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也是一場突發經濟事件ZT
沃爾夫:作為最後的借款人和消費者,政府必須發揮作用,支撐家庭收入、保障企業免受需求崩潰的影響,防止經濟陷入蕭條。 更新於2020年3月18日 17:36 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這場大流行病並不出人意料。但現實總是與預期不同。它不僅僅是對健康的威脅,它也可能是一種比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更嚴重的經濟威脅。應對這一威脅需要強大且明智的領導。各央行開了個好頭。現在責任落在了政府身上。它比任何其他事件都更好地說明,一個由能夠區分專家和騙子的人領導的優秀政府為何對公眾如此重要。
一個核心問題是,這場突發衛生事件會有多嚴重以及將持續多久。一種希望是全國封鎖(如西班牙)或封鎖一國部分地區(如中國)將消滅這種病毒。然而,即使一些地方取得這一結果,也不會是所有地方都這樣。另一個極端是全球可能多達80%的人口被感染。按照1%的潛在致死率計算,這可能意味著還將有6000萬人死亡,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此外這場災難可能持續一段時間: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爆發了三次,歷時一年。然而,更有可能的結局是在二者之間:死亡率更低,但這種疾病也不會消失。
如果是這樣,世界可能要到2021年某個比較晚的時候才會恢復到危機前的行為。年輕人可能會更快恢復正常行為。但年紀較大的人就不會了。此外,即便少數國家確實消滅了這種疾病,它們也將保持針對其他國家的隔離檢疫措施。總而言之,新冠疫情的影響可能是嚴重和長期的。至少,政策制定者必須據此做出規劃。
這場大流行病同時抑制了供應和需求。封城會中斷必要的供應和各種各樣的購買行為,尤其是娛樂和旅遊。結果是,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活動將大幅滑坡。
最重要的是,蕭條可能出現。很多家庭和企業可能很快就會耗盡資金。即便在富裕國家,很大一部分人也沒什麼現金積蓄。此外,私營部門(尤其是非金融企業部門)背負著大量債務。
因此,消費者需求將進一步轉弱。企業將破產。人們將拒絕把產品賣給那些被認為可能破產的企業,除非它們能提前付款。對金融體系健康狀況的疑慮將再度出現。需求和經濟活動可能崩潰,遠遠超過這一突發衛生事件的直接影響。
此外,在社會保障有限和社會控制薄弱的國家,控制疫情的傳播尤為困難。美國尤其將有這種情況:很多患者將拒絕去醫院,並且還不得不工作。社會保障是有效的。
作為最後貸款人,央行必須通過將借款成本保持在低位和為信貸投放提供資金來確保流動性,不管是採取直接還是間接手段。但央行無法提供償付能力。它們不能支撐家庭收入,也不能保障企業不受需求崩潰的影響。而作為最後的借款人和消費者,政府能夠而且必須做這樣的事。
長期政府債務非常廉價,所以它們這樣做時無需擔心:德國、日本、法國和英國現在能夠以不到1%的名義利率借款30年,加拿大為1.3%,美國為1.4%。
那麼,這將是一場有時限的危機,其對經濟與健康產生的影響是政府必須管控的。從國內看,最低限度是在危機期間慷慨支付治病費用和提供失業保障,包括對自由工作者。如果這樣做太困難,政府可以直接給每個人發一張支票。
然而,如果要避免付出大規模破產和蕭條的代價,這樣做還是不夠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伊曼紐爾•塞斯(Emmanuel Saez)和加布里埃爾•祖克曼(Gabriel Zucman)認為:「提供……保障的最直接辦法是,讓政府充當最後買家(buyer of last resort)。如果政府完全替代了蒸發的需求,那麼每家企業都能為員工支付薪酬,並保持資金存量,就像還在像往常……營運一樣。」龍洲經訊(Gavekal)的阿納托爾•凱勒特斯蓋(Anatole Kaletsky)也推薦了類似的應對方式。
提供這樣的救濟並不會造成道德風險。在百年一遇的大瘟疫中得到幫助不太可能誘發嚴重不負責任的行為。如果企業之前舉債過多,它們最後還是會破產。
這個計劃遠勝於貸款和貸款擔保,後者是德國政府提出的方法。企業貸款只會是為了自己能度過這場危機,而未必是為了給員工發薪。此外,貸款需要償還,這在疫情過後就會成為企業的負擔。而按照這裡所提議的方案,可以把企業不裁員作為向它們支付款項的條件。該計劃還將隨著瘟疫結束而自然結束。到那時,政府可以額外徵稅來收回它們的支出。
幫助維持收入並將風雨飄搖的企業的長期成本降至最低,這是至關重要的。除此之外,在歐元區內,幫助借債能力有限的政府也是至關重要的。從全球來看,脆弱的新興國家也需要幫助來應對衛生和經濟危機。還有,消除當今政策中的「零和民族主義」也極為重要,否則它將使重建一個合作、健康的全球秩序變得困難。
這一切也都會過去。但不會很快。這場大流行病可能造成經濟蕭條。國家安寧是最高的法律(Salus rei publicae suprema lex)。在戰爭中,政府可以自由開支。同樣,現在它們必須調動它們的資源來阻止一場災難。要有宏偉的計劃。立即行動。齊心協力。
譯者/何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