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慧
2023年12月22日,冬天的上海,黃浦江水已結冰。豪華的城市,四通八達的交通,幢幢高樓聳立,浦東開發區突然放晴,迎來了闊別多年西雙版納遠道的客人。 版納上海知青大返城總指揮丁惠民,與他曾並肩作戰的上海請願團,四十五年又在上海相聚。 △2023年12月22日返城45年,丁惠民重返上海與上海請願團七勇士相聚。
△2019年上海北上請願團九勇士在重慶與丁惠民合影。
還是1979年的排座,丁惠民總指揮第一排居中,右是大返城請願團秘書長朱一平,左邊緊貼着是出色的攝影師胡寅康,站在第二排中後的仍然是丁惠民的貼心警衛顧新華,還有寫得一手好字,刻印《挺進報》的陳允龍,及農民知青寫簡報的凌正龍、第一排右是看似靦腆且性格堅定、提麵漿桶刷宣傳標語大字報的趙國富……。
1978年10月,版納五萬知青跟隨上海知青丁惠民揭杆而起。他們置自身安危不顧,冒着被殺頭,被抓坐牢的兇險,五萬知青在版納農場內捐款罷工。 第一批請願團12月16日,共43人率先出發。途中因捐款經費在通關丟失,在昆明火車站,終因身無分文而絕死臥軌,使南來北往的火車整整停開了三天。
北上請願的火種在雲南遍地燃燒,12月18日第二批請願團51人,用擔架抬着請願團總指揮丁恵明,在前有圍堵,後有追兵的困境中,繞道穿插迂迴。由昆明市郊讀書鋪乘窄軌小火車,克服千難萬險,繞道從成都坐火車直抵北京。 12月27日中午在北京火車站,第二批請願團打着請願大旗,冒着霜雪,在天安門廣場雪地靜坐演講。在西單民主牆貼請願書,傳單標語簡報,把“我們要回家”的呼聲,從北京傳到全國。返城之火在雲南各地燃燒,勐定211人滴水不沾絕食三天,有的嘔吐、有的昏倒,很多知青生命垂危……。 此事,驚動了中央 。派出國家農林部副部長,農墾總局副局長趙凡組成的國務院調查組,趙凡坐飛機到昆明火車站,勸說臥軌知青。他又連夜驅車數百公里,到版納勐定農場傾聽知青們的苦難生活及不幸遭遇。 在處理知青們“不回家勿寧死”的絕命呼聲中,趙凡當場毅然向中央電話匯報,提出收回知青返城。 經華國鋒主席,鄧小平副主席同意批准,趙凡馬不停蹄,在昆明召開了北京,上海、四川,雲南四省知青問題落實會議。1979年上旬,版納知青掀起了蜂湧的返城熱潮,結束了全國知青上山下鄉。總指揮丁惠民策劃領導的版納知青大返城,在全國知青史上,寫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海知青丁惠民,有勇有謀,有膽有識。1978年10月,他給國務院副主席鄧小平寫三封信無回音。於是,策劃組織了版納農場兵團五萬知青大返城的運動。他從各農場選調了最優秀的知青組成了北上請願籌備總組。有條不紊開展了捐款,罷工、請願等活動。組成請願團上北京向黨中央遞送請願書,箇中首批請願團臥軌、勐定知青絕食48小時,國務院調查組到各農場調查,各農場知青集體下跪懇求回家。第二批請願團衝破圍堵,冰天雪地到達北京與中央談判……。團隊的抗爭,趙凡寬容仁慈,敢擔責任,提出了讓知青回城的請示報告,獲得了中央領導的批准,同意讓知青們根據相關的政策開始返城。 丁惠民的一生都走在為知青維權謀利益的路上。在1985年,他返回版納,在景洪曾發生暴風疾雨的市中心,掛牌寫道:“知青有事請找丁惠民”,並公布電話。他成功組織重慶、北京知青為企業下崗工人爭50歲退休權益。組織團隊到上海,為農民知青訴求進城安置、為農民知青進城保而鼓與呼。他成功組織了全國知青首屆藝術節。創辦了重慶版納知青網,克服重重困難,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與鄒盛永合編了雲南知青大返城圖片《見證歷史》一書。2018年,他在版納與祥悅公司籌建知青基地。 2020年,他不辭辛勞,用了30多天時間走訪雲南知青數十個農場,尋求農場和知青聯盟之路。終因疫情耽誤,但他仍痴心不改。始終不停走在創建知青康養的路上。去年,他重整旗鼓,近日在版納參與創辦尋夢知青康養基地已開業。現走南闖北,以年老體弱的身軀,向全國各地的知青,宣傳推薦景洪嘎灑知青康養基地。 秘書長朱一平,在大返城中英勇無畏。他與顧新華,劉勝去雲南省農墾局做信使,撒放丁惠民團隊將到達昆明的“煙幕彈”。迷惑了當局的視線。從而讓請願團得以在政府當局的眼皮子底下,成功地繞過昆明轉車成都,坐上了直達北京的火車,完成了當面向中央領導遞送請願書的任務。 △1979年,朱一平參加北上請願團,任大返城秘書長,在火車上寫工作日記。
他率鄒盛永,李長壽,陳允龍寫出知青《大返城會議紀要》,發給請願團人手一份。成為研究這段歷史不可多得的資料。他為人豪爽大氣,知青聚會他搶着買單請客。 在改革開放中,他抓住機遇下海經商,創辦企業。他的企業重質量,講信譽。在政府拆遷建橋重點工程中,屢屢奪標。成功的運作,使經營走勢良好。由於太追求完美,他經常忙碌勞累夜裡加班加點。 幾年前,診斷患肝癌開刀做過手術。但他仍然淡定樂觀,開着豪車,住着市中心繁華地段 , 作為成功人士,他現到處遊山玩水,過着休閒快樂的生活。 胡寅康:傳承醫術治癌成名醫
胡寅康在大返城途中,用團隊捐款購買了一台120相機,一路抓拍了700多張像片。真實拍攝了請願團當年的活動情景。多年來這些照片一直被媒體,報社宣傳部門採用。這些圖片,構思好,畫面有動感,成為記載大返城的剎那歷史畫卷。
返城後出身醫學世家的他,考取夜大。傳承祖輩醫學,創辦中醫藥學研究集團,任上海地康藥物研究所所長。 他發明的用中藥抗腫瘤,在癌症醫治中,被運用於中藥科技創新新醫藥。他發明的抗癌新藥,祛邪扶正,抑制癌細胞生長,挽救了一批癌症患者生命,現他成為中國著名的治惡性腫瘤專家。 顧新華,是大返城總指揮丁惠民的貼心警衛,他是個全才,任何事一看就懂,一做就會。第二批請願團出征中,總指揮丁惠民由於兩個多月夜以繼日、組織策划動員累病了。發着高燒,水米不沾。他精心照顧,掏錢給他買營養品和藥品,掏錢買地圖打長途電話聯繫。 在路上,時時刻刻形影不離,保證總指揮的安全。他和朱一平劉勝三人去雲南省農墾當信使,“謊報軍情”。他會武功,危急時刻曾獨擋一面,面對丁惠民不軌者予以迎頭痛擊。丁惠民曾送他一本日記寫道:“如果沒有你那無微不至的熱心照料,我這虛弱的身軀,也許早已在北上途中冷卻。”至今他們的戰友情誼依然長存。 返城後,顧新華經歷了改制下崗,仍然不屈不撓。他曾幹過區生產安全監督、消防安全監督等多種工作。退休以後擔任上海市郊農民知青聯誼會會長
,他率農民知青經過長達八年的艱辛維權,終於在2008年讓上海市郊知青全部進入了城保。做到了老年有靠。由於多年的勞累,他患了好幾種慢性病,心臟開刀搭橋,身上多處安有支架,每天要吃一把藥。但仍精神抖擻,聲音洪亮,他身性開朗豁達。身邊總有一群人圍坐,常聽他講大返城故事和其他掌故,一堆知青朋友直到現在,仍然跟着他,每年多次到國內國外去旅遊。
陳允龍,寫得一手漂亮的美術字。請願團分工明確,有宣傳組,團直組、機動組、警衛組、糾察組、財務組、後勤服務組,陳允龍在宣傳組,與潘方林是搭擋。由於陳允龍仿宋字寫得好,被宣傳組長鄒盛永指定刻蠟紙、刻寫簡報、傳單文章,刻寫第一、二、三封聯名信,及知青的申訴材料、刻好後交由潘方林油印。 大返城請願團宣傳組,任務繁忙條件簡陋;在火車上,在旅館都爭分奪秒抄寫刻印。在北上途中,陳的腳受傷發炎,導致經常在發低燒。沒有時間無法去醫院時,只能靠衛生員張秀英紅貢碘酒消炎止疼,火車停站臨時住宿普洱、揚武等地及時跑醫院,開點藥打青黴素醫治腳的潰瘍。好在當年還是年青力壯,終於扛了過去。陳允龍雖然帶着腳傷,但仍每天雷打不動刻蠟板出簡報抄寫宣傳資料。 簡報郵寄到版納農場。農場把每一份簡報都張貼在各農場分場連隊,為請願團衝破阻力進京、為國務院副總理接見請願團,遞交請願書歡欣鼓舞;為總指揮丁惠民簽名的五萬知青復工令積極復工;無論在火車大站,天安門廣場、招待所全體隊員都胸前掛着請願代表證,抬着布標、張貼請願書、在牆上貼簡報,把“我們要回家”吶喊呼叫聲傳遍全國。陳允龍、潘方林堅持當天出報。無論多晚都加班加點,把雲南知青北上請願的宣傳氣氛搞得濃濃的。 陳允龍至今還保存着一疊厚厚的傳單,那是他用仿宋體刻印的簡報,保留着他抄寫大字報時的圖片。宣傳組的筆似尖刀,對鼓舞士氣,把版納大罷工與北京請願信息連貫互通,讓大返城的“挺進報”灑落在進京路上,形成了強大的宣傳陣勢。返城後陳進企業,不管工作多忙累,都堅持練字,他拿起相機,加入當地攝影協會,一批作品脫穎而出,他修剪翻拍大返城圖片,出版大返城戰友聚會畫冊,成為了專業攝影師。 農民知青凌正龍,家住上海川沙縣。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是家中獨兒子。1970年,上海動員近郊青年農民2萬人,到版納農墾“參軍”。剛滿18歲的他,瞞着母親偷戶口報名來到勐臘農場,一干就是八年。 1978年他參加請願團到宣傳組寫簡報,請願團離開景洪到北京,他每天負責把請願團當天的活動,寫一篇簡報。從1978年12月18日至1979年1月10日共寫簡報19篇。這些簡報向社會,向廣大知青通報每天活動行程,途中發生的各種情況,他和其他代表一起去鐵路站,北京西單民主牆張貼標語,宣傳請願團演講申訴知青要回家的信息,及北京農墾總局對知青的接待等。 這些簡報,郵寄到版納大罷工留守組,經留守組翻印,把這些簡報張貼到版納九個農場,給堅持罷工的知青們極大的鼓舞。 1979年凌正龍回到上海,上海市政府出台“社來社去”文件。版納回瀘的近二萬農民知青是農民戶口,城區招工不要,生產隊地少人多不能安置。僅川沙縣還有一萬多插隊知青(包括版納返城的4800人)未安置。凌組織二十八個鄉的版納回上海知青,去川沙縣政府反映交涉,並準備組織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後川沙縣委和農民知青談判,最終縣政府出文:在鄉鎮企業,每戶版納回上海農場知青家庭,安排一名農民知青進鄉鎮企業工作。從重慶遠道而來丁惠民帶團隊,上海知青朱一平趕來川沙申援支持。 1979年10月,歷經艱辛的凌正龍,終於被安排到社辦集體所有制紡織廠工人。他當過設備維修工、供銷員。企業改制後,他代銷過香港化裝品,賣過中小學輔導教材。在麗華日化廠銷售過洗滌產品。90年代末,浦東舊城改造,他所在的村被拆遷,父母的舊房拆遷分了三套新房。他當過保安,做商品推銷和雜活。在艱難中靠租房維持生活,支撐全家生活費用。他說:我是上海農民知青,靠維權進入了社辦集體企業,靠維權讓農民知青同城市知青一樣進入城保,一生都在不停的奔波中尋找工作,但頑強鬥志使我面對坎坷。
趙國富,端莊的臉龐,廋長身材到舞台上演個旦角綽綽有餘,但卻沉默寡言。他出身京劇世家的子女,卻對唱劇無緣。但他卻喜歡看書讀報做事認真,一絲不苟。 1969年,在上海懷着理想報名到版納,在六團十三營三連當農墾戰士。當時的版納荒天野嶺,雜草叢生,無燈無路無房睡草棚,每天挖橡膠坑,開荒。強烈的生活反差使他垂頭喪氣。下鄉八年,丁惠民點燃了《我們要回家》的大返城之火。他到景洪找到丁惠民,堅決要求參加請願團。 在請願團他被分到後勤組,負責提麵漿桶貼標語傳單。在揚武,丁惠民考慮目標太大,他把51名請願團代表,分兵重慶,上海,北京三路。趙國富因積極勇敢,被編入28人北上請願團。他和戰友們在冰天雪地的冬天,到達了北京。冒着寒風凜冽,在天安門手拉橫幅,站立演講,不負五萬知青使命遞交了請願書。 返城後,因無學業年齡大工作難找,他到處打零工。供職在街道企業上海申花集團家用電器廠一呆就是一生。
由於工作踏實認真,他從工人、到技術員產品測試驗主任、廠質量監督部副部長。由於長年勞累,在工廠加班時,他突然暈倒。送到醫院搶救診斷是腦梗。手腳不能自如,一度記憶中斷,並安裝了一個支架,經三年治療現已基本康復。 大返城請願團司務長翟榮志,負責請願團進京途中的吃住行。當時是票證年代,靠人頭劃撥捐款,經費糧票都是五萬知青一分一角拼湊,十分珍貴。他一路都精打細算,克服困難,很多時候,由於資金的緊張和票證的缺乏,隊員的飲食,有時只能買兩個饅頭,或吃碗麵條就算一餐。請願無定日,他做好長時間的規劃。有時臨時下站,找不到飯店,大家疲憊地坐等,他卻四處奔波找吃食。他看到路旁偶有賣香蕉水果蕃茄,自己掏錢買來一堆,讓隊員臨時充飢,丁惠民生病他調劑買點粥,衛生員張秀英懷孕,增加個雞蛋,異地住宿,對比三家,找價亷的旅館,做好進京的後勤保障工作。 返城後翟在冰庫做過製冰工,在工廠鑄造車間當過學徒,在紡織棉花倉庫碼過棉垛,1983年,他招聘進外商在中國投資的上海第一個超市任業務總監,爾後又任三星級酒店業務總管。 退休十年在社區擔任民政、社科工作。他作為志願者多年來,參與了質量監督,疫情防疫,城市衛生保潔等工作。 時間在前行,歷史留痕跡。大返城請願團的犧牲者,永遠是他們聚會的話題。上海知青大返城副總指揮胡建國(已故),作為留守總組負責人,在版納九個農場組織堅持罷工,國務院調查組到來,組織各農場寫申訴材料,指定專人發言。把“不能回家寧可死”作為信仰,用堅定不移的目標,組織版納全線堅守大罷工,成為申援請願團進京的堅強後盾。 △記者和重慶北上請願團宣傳組長鄒盛永,到上海採訪請願團七勇士。
副總指揮劉先國(已故),一路輔佐丁惠民。衝鋒在前,立下了汗馬功勞,功不可沒。因在版納農場找到上海女知青,定居上海。曾任新華書店銷售部經理。 首批請願團負責人劉庭明(已故),敢沖敢闖,率先在東風農場,參加丁惠民發起的大返城運動。途經通關捐款被盜,萬念俱灰中他鼓動在昆明火車站臥軌。首批請願團用生命抗爭,成為大返城開路先鋒。90年代中期,他到緬甸做生意十年後,意外死亡。
徐裕銘(已故)曾在大返城中擔任留守組聯絡員,每天騎自車到各農場,傳遞請願團簡報。又把各農場罷工及國務院調查組情況,發電報反饋請願團。返城後在煉鋼廠當工人,改制後開過餐飲,在礦山挖過礦。他參加丁惠民團隊,在重慶到北京,為知青爭50歲提前退休權益。到上海為知青爭城保養老待遇。 朱德坤(已故)上海知青,參加請願團在宣傳組。在北上進軍的路上,寫下了最後的絕筆:歷經滄桑盡,風餐宿在營。五萬眾志城,盼我北上行。紅牆南海處,呈願萬人心。急令南下歸,心願笑語飛。 東風農場知青邱亞德(已故)、李萬雲(已故)都是很普通的請願團隊員。但在生死關頭,捨命參加北上請願團,他們用青春和生命為全體知青吶喊請命,他們的血和淚灑在了返城的路上,返城後拼搏奮鬥,值得全體知青銘記。 雲南知青大返城是中國近代史上,平民奮起抗爭取得唯一獲全勝的歷史。大返城的勇士們,不論現在他們是活着還是死去,他們的身影,永遠存留在西雙版納橡膠林,他們的吶喊呼叫聲,永遠迴旋在西雙版納景洪的天空。大返城似一座豐碑,大返城勇士像一群鮮活的群雕他們視死如歸,無私奉獻,敢為人先的精神,永遠活在千百萬知青的心裡。 一群年近古稀的請願團知青在上海聚會,他們用堅韌不拔意志,見證了大返城百折不撓精神。他們的人生、經歷都是很高端的寫意。從不向困難屈服、從不向逆境妥協、是他們的共性。它召示:人生是選擇還是盲目聽從?是奮進還是平庸?從他們身上,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不需要眼淚,比眼淚更珍貴的是鬥志,是對困難對未來的永不言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