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二毛子的艱難尋親之路
藝萌:二毛子是過去東北人對中俄混血兒的稱呼。別看現在混血兒吃香,然而過去,尤其是中蘇交惡期間中俄混血兒可是吃盡了苦頭。我原先有一鄰居,人長得高大帥氣,雖不是混血兒,可是他有幾個中俄混血的同父異母的弟妹。他的父親當初隻身冒險叛逃到蘇聯,後娶了妻生了子。80年代末90年代初回國,他才得知父親給自己生了幾個混血弟妹。這篇記述55年的艱難尋母之文,讓我不禁濕了眼框,想起了我的鄰居一家遭受的分離之苦。
文 | 南柯解史
2009年12月27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電視台里,一位頭髮花白的中國男人跪在一個俄羅斯老太太面前,兩個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互相哭訴着自己的思念與委屈,台下的觀眾看到這一幕,紛紛被他們的故事感動落淚。 這個中國男人名字叫黎遠康,年齡61歲,而那個俄羅斯老太太名字叫瓦蓮金娜,年齡已有80歲,兩人之間是母子關係。在此之前,母子倆已經有55年沒有見過面。
他們的故事要從一百年前說起。上世紀20年代,蘇聯派遣了大量的援華專家幫助中國發展工業,其中就包括瓦蓮金娜的父母。而瓦蓮金娜就是在那段時間出生在中國的。 從小在中國長大的瓦蓮金娜,不但會說流利的中文,還十分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長大後,更是在新疆的一家醫院當護士。 而黎遠康的父親叫黎懷鈺,小學沒畢業就在外闖蕩,13歲在一家兵工廠當學徒,18歲進入成都的飛機製造廠工作,隨後又來到新疆謀生,而在那裡,他結識了蘇聯女孩瓦蓮金娜。
兩人的第一次見面是在醫院裡,黎懷鈺是看病的患者,瓦蓮金娜是陪護的護士,兩人年齡雖然相差15歲,但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很快就確定了戀愛關係。 1947年,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兩人舉行了婚禮。同年,他們生下來大女兒。次年12月23日,兩人的兒子黎遠康也降臨人間。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各地開始大力發展工業建設,尤其是東北地區。也就是在那時,黎懷鈺帶着母子三人來到了東北。 不過由於工作原因,兩人並沒有住在一起,丈夫黎懷鈺在瀋陽的一家飛機廠工作,妻子瓦蓮金娜則帶着孩子居住在吉林長春,在那裡當中學老師。 雖然相隔兩地,兩人的感情並沒有因此變淡,反而思念之情愈加強烈,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黎懷鈺總會來到吉林,與母子三人團聚在一起。 但是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1955年,國際形勢發生變化,蘇聯撤走了援華人員,其中就包括瓦蓮金娜一家。
面對即將到來的離別,瓦蓮金娜想要丈夫陪自己到蘇聯工作,但黎懷鈺為了完成國家建設,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並沒有答應妻子的請求。 在不得不分開的情況下,兩人商量了孩子的歸屬,最終他們決定讓孩子自己選擇,結果7歲的姐姐選擇跟母親回到蘇聯,6歲的黎遠康則選擇和父親留在中國。 1955年4月是離別的日子,一家四口來到了中俄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那天,瓦蓮金娜和女兒哭得很傷心,而當時年齡尚小的黎遠康,並不知道分別意味着什麼,看到媽媽和姐姐一直在哭,他反倒安慰着說:“媽媽、姐姐,你們不要哭,我和爸爸一個星期後就去找你們。”
6歲的黎遠康,以為媽媽是要出一次遠門,過幾天就能見面,可他沒想到,兩人的再次相見已是55年後。 1956年,蘇聯向我國援建的洛陽礦山機械廠開始動工,黎遠康和爸爸來到了河南洛陽工作。在那裡,父子倆開始了相依為命的生活。 黎遠康雖然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他卻有着西方面孔,也因此,不管是在父親上班的廠里,還是在上學的學校里,經常受到人們異樣的眼光,那個時候,周圍的人都叫他叫“小蘇聯”。 剛開始,黎遠康還會為此生氣,但隨着時間流逝,黎遠康逐漸習慣了這個稱呼,他將一切的憤怒化為動力,開始努力學習。 1968年,高中畢業後,黎遠康跟隨父親進入到洛陽礦山機械廠工作。此時他已經長大成人,對母親和姐姐的思念愈加強烈,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有了尋找母親的想法。 但是在當時那個動盪的年代,不但通訊十分落後,關於母親的檔案記錄更是不見蹤影,黎遠康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那張母子三人的合照,這無異於大海撈針。
1972年,黎遠康的愛情來臨,她與一名女孩結婚,第二年,兩人生下了一個兒子。看着懷裡的兒子,黎遠康心裡五味雜陳,他更加明白做父母的不易,他發誓一定要在有生之年,讓母親看到自己的孫子。 1982年,黎遠康已經尋找母親14年之久,卻依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正當他愁眉苦展的時候,一個雪上加霜的噩耗傳來了,父親黎懷鈺患上了淋巴癌。 眼看父親日漸消瘦,身體一日不如一日,黎遠康心急如焚,他迫切想要找到母親,讓父親在閉上眼之前,見上失散多年的母親。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儘管黎遠康十分努力,做了所有的嘗試,但還是未能在父親走之前找到母親。 父親的去世,給黎遠康造成了很大的打擊,與此同時,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尋找母親的想法。
不過在此之前,有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擺在黎遠康面前。1991年,龐大的蘇聯被分成15個國家,這對於尋找母親,徒增了許多難度,黎遠康根本不知道母親現在在哪個國家,更不知道該聯繫哪個國家。 那段時間,黎遠康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四處碰壁,但凡是身邊的親戚和同事有要去蘇聯的,他都會托人將信和照片帶給當地的紅十字會。 每一次托人代信,黎遠康都充滿期待,可每一次投出的信,都是石沉大海,而那張唯一的合照,在一次次的沖印後,已經變得破舊不堪。 從1955年分別後,黎遠康再也沒有見過母親,儘管時間會沖淡母親在他腦海中的樣子,可無法沖淡他對母親的思念,對於找到母親,他充滿了執念,這也讓他從未想過放棄。
2007年,一個老人半個世紀的堅持終於有了迴響。那年的冬天,黎遠康在朋友的幫助下,聯繫到了俄羅斯電視台,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找到母親。 當時俄羅斯電視台有一個大型公益節目《等着我》,這個節目開播的初衷,就是為了幫助在蘇聯解體中失去家人的尋親人。
在看到黎遠康與母親的故事後,節目組深受感動,於是開始了對他的幫助。經過兩年的尋找、匹配,節目組發現黎遠康提供的照片和哈薩克斯坦尋親資料中的照片一模一樣。 2009年12月20日,黎遠康接到了節目組的電話,通知他去一趟俄羅斯。在接完這通電話後,黎遠康心裡激動不已,他預感這次肯定是找到了。 12月25日,黎遠康乘飛機來到了莫斯科。27日下午,母親瓦蓮金娜也被節目組接到了莫斯科。
節目錄製現場,瓦蓮金娜滿懷期待地等待着與兒子見面的那一刻,當看到兒子進入演播室後,她激動地站了起來,在女兒的攙扶下,她快速走向兒子,而黎遠康在看到母親後,一邊哭着,一百奔向母親,然後跪在母親面前,訴說着這些年的不易與委屈。 只見在莫斯科電視台的演播室里,兩個頭髮花白的老人,一個80歲,一個61歲,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一刻也不想分開。令人欣喜的是,瓦蓮金娜雖然離開中國幾十年,但她依然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母子倆在現場用着熟悉的中文,互相訴說着自己的思念,這一刻,他們等了整整55年。
2009年12月31日,新年來臨之前,黎遠康來到了母親生活的城市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在那裡,他見到了姐姐一家人,看到母親和姐姐生活的很幸福,他也感到十分欣慰。
2010年9月,黎遠康又將母親和姐姐接到了中國,一家人在河南洛陽生活了一段時間。期間,他們去了瀋陽、吉林、北京,重溫了55年前他們生活過的地方。 2013年9月7日,我國領導人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到了母子倆的故事,並迅速成為了中哈人民熱議的話題。對此,黎遠康表示:十分高興,無比榮幸!
55年前,因為時代的變遷,一個四口之家被迫分開,55年後,在母子倆的堅持下,一家人終於團聚。 55年,是很多人的大半輩子,也是許多人的一生,而黎遠康的幸運之處,正在於此,母子倆雖然分別幾十年,但在生命的後半程,兩人終是見上了面,還好一切都不晚!祝福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