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何我敬仰的人都扎堆选择这几日出生。贝多芬, 林昭,然后是胡适。今天是高耀洁医生的88岁诞辰。文学群里的热心人召集大家去看望住在纽约城的老人家。如果不是我因事缠身我一定会去的。但是我会给老人家寄去贺卡, 我自己的贺卡,送去我的真挚的问候和敬意。祝她老人家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这位艾滋病防治活动家。中國防艾第一人。只因揭示中共河南李長春當局造成愛滋病蔓延而遭河南當局整肅,被迫於2009年8月出走美國,現孤身居住在纽约曼哈顿。
“我已年逾八十,在世上来日无多。想想在浩瀚的夜空中,在灿烂的群星里,有一颗并不明亮的小星星,上面留着我的名字。我不知道这颗小行星有多大,亮度是几级,肉眼是否能看见..也许它只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一块大石头把。我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即使我的生命结束了,我的躯体化成尘埃以后,这颗小星星还要高高地在太空中注视着地球,注视着艾滋病这场世纪灾难的结局,注视着造成这场血祸的罪人们走上历史的审判台…这一切我是看不见了,但是它能看得见!” 正左思右想着她的这番话时,惊闻我敬重的并一直跟读其专栏的著名作家董鼎山去世,不禁心情沉痛。 董老先生曾表示为了照顾其病重的爱妻无法再分心写作而决定停笔时,我为无法再看到他平实,自然,而睿智的文笔失落不已。后来他因爱妻的临终嘱托还是决定再次出山。从友人探访他的照片上看去他似乎不错。写作终会对他的情绪有所帮助,我一直为此祈祷。 其后我们得知他曾在其妻还在世时就尝试与妻同归于尽。从他后来的文中我还是能感觉他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也就是半年,他就这么紧随而去了。我手里还拿着他刚刚登出的最后一篇文稿的报纸。我记得他上一篇文中已经显示出情绪的极度低落。因为自身病痛和对爱妻的思念让他感觉到了无生趣,转而对死亡的过程产生了兴趣。我看后心中不免挂念,感觉出他似乎得了严重的忧郁症。准备问询一下熟知他的友人。谁知这么快就走了。。。 文友铁风曾撰文说:“董鼎山先生在他的《纽约客闲话》(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的自序里说道:“我所写得主要都是读书杂感之类,不敢称是文学评论。我的意愿是
将自己对西方文学、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以尽可能轻松有趣的方法输给读者。读者在消遣后能获得一些知识,是作者的额外收入。”
董老所言不虚。此书所收大多是每篇2页或7、8页的短文,都是他在阅读成堆的各类英文报纸、期刊、书籍阅读时随手拈来,无禁无忌,直抒胸臆。这种信马
由缰的随意写作形式,只有在少数特殊作家的笔下才能够产生真正的火花,而董老正是其中的皎皎者。他的文学资历之深厚、涉猎兴趣之广泛,见解品味之独到,和
中西古(传统)今(现代)之贯通,使他全面了解把握西方文坛的程度于当今中国文坛如果不是首屈一指,也属凤毛麟角。这是笔者通过阅读董老大量五光十色的文
章之后的切实感觉。这其中包罗了美国和西方各类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和编辑等的介绍评论、经历身世、艳遇丑闻、习性癖好等等各种话题,作品和作家并重,
高雅和通俗兼收,读来常常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如果中国的文学评论家也能向董老借鉴几分视野,多点不拘一格洒脱、直抒胸臆的见解,少点故做高深的架
子,那么我想中国的文坛一定会增加几分丰富、趣味和质量,这对读者和作者来讲都应是一大荣幸。” 听文友说董老先生为南京大学还捐赠了大量宝贵的书籍。 我们沉痛地悼念。作为您的忠实读者我会一直想念您的。。。
转发陈九先生的悼文: 2015-12-20
陈九
“旅居纽约的著名作家,评论家,前纽约市立大学资深教授,《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特写》,《星期六评论》,《图书馆月刊》,《美中评论》,《新亚洲评论》,《美国侨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及《读书》杂志专栏主笔,董鼎山先生,于2015年12月19日上午,在纽约一家康复中心因心脏猝死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董鼎山先生生于1922年,浙江宁波人。他从十四岁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毕生笔耕不坠。直到逝世前几天,他还向《美国侨报》专栏总编刘倩女士,发出了他最后一期稿件。当今天该专栏刊出董先生寄出的最后一份文稿时,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 董鼎山先生是中美文学交流杰出的使者,被誉为“美国文学大使”。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先期,董鼎山先生是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当代文学现状的学者。他在《读书》杂志开设的《纽约通讯》专栏,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开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董鼎山先生的文章极大影响了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奠定了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鼎山定居美国70年,尽管已是美国公民,又是一位在文化意识与感情归属上的真正中国人。他殷切厚望于祖国早日富强统一,他始终让他在美国出生的女儿认同中国是自己的祖国。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始,他每年向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寄去签证申请。直到1978年,他突然收到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的信,同意给他去中国探亲。这次归国,他不仅探望了阔别已久的亲人,也和几十年未通音讯的文坛老友恢复了联系,开始在刚刚问世的《读书》杂志开设《纽约通讯》专栏。
自此之后,他多次风尘仆仆回国访问讲课。他对祖国巨大变化的兴奋与欣慰,对亲朋老友的真情怀念,对文艺界新闻界乃至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无情抨击,都体现在他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正如老友冯亦代所说,董鼎山“爱国之深使忧国也切,虽然针砭时弊说出肺腑之言有时是痛苦的,但他不能缄默。”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独立的思索与见解,正是董鼎山做人的美德和文章的魅力所在。他在评论多彩纷呈的美国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同时,也揭露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内情。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位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董鼎山先生。像他这样深具良知,对东西方文化均涉猎极深的学者和作家,是不多见的。
董鼎山先生千古。” -------------------------- 艺萌补充些题外话:丧偶的孤身老人是很容易得忧郁症而导致免疫系统下降引发各种疾病。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前两年,我老公的Uncle 和 Auntie 一对年逾九旬的老人,身体健康,没有任何老人病。 我们去看望他们时,俩人气色也都好。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没想到老太太一天半夜起床摔倒导致心脏病突发而去世。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Uncle承受不住,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半年后就走了。我自己的婆婆,其老伴去年近百岁时去世。今年老太太的老姐和自己的一个儿子又相继过世,90岁的老人家虽然电话中表现坚强,坚持守着老房子,不肯搬过来跟我们住。但逐渐地,她情绪慢慢低落,饮食业失调了,一次偶然的咳嗽引发了肺炎,高烧被送进医院。老人中间一度呼吸暂停。呼吸机,吸痰器,抗生素全部用上也没能使老人退烧。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儿孙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也许是儿孙们的到来和不停地打气,祈祷,还有中医孙女的悉心调理,老人家最终扛了过来了。惊魂过后,我们是坚决不能让老人独自住了。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的将来该怎么办。 一个人走后的另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