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变了的和没变的 二五眼(我是眼神儿不好的lz)
北京有影像的记录,据说是开始于1860年。打那儿以后,老北京就有了照片可以让后人追忆了。因为拍摄的爱好,看到了几本老北京的照片集,突然有了新旧对照的想法。于是以其中一本1920年代出版的《Peking The Beautiful》为索引,(其实还有更早一点出版的,这本的图片质量好一点,还有胡适博士写的绪论)按照书中照片的原来拍摄地点和角度再次拍照,看看将近100年来北京的变化和延续。本来以为以前的积累里面总会有可以用到的照片,却发现好些景点的标准照是自己都没怎么拍过的,拍了的也大多取景角度有差别,只好按图再拍。寻找当年的拍摄地也是曲折而有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北京的变化。北海整体没怎么变,前景的那棵树没了,湖边修了栏杆。原图说明是“”堆云积翠坊”,不太准确。照片上的牌坊是“”堆云”,“积翠”坊在对面,桥的另一端,照片里没有。原图应该是在一个比较高的地方拍的。如今九龙壁周围已经被清理了成了开阔的地面,当年的位置已经不存在了,借助自拍杆提高了一点机位,原图里远处的建筑和石柱都还在,被树木遮挡了。老照片里的白皮松还在,可是被圈起来"封闭涵养"了。其实现在北海里只有白塔底座那儿能看到部分钟鼓楼。百年来树木和楼房都长起来了。从北海看景山还是被枝叶茂盛的树木遮挡了视野,勉强找了个缝隙拍了张近似的。原图里面远远的还能看到朝阳门(齐化门),现在城里向东拍照基本上躲不开CBD的新地标。尽管景山早就不是北京城制高点了,可是在万春亭上看紫禁城和在国贸三期上看大裤衩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原图是在北海白塔南面的那个小殿-善因殿上拍的,现在不让上去了。自拍杆也举不到那么高。这是在下面的永安寺云依亭拍的。现在从这里看出去,故宫还没被高楼大厦完全包围。托孔圣人的福,孔庙的大成殿基本是百年前的样子,原图里的那几棵树都还在。现在门上方有一块"万世师表"匾,在老照片里好像没有。原图就是彩色的,这在百年前能印刷出版也是个"difficult and expensive task"(引自图集原作者序)。琉璃牌坊前的那棵树不在了。牌坊还是那座牌坊。围着国子监的辟雍殿转了一圈才找到老照片里这两棵五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原图里它们看起来可没活得像如今这么好。冬天来拍可能与原图更接近。这组金刚宝座塔是西黄寺的六世班禅衣冠塔,本名“清净化城塔”。这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缅怀六世班禅,诏命建造的。西黄寺现在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作为博物馆只在周末开放。塔周围的树木让我不能完全重现原图的景色,但是由于西黄寺一直不是对外开放的景点,建筑基本保持原样。西黄寺塔身局部。塔身上的雕刻似乎有修复的痕迹,景物与原图有些不同之处。塔身的每一面的雕刻内容都是佛教故事,这一面的内容是"佛母成孕"。相传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梵王王后摩耶夫人45 岁时在一天夜里梦见一只白象驮一英俊少年入其腹中,遂有身孕,是为后来的佛祖。(引自展厅说明)十三陵的石牌坊,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牌坊,只能远观。可以看出原图的拍摄位置现在有一所房子。石牌坊周围的变化可就大了。五塔寺现在是石刻博物馆,里面很多石雕石碑。原图时代五塔寺(真觉寺)已经衰落到周围什么建筑都没有,有幸留下的塔和两棵银杏树如今成了北京秋天拍照的网红景点。除了围墙,钟楼本身还是原来的样子,上楼要一气儿爬70多级特别陡的台阶。维修保养得挺好,楼上的杂草也清理干净了。钟鼓楼没被拆是北京人的运气。否则的话,这中轴线风水宝地上不知道会盖起多难看的楼来。在香山琉璃塔旁边的山坡上钻了半天树林灌木丛也没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当年香山该是多荒凉啊,山坡上大概只有两棵树。塔下面的木建筑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就是原图的样子,1965年重新修缮。为了表现修复后的琉璃塔基座,只能加一张全景图。照片集里面很大一部分是颐和园的照片,对比一下可以发现万寿山上的景物有些改变,可能是树木把山上建筑遮挡的缘故。明显的变化是"云辉玉宇"牌坊的戗杆(斜支撑杆)没有了,据说是因为民国中期改建把柱子换成水泥的了。牌坊上的彩画图案也不一样。这是颐和园长廊上代表夏季的寄澜亭。现在正面的彩画是岳家军八大锤的战斗场面,和原照片里的完全不同。其他彩画及亭子的屋顶结构也有所不同。这排云殿前面的铜狮子我以前一定爬上去过,所以后来装了栏杆。后方最前面柱子上的楹联,老照片里面没有。在这儿停泊了两百多年的石舫,也曾被英法联军焚毁过,上面的楼阁其实是木头结构,后来慈禧重修时改成西洋风格楼阁,外观油漆成大理石纹样。目前也是不对游人开放了。在南湖岛上沿着岸边寻找老照片里的石头和歪脖树,石头和老树都有,可是长相和位置与老照片里都不同。只好按照老照片里的主要元素拍了张相似的。
老照片里的牛、桥、亭子都在,从原来的角度拍就只有十七孔桥还能看全了。湖边的树应该年头不长,栏杆和说明牌是必要的,不过亭子居然还不让进了。游人太多,为了保护风景,先煞一下风景。佛香阁以西的风景没什么改变,老照片里能看到的画中游建筑群正在修缮中,露出了一点工程围挡。乐寿堂前的陈列和老照片一模一样,铜鹿、铜鹤(照片里没拍上)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铜鹿嘴里叼着绳子的含义,旁边的导游讲时听没注意听,好说到了报恩。威武的铜龙先是被网罩住,边上再装了两层栏杆,定是飞天不成,入海无路。拍这张照片又得用到神器自拍杆。和老照片对照,龙身的上水纹装饰哪去了?文物还在,也受到很好的保护。这条龙的身上也缺了原来的装饰。老照片的拍摄位置在故宫午门城楼上,现在只能在城墙上拍。难得有机会也拍到了没有游客的场景。现在的故宫比旧时干净整洁多了。老照片拍摄于1920年代,没准儿是在故宫博物院成立(1925)之前。要是现在游人也这么少....................................., 那是不可能的。新时代的变化除了干净整洁就是人多了。(拍照那天的游客还算是少的)老照片里太和殿广场上的遍地荒草,让故宫看起来一副破败的模样。现在广场上还保留着坑洼不平的地面,可以想象当年宫里行走也不容易。这张从中山公园(原来叫做中央公园)看午门,拍照的时候正赶上工人在给这棵古树安装围栏,已经装好两面了。晚来几分钟就只能透过围栏看古树了。
这地方变化可是大了,城墙没了,护城河改了道了。当年从城楼南面通过的铁路现在从城楼北面通向北京火车站。这是北京内城的东南角楼,原图说明这城楼叫狐仙楼,因为据说楼里有狐狸出没。那会儿这地方已经算城外了,有点野生动物也不新鲜。现在是修缮后的城墙遗址公园,松鼠都是稀罕物了。北京城墙拆剩下的残余,主要在这附近了。 《Peking the Beaitiful》展示了大约70幅老北京的照片,照片集的编者挺有眼光的,大部分照片里的景色现在也还是北京的代表景点,能延续到现在的美景大部分在皇家园林里面。照片记录的景色有些没怎么变,有些变化很大,有些地方已经消失了,有些地方不再开放了。能和百年前的北京人观赏一样的景色是件有意思的事儿,虽说有不少已经不是原汁原味,所幸还有老照片可以脑补一下当年的氛围。因为过去的北京太荒凉了,现在的绿化成了拍照过程的干扰,这是让人欣慰的烦恼。硬盘里面还有一些新老北京对比的照片,有时间再弄个续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