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他曾被“劝阻”不要去领奖,最后还是批准他出国领奖。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和进步。 著作虽然没有在大陆出版其影响范围更广更大。他辞去【炎黄春秋】工作是被迫的 杨继绳荣获瑞典史迪格-拉森奖
November 5, 2015 2015年10月30日杨继绳领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杨继绳获奖 瑞典媒体的报道
杨继绳在颁奖典礼上的口头答谢词 尊敬的评委会委员们,在座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感谢大家举行这样的盛会。这不仅仅是一次授奖大会,更是对饿死的三四千万中国农民的追思大会;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授奖,而且是对一大批揭露、挖掘这一段痛史的大饥荒的幸存者、研究者授奖。今天在贵国首都隆重举行这样的活动,体现了贵国人民伟大的人道关怀。今天这个盛会在这段痛史发生五十多年之后,在远隔万里的斯德哥尔摩举行,说明人道关怀可以超越时间、跨越空间。但愿这种跨越时空的人道关怀,给我们地球村带来和谐。带来幸福! 谢谢大家! 接受史迪格-拉森奖书面答谢词 杨继绳 尊敬的评委会的先生们,尊敬的在座的女士们、先生们: 我是怀着悲哀的心情在这里受奖的。我为3600万中国饿殍而悲哀,我为这一人类悲剧发生五十多年后还被掩盖而悲哀,我为因揭露这场悲剧的人们受到压制、攻击、诬蔑的现象而悲哀! 从1958年到1962年,在没有战争、没有瘟疫的情况下,在气候正常的年景,因当年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过错,数以千万计中国人因饥饿而死。死亡前的饥饿比死亡更恐怖:野菜吃光了,树皮吃光了,鸟粪、老鼠、棉絮、泥土都用来填肚子。死人的尸体,外来的饥民,甚至自己的亲人,都成了充饥的食品。 死亡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饿死是最痛苦的死亡方式。中国古代有残酷的“凌迟处死”,将人一刀一刀地割死,即“千刀万剐”。这是从人体外部开始剐割,饿死是对人体内部的“千刀万剐”。当年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中国农民,每天所需要的能量为3400-4000千卡。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摄取的。按当年官方统计,中国农民平均口粮定量为每天0.35斤大米(没有油,没有肉等副食品),可发出热量618千卡。实际上农民是很少见到大米的,只有粗劣的代食品。就算吸收入618千卡,每天就亏空2782-3382千卡。
人体的能量入不敷出时,首先动用体内储存的“糖原”。体内存储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全部氧化产生的热量不够一天基础代谢(即维持生命最低的代谢)的能
量需要。接着就消耗体内的脂肪。消耗脂肪会产生大量的酮酸,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没有因酸中毒而死的人,脂肪消耗完毕后就分解体内各器官、肌肉中的蛋白
质,从而身体干瘦,脏器萎缩。人体内的各种酶、激素和抗体都是蛋白质,或是以蛋白质为原料合成的。酶、激素和抗体没有了,人体就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自我
消耗、自我分解到死亡的时间因人而异,大概有一个月左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残酷、非常痛苦的,相当于从人体内部“凌迟处死”。 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人体的各种机能下降,在一段时间内饥饿反射极度强烈。由于生存本能的需要,他会不择手段地去搜寻一切能吃的东西。这时,生存压倒一切,动物性压倒了人性。饥饿到极点的人们,为了找到吃的,不考虑亲情、道德、人格和其它后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人吃人的记录达数千起,其中有吃自己亲人的。 我,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作为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者,如果回避亲身经历的这一重大悲剧,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3600万饥魂。何况我的父亲也是在这场饥荒中饿死的,我怎能昧着良心对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视而不见?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下决心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为此,我走访了十几个省,到十多个省的档案馆看了大量的档案,访问了大饥荒上百位的亲历者。2008年,我写的《墓碑》在香港出版。这部书没有虚构,没有誇张,每一件事都有可靠的依据。书名“墓碑”有四重意思,一是为在1959年饿死的父亲立墓碑;二是为3600万饿死的中国人立墓碑;第三,为造成大饥荒的制度立墓碑;第四,写此书有很大的政治风险,如我因此书而险遭不测,也是为理念而献身,自然也就成了自己的一个墓碑。 记录中国大饥荒这段痛史,不仅仅是出于我个人人道主义的良知,更是为了保存民族的记忆。一个不敢面对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我们不仅要记住美好,也要记住罪恶;不仅要记住光明,也要记住黑暗。强制地抹去人们对人祸、对黑暗、对罪恶的记忆,有可能使民族和国家陷入更深的黑暗。我写这段历史,让人们记住人祸、黑暗和罪恶,是为了今后远离人祸、黑暗和罪恶。 评委会给《墓碑》授奖,体现了评委会的人道关怀。在我结束讲话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为3600万饿死的农民默哀!(全体起立,默哀五秒钟)我为此表示衷心地感谢!这是对中国饿殍远离万里的默哀,是迟到五十多年的默哀,人道关怀超越了时间,超越了国界。超越时空的人道关怀,是地球村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 谢谢大家! 2015年11月2日于斯德哥尔摩 杨继绳捐献全部奖金 杨继绳已于2015年11月初将所获的20万瑞典克朗全部捐献给了总部设在巴黎的“无国界医生”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 附件: 杨继绳荣获瑞典史迪格·拉森奖 瑞典诺斯德出版社(Norstedts)今天公布,2015年史迪格•拉森奖(Stieg Larsson-priset)授予中国作家兼记者杨继绳,颁奖公报全文翻译如下: 中国作家兼记者杨继绳多年来一直致力找出1958-1961年大饥荒的背景,当时有3600万人死亡。现在,他获得今年的史迪格•拉森奖,是因“他的顽强而勇敢的记者工作”。 《博览》(Expo)杂志主编兼评审团的主席说:“饥荒是中国最大的集体创伤之一。杨继绳获史迪格•拉森奖,是因为他以极大的新闻勇气关于挖掘和告知真相。” 史迪格•拉森奖每年颁发一次,由诺斯德出版社和史迪格•拉森父亲厄兰德(Erland)与兄弟乔金姆(Joakim)设立,金额为二十万瑞典克朗。 史
迪格·拉森
(1954年8月15日-2004年11月9日)生前是瑞典记者兼作家,曾任职瑞典中央新闻通讯社TT,工作之余长期致力于反对极右和种族主义,1995
年参与创建博览基金会,并担任《博览》杂志主编直到2004年去世,以其畅销全球的遗作——推理惊险小说《千禧年三部曲》闻名于世。史迪格•拉森奖是其出版者——诺斯德出版社和他的父兄设立的纪念奖,以表彰那些符合其精神的个人或团体,于2009年开始颁发,今年是第七届,杨继绳为首位华人得主。 杨继绳现年75岁,曾长期担任新华社记者,2001
年退休后先后担任《中国改革》等多家杂志编委,2003年起任《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2015年中被迫离任。杨继绳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经持续多年的
深入调查,写出《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记录了古今中外最大的一场灾难——1958到1962年之间,中国在没有战争、没有严重天灾的情况
下,饿死数千万人的大饥荒。《墓碑》于2009年5月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全书超过1200页,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并已翻译出版了英、法、德等多
种外文版。杨继绳于2013年获美国曼哈顿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海耶克图书奖(The Hayek
Prize),2014年获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奖。 来源: 独立中文笔会 杨继绳 《墓碑》 典礼请柬 【无私者才能无畏,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 向他致敬!——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