二十四史被認為是“正史”。其中的前四部《史記》、《漢書》、 《後漢書》、《三國志》被稱為“四史”。 《三國志》是正史,而《三國演義》是小說。一般說,歷史可以當作小說看, 小說卻不能當作歷史看。原因是小說中夾雜了過多的作者的遐想和虛構,當然, 也不能太出格,不然那小說也沒人愛看。 看正史和小說的區別,從三國演義、三國志兩部書中對馬謖的說辭,可以看得 很清楚。 當時的蜀國,東有關雲長鎮守荊州,關羽文武雙全,東吳不敢輕舉妄動,況且 諸葛亮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戰略通過赤壁之戰也被東吳接受。不用擔心。 蜀國的主要外敵有兩方面,一是北方的魏國。二是南方的蠻夷,在如今的雲南、 貴州一帶,散居着不少少數民族,那些民族雖然還處於野蠻、落後階段,但也 強悍無比,經常搗亂。他們的總首領叫做“孟獲”。 諸葛亮要一心一意的對抗北方魏國,必須先要平定南方的蠻夷,而那些野蠻之邦, 反覆無常、分居各地,光是“洞主”就有好幾十個。 不過後來諸葛亮通過“七擒孟獲”,征服了南方蠻夷的人心,終於成功的平定了 南方,為什麼要“七擒孟獲”涅?首功應歸功於馬謖。《三國志》上是這樣說滴: 諸葛亮“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謖送之數 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 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彊賊。彼知官勢內虛, 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 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三國演義》中,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故事跌宕起伏、情節曲折,講得 活靈活現,這三段故事還被早年的京劇藝術大師改編為京劇“失、空、斬”, 馬連良的一段“我正在城樓觀山景……”成為最負盛名的京劇唱段之一。其實內中 的情節,大多數是虛構滴。這段故事,《三國志》中,不足百字: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懿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 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王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 郃絕其汲道,為郃大破。謖逃亡,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蜀軍失敗,馬謖雖為罪魁禍首,但主要還在於諸葛亮用人不當。原因在於, 劉備臨終,“白帝城先帝託孤”之時,劉備曾囑咐過諸葛亮:馬謖此人雖然聰明 而有才氣,但為人言過其實、好浮誇,不可以委以重任,請你一定要好好觀察他。 因為事先立有“軍令狀”,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三國志》中,是這樣 說滴:
“謖下獄物故,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
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
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
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
楊干亂法,魏絳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謖死
時年三十九。”
所以看起來,馬謖其人其事為真,有了這些記載,作者才可以妙筆生花、寫出
那麼好看的《三國演義》來。
另外,關於什麼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不過是
“兩出祁山”。魏延獻計、諸葛亮不聽也有記載。如果聽了魏延的話,說不定
蜀國能打敗魏國、一統天下也未可知。而《三國演義》中,作者卻明顯偏袒
諸葛亮,說是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設計讓馬岱把魏延殺了。
這些方面表現出歷史與小說明顯的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