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昌硕作品
1
职业画家 聂昌硕 职业画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称,说它熟悉,许多画家都自冠其名,说它陌生,有些概念并不清晰。职业画家意味着没有其他生活来源,靠卖画谋生。大画家成名前也靠卖画谋生,但他们成名后卖一张画,一两年甚至十年八年不干活生活也不会有问题,进入这种状态已经走出谋生阶段。卖画谋生的画家营销成功,有稳定消费群的时,可以轻松快乐地享受生活。卖画不成功就需转行,用其他职业养家了,最终多数人都从卖画养家糊口中摆脱出来了。所以这里讨论的是画家谋生阶段的问题。 张金福定居美国36年,他的经历对于我们了解职业画家很有益处。去美国发展的画家不少,留下定居的人很少,多数回国了,原因众多,完全依靠卖画谋生,过上富裕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大多数画家都是卖画谋生的,大名家为上流社会服务,卖画谋生的画家为中产阶级服务。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这个原则适用一切商业活动。艺术市场也如此,画家的名气与商业炒作有关,与卖价有关,与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一定对等。 职业画家与服装设计师相似,用作品装饰人们的生活。画家要有自己的消费群,也有“产品”定位问题。消费需求有两种:价格承受力和审美取向。价格承受力是硬指标,相对稳定。审美取向却多种多样极不稳定。不是有钱人审美水平一定高,不是的。这样,在大致价格范围内画家创作特定审美趣味的作品,从而形成自己的消费群。 准确定位,完全满足买家要求,才能保证画作能畅销。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入主《时装》杂志的,十多年的编辑生涯对服装企业的运营有所了解。就服装设计而言,产品定位极难,每年每季推出一批新设计,而畅销的极少,经常仅一、两款。当年名噪一时的设计师,之后不少消失了,产品卖得不好,企业破产或被老板辞退了。在真正市场化的社会中没有属于自己的稳定消费群,就不可能成为优秀设计师。消费者的“口味”会变化,设计师既需要适应其变化,又需要引领其提高。卖画谋生的职业画家也如此。 画家张金福旅美成功,在于全心全意“为买家服务”。他告诉我:美国每年有一两次全美艺术博览会,每个洲又有自己的“嘉年华”,都可以卖画。他装满一车40幅油画,开车前往各地,卖得相当好。
买主都是住宅业主,有的带着地毯,窗帘等色样,挑选相配的油画。这类家庭暖色调的多,不喜欢冷灰色,看着暖意融融的作品爱买;有的选中大画,自己运不了,张金福会主动开车送货上门,甚至帮助业主挂画上墙。业主多数是美国的“保守派”,别墅带有“古典”风格,有的室内有原木梁柱。他们家庭观念很强,收拾庭院花圃是全家的乐趣。重视旅游,全家商议路线与旅游目的地,是家庭自己的“嘉年华”。在“古典”风格的室内装饰中印象派画作与之最相配,他们喜欢印象派的色彩,明亮,充满“阳光”,形象却希望比印象派略略严谨一些。张金福的绘画题材都是庭院、花卉、郊野、游艇,是中产阶级热衷的生活。于是张金福的“风格”诞生了,这“风格”是张金福的,更是买家的。 这些买家比较稳定,有的每年更换墙上的画,换下来的不倒卖,存入库房。买画是喜欢,不是为了投机赚钱。如今有些变化,偶然会发现多年前的作品业主上网出售,价格翻了好几倍。这也在情理之中,库房满了会出售。张金福与其中一些买家交了朋友,年年互送贺卡,有的买家还会到卖场早早等候在张金福的摊位前,好尽情挑选中意的作品,怕来晚了,好作品被别人买走。 美国有些大学关注绘画市场,收集画家的作品,经评审团审阅批准,就会向画家索要本人照片与文字资料,免费为画家出版刊物,向绘画爱好者推荐。张金福就有幸入选这种“名人堂”。 张金福属于产品定位高度准确的画家,其中有巧合的成份,他的兴趣与客户大致吻合,更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张金福有位朋友,是一位大学教授,爱画画也想卖画,他的定位就不准。先画抽象油画,后改炳稀,之后又换水彩、换摄影,十多年下来都不成功。美国市场是多元化的,教授尝试过的都是市场行情不错的画种,不是画种时兴就好卖,只有定位准确才好卖。当下美国年轻人喜欢极简派摄影,有的专门选黑白照片,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好。熟悉市场,了解需求变化,是职业画家作品定位的重要依据。 从张金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享受、安逸、宁静、舒缓、散诞、优闲。反过来说,这便是“产品”的销售定位。张金福要出新作品,要提高质量,买家的审美也随之提高,因此,职业画家是社会性美育的主力军之一,与服装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一样。
中国不少画家只想当卖天价的大师,艺术院校没有听说有绘画销售的课程,这样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心为百姓服务的不多,结果没有正经学过画的人成了“职业画家”,他们靠廉价批量画牡丹之类的作品反倒挣到一些钱。中国绘画市场极不正常,社会阶层不稳定,首批富裕起来的人文化素质太差……使卖画定位还很困难。但是这种状况终归会过去,正常的市场环境会到来的。 世上画家只有三类:一类是创新型的、一类是自娱性的,一类是商业性的。创新与自娱两类源头分不太清,真正创新者首先是自娱性的画家,为自己画画。自娱性画家多半有其他职业,多数人没有创新欲望,只是高级“票友”。然而,创新型画家不少是从自娱型中脱颖而出的“天才”。两者共同之处是不靠卖画谋生,没有生存压力,不为他人服务,才容易创新成功。 创新成功者寥寥无几,不成功的比比皆是。既便创新成功了,社会也不一定认可,社会认可时画家不一定还活着,由此想通过创新发大财,享富贵,可能性很小,大半辈子穷困潦倒可能性很大。为什么会如此?现成的绘画风格市场有价格标准,创新的作品市场没有价格标准,培养起消费群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形成的。 有钱有闲搞艺术是对艺术行业的经典概括,穷画家是真实的历史总结。靠画画画成富翁的属稀罕,过去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画价狂飚,产生了大量富画家是不正常现象,市场背后有行贿洗钱的黑手在兴风作浪。这个异常现象误导了不少家长,促使大批学子报考美术院校,有的学生毕业了,绘画市场已经大不如前了,等到美院扩招后的毕业生拥入社会,境况会更差。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大画家,其中一部分人会改行搞工业设计,痴迷于画的年轻人大多数会成为(谋生型)职业画家,走上为买家服务的道路。 想卖画谋生,作品的风格要适应市场,个性化越强,受众面越窄。想要成大师,没人供养,起码自己要解决生存问题,用稀奇古怪的风格闯市场,结果可想而知。最关键的是要清醒认识自己,不要好高骛远,美术史中的大师是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这上千年中有几十万还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职业画家没入史册,他们之中用商品画脱贫的人不少,没入美术史也是成功的画家,他们美化生活,美育社会,没有他们对绘画市场的培育,就没有大师个性风格生存的土壤。 绘画市场作品定位不是一个复杂问题:我们既然不可能创造出新画风,那么现实一点,选择一两种自己喜欢的,买家又能接受的画风入市开拓,一旦有了买主就要深入了解他们,在画种、题材与风格方面适应他们的需求。其实满足这种需求没有太大困难。比如张金福的客户喜欢造形严谨一些的印象派作品,想一下,不就是马奈风格吗!审美这东西很奇妙,看画展时观众赞扬声一片,真正自己要掏钱买下时就会有一些细节希望改变,才称心如意。只要真心适应并不困难。定位无非四点:态度、了解、思考与调整,认真去做即可实现。 中国有许多水平不低的画家,大批作品积压在家中,他们没有创新,技巧烂熟于心,风格几十年不变。为什么不好卖?有的画面阴暗;有的寂寥沧桑;有的专画穷乡僻壤,一副怀才不遇的心态反映,中国家庭怎么会挂这样的作品呢?有的还专门画女裸体,西方家庭将女裸体画挂在家中,多数也不接纳,何况中国?如今中国掀起写生热潮,他们的作品很多都不适合家庭装饰,写生只是自己过瘾,不考虑绘画市场能否接受。 进博物馆的绘画是凤毛麟角,多数是家庭,次之是楼堂馆所。如今西式建筑多,中青年的家庭装饰也是西式居多,建筑与室内装饰决定商品画的风格,在西式公寓别墅中挂中式卷轴四条屏国画可能吗?两者形式很不协调。传统国画的“地盘”被西画侵占了不少。国画面临着挑战,改革创新要适应建筑,适应室内装饰,适应业主的文化背景。 买画的目的如今收藏者少,投机理财者多,以企业家为主。市场正常后商品画的主要对象是中产阶级,企业高管、大学教授、律师、名医,他们之中不少人有留洋经历,审美取向与老一代有很大差别。 尚未达到有钱有闲时,职业画家不能随心所欲,要按照买家需求画画。只有衣食无虞后,才可能真正实现自我。 聂昌硕 2019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