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CCP解放军背景的研究员潜伏进入NIH/NIAID/NCI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这两天,我看到一位自称是独立的 @ 2020角斗士, COVID-19起源的独立调查员安娜在推特上贴出以下的信息图片并说道:
TOO MANY CCP-PLA RESEARCHERS SNEAKED INTO NIH/NIAID/NCI...NUMEROUS...
太多CCP解放军背景的研究员潜伏进入NIH/NIAID/NCI...太多了...
图片虽然不清晰, 但是我Google了他们/她们在各自在国内研究机构网站上的文字资料,我帖在了图片后面。图片信息也是来自这里。
王北难 女 博导 微生物研究所 电子邮件:wangbn@im.ac.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科院微生物所 邮政编码:100101 研究领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感染免疫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100102-免疫学 100103-病原生物学 071005-微生物学 招生方向感染免疫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教育背景1996-09--1998-09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 微生物博士学位 1978-08--1980-07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硕士 1978-05--1980-07 南京军区军医学院 学士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学位 出国学习工作1998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微生物学博士 工作经历 出国前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获免疫学硕士学位。1989年至2009年间在美国学习工作,先后为美国加州豪斯耳研所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科学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微生 物系高级研究员、助理教授。2009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工作简历2011-11--今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9-05--2010-07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12--2009-12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 Assistant Professor 2003-01--2006-11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 高级研究员 1999-08--2002-08 加州洛杉矶豪斯耳科研究所 高级博士后科学家 1991-05--1993-05 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牙周病系 博士后 科研活动科研项目
承担和完成美国国家卫生院基金“白介素—8在中耳炎病理调节中的作用”(NIH RO3 2003—2006)证明慢性阻塞性肺炎和中耳炎的病原菌(嗜血流感菌)通过细菌胞内小分子活化宿主细胞P38和ERK信号传导通路,导致感染组织中粘液蛋白与白细胞趋化因子IL-8基因的高表达,并发现抑制这些信号传导通路可有效的抑制粘液蛋白基因与白细胞趋化因子IL-8基因的表达。此项研究揭示了慢性阻塞性肺炎和中耳炎的分子病理基础为研究新型的控制和治疗嗜血流感菌感染的药物提供了重要依据。(2003 Infect. Immun. 71: 5523;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15; 351(2):368.)
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了“A型链球菌M1蛋白介导的细胞侵入机制”的研究(美国Public Health Service Grant AI34503 2004-2008)。发现链球菌穿入宿主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2006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Vol. 103 (7):2380),为链球菌侵入和潜伏在宿主体内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为寻找和开发有效的抗链球菌感染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了“T细胞在A型链球菌免疫反应中作用”(美国Public Health Service Grant AI059533 2007-2010)的研究。发现和证明多次链球菌感染可诱导TGF beta为主的一系列细胞因子,从而导致Th17细胞的优势分化。并证明Th17反应提供有效的抗链球菌免疫保护(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0 Mar 30;107(13):5937-42.)。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Th17细胞在A型链球菌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其优势分化机理”。证明了粘膜免疫A型链球菌的内部保守蛋白诱导NALT中Th17细胞的活化,导致Th17细胞介导的A型链球菌型间交叉免疫保护(2014 PLoS One. Sep 18;9(9): e07838)。 作为课题负责人证明流感造成细菌性肺炎的流感病毒通过NA活化宿主TGF-b,诱导肺上皮细胞高表达对A型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肺部感染菌的受体,导致流感宿主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2015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Jan 6;112(1):238-43)。研究结果支持新的假设:A型链球菌感染导致的Th17持续高水平增加宿主对自身免疫反应的敏感性。课题组将继续研究A型链球菌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的机制。
*******
8**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导师介绍:何成 导师姓名:何成
性别:男
最后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所 作者 佚名 次阅读 2013-08-23
导师姓名:何成
性别:男
最后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所在部门:基础医学部
现任职务:教研室主任
电子信箱:chenghelab@gmail.com
办公电话:02165515200
导师类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补充信息:
何成,1964年7月生,医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分子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负责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发育、衰老与再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计划、美国NIH国际合作基金等科研项目。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神经损伤、变性、再生相关分子的变化规律和作用机制,探索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的新策略;通过分析神经元受体与配体及效应分子之间相互识别、结合的结构特征,为治疗神经退性行病变的新药筛选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军队科技进步奖、总后科技银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科技奖励与荣誉。
******
个人资料部门: 生命科学学院 性别: 男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副院长 研究标签: 毕业院校: 解放军军需大学 学位: 博士 学历: 研究生
联系电话: 021-54341035 电子邮箱: wzjiang@bio.ecnu.edu.cn 办公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生命科学学院337室 通讯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生命科学学院337室 (200241) 邮编: 200241 传真:
教育经历1990.9-1994.7 解放军军需大学 食品卫生检验专业 本科 1994.9-1997.7 解放军军需大学 微生物学及免疫学专业 硕士 1999.9-2003.7 解放军军需大学 解放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病毒学 博士
工作经历1997.7-2003.9 解放军军需大学 助教、讲师 2003.9-2005.9 第二军医大学 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 2005.10-2011.12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硕导 2008.9-2010.9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博士后
2011.12-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博导 2016.11-2016.12 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ENS Lyon) 高级访问学者
******
刘刚教授199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并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间前后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及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作为高级研究助理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作。2000年回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于同年及2005年被分别授予“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始任清华大学百人教授,在清华大学医学院负责筹建药学系,并担任首任药学系主任。曾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五届兽药评审专家,现任或曾任Associate
Editor of “Molecular Diversity”,曾或现任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药学》(英文版)、《药学学报》、《中国病毒病杂志》等期刊编委,现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主持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R01抗SARS-CoV项目,参与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抗结核项目;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科技部(“863”,“973”)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人事部、教育部、卫生部以及企业等多项基金项目。出版《新药研究中的组合化学》一部、英文图书两章、中文图书一章。发表120余篇研究性论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二十余项。
研究方向实验室主要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化学库、天然产物、多肽/糖肽、以及“协同治疗”分子的合成方法;同时,实验室也研究高通量筛选方法用于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编码及解码可干扰生物活性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实验室的目标是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并优化为药物候选物用于治疗癌症及感染性疾病。
******
沈倍奋
沈倍奋院士百科
沈倍奋(1943.05.01- )(女)
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1965至1968
年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生。1980至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西柏林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88年1至9月在美国NIH做访问学者。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免疫学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研究。早期组建了分子免疫学全军重点实验室,在中国较早开展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研制的免疫毒素是我国单克隆抗体衍生物最早申请新药审评的制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997年获得我国新药证书。近年来致力于基因工程抗体、免疫调节和干预等领域研究;组建了国家“863”抗体工程研发基地,建立了“抗体人源化”、“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结构信息设计抗体类分子”等创新抗体研发技术,多个创新抗体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极大推动了我国抗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研究结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5个抗体药物获批临床研究,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50余名。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发布时间:2019-10-31
姓名:宋立华 职称:见习教授 邮箱:songlihua@mail.buct.edu.cn 办公地址:西校区教学楼417 |
|
教育背景: 2001.8-2006.6 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 (军事预防医学专业) 1997.9-2001.7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微生物学专业)
工作经历: 2010.7-2013.6 美国NIH/NIAID/RML博士后 2009.9-2018.7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9.1-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见习教授
学术兼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会衣原体学组副组长,中国衣原体学会学术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 重要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技术与致病机制。重点关注新发突发病毒病、专性胞内寄生菌和多重耐药菌等。采用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开展传染病防控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Q热立克次体培养新方法。 2.沙眼衣原体Pgp4调控基因转录机制。 3.新发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获奖及荣誉: 2016年,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新技术和装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七 2015年,呼吸道、肠道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及防控技术研究,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3年,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工程疫苗及快速检测试剂,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 2011年,禽畜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科研项目: 2017/03-2019/02,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沙眼衣原体减毒活疫苗候选株的研制 2016/01-201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沙眼衣原体质粒编码毒力因子Pgp4的致病机理研究 2011/01-201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呼肠病毒细胞吸附蛋白致病机理的研究 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流产嗜衣原体媒介传播机制的探索研究
******
李涛
军事医学科学院 副研究员 基本简历本科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8年-2010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NCI)做访问学者。 近年来在先天免疫调控与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分化与功能、MicroRNA在炎症反应中的新机制,以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Cell Reports、Nature Cell Biology、Molecular Cell等杂志上。2011年被评选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部首届"863"青年科学家基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多项课题研究。 研究方向巨噬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功能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核心作用。由于巨噬细胞具有功能多样性、高度可塑性和全身组织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其功能异常与肿瘤、自身免疫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重点关注调控巨噬细胞分化、极化、免疫应答信号通路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综合利用人体原代巨噬细胞、基因敲除小鼠以及免疫与肿瘤动物模型深入研究巨噬细胞介导机体免疫反应的过程,并揭示其调控异常导致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等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认识和诊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知识和视角。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 NF-kB信号通路与巨噬细胞分化和极化 2. 胞内DNA、RNA识别与干扰素信号通路 3. 炎症小体的功能与调控机制 4.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功能调控与肿瘤发生 主要业绩主要从事先天免疫调控研究,特别是关于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的功能调控研究。将先天免疫调控与肿瘤发生、发展联系起来,以期发现免疫调控失常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先天免疫调控与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分化与功能、MicroRNA在炎症反应中的新机制,以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Molecular
Cell等杂志上。2008-2010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访问学者,2011年被评选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部首届"863"青年科学家基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多项课题研究。
******
李越希
|
李越希,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毕业,现任南京军区医学研究所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南京军区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医药生物技术学科带头人”。负责的研究所为江苏省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市医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要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及检测试剂、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芯片研究。先后承担国家“863”“973”、自然基金等课题12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3部。获国家新药证书1个、国家发明专利5个。
|
******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导师介绍:马雅军 导师姓名:马雅军
性别:女
最后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基础医学、病原生物学
作者 佚名 次阅读 2013-08-23
导师姓名:马雅军
性别:女
最后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基础医学、病原生物学
所在部门:基础医学部
电子信箱:yjma@smmu.edu.cn
办公电话:02181871013
导师类别: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补充信息:
马雅军,女,博士,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媒介分子生物学。长期从事医学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教学和科研,在传染病媒介生物学领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媒介生物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病媒生物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和《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编委。首先发现我国重要传疟媒介雷氏按蚊的分布范围扩大至东北地区,引起国家疾病控制部门的高度重视;利用分子标志对蚊媒、白蛉的鉴别、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曾先后负责美国NIH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国际交流项目共7项,以及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卫生部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课题多项。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1项,副主编和参与编写的专著8部。
----------------------------------------------
欢迎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