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万维博主医学专家本杰明·李
在我写下那篇关于营养健康的苏联饮料格瓦斯(链接:健康发酵饮品-俄国的格瓦斯)后,里面提到的用黑面包或者是红菜头发酵制成的格瓦斯可以挽救饥荒中的人们引起了万维博主生化博士安博的极大兴趣,并引出他的一篇有关维他命B3的博文(链接:维生素B3是那个保命素吗?)。安博文中提到我们另一位万维的博主,曾经在兴凯湖用自己研制的酵素救治了许多濒危患者的李医生,让我想起这不就是曾经跟我有过交集的网名为Blee1的李老?询问之下,得知,经过这场大疫我们都很久没他消息了。我相信如果他看到有安博这样一位和他一样对医学科研孜孜不倦的后生一定会感到欣慰并积极参与到他毕生钻研的课题讨论中。想到此我找到李老曾经给我的电话号码试着拨过去。 我万维的信箱里有好几封我没有回复的来自李老的留言。翻看之下十分愧疚。一定要刻不容缓地找到李老。然而几次电话打过去都没人接听,也没有留言机。我顿感不安。安博说也许李医生是住进了养老院。但愿如此。 跟李老的交情是14年我写的告别父亲的博文(链接:日升日落--送老爸上路)时收到了李老给我的私信,告诉我他在兴凯湖的经历,并希望知道我父亲在兴凯湖的哪个分场,他是否认识,他有否救治过我父亲等等。还有几封他对我博文中有关心脏支架的手术是否有必要提出了他的观点。其实李老早于14年前就被我加入了好友,后因某种误会李老被block在外,加上我那时暂时淡出了万维,漏看了几封来自李老言辞恳切的短信。 这天我边上网边把电话拨过去。长时间的等待后终于有人拿起了电话。显然这个年轻的声音不是李老。惊喜加上忐忑不安中我得到了一个令人难过的消息,李老已于20年过世了。 安博知道后,除了难过外更是非常遗憾,因为李老的离世意味着他刚刚对于发酵食品的营养功能的研究就此断了线索。于是我在网上试着Google,以李老的成就,雁过一定留声,万能的网络一定能帮我找到李老留在世上的蛛丝马迹。我翻看信箱,李老曾经告诉我他的名字叫Benjamin,那么Blee 就是Benjamin Lee。 但是网上叫这个名字的很多,哪个是他呢? 听安博讲过李老家住在休斯顿,疫情前安博还曾计划去拜访李老呢。然而这个名字在休斯顿也有几个。 感谢李老的儿子佳木,他告诉我他父亲对B1有过特别的研究,而且B1也曾在佳木严重感染新冠时救了他一命。于是我用英文把集中营,饥荒,B1一起输了进去。这时,Benjamin Yuehtung Lee的名字连同李老的一篇文献跳了出来。我发给安博,安博看后确定这就是我们要找的Blee1。安博寻此线索继续深挖下去,也由此产生了一篇篇精彩系列,安博的博文充满理性又不乏感性,仿佛让我们看到安博与在天上的李老继续着他们学术上的对话和交流。 根据线上资料以及李老之子提供的资料: Benjamin Yuehtung Lee,本杰明·耀东·李,华裔遗传生化学家、营养学研究员。 成就包括发现营养性疾病; 认为营养缺乏可能是几种外科疾病的基本病因。 李医生李老先生出生于1930 年 7 月 1 日的中国天津杨柳青,小沙窝村,后随父亲进京,就读于育英中学。之后,考入燕京大学,52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1956-1957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实习生;1957-1958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58-1962兴凯湖国营农场(集中营)医院住院医;1958-1962 兴凯湖国营农场(集中营)医院医师;1962 - 1985北京建国门诊所医师1977 - 1985 北京市热带医学研究所临床副教授;1986年前往美国,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儿科遗传学助理研究员;1986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儿科遗传学博士后研究员; 1986年儿科遗传学讲师,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 当年李医生因为写下《营养缺乏症》一书被打成右派,后被送去兴凯湖,作为劳教人员成为那里的住场医师。他在兴凯湖农场期间用他研制的含有B1的酵母液以及B1针剂救活了他所在农场的许多人,也救治过写下了《一滴泪》的中国翻译家巫宁坤*。 巫宁坤在《一滴泪》的书中写道: “有一天,我还在导流堤上抬土的时候,给我的筐装土的小伙子用磨得锋快的铁锹把我的右膝盖割破了。我赶紧去找带着急救箱坐在树下的教养分子大夫。他一面包扎我的伤口,一面问我怎么会来到这儿的。我告诉他我被打成极右。他又问我原来在哪儿工作,我踌躇了一会就答道:“我在燕京大学教过 ”。 “燕京!咱们的世界太小了!我进协和医学院以前在燕京读的医予。您教什么?” “1951年我刚从美国回来,在西语系教英语四年级。” “教授,向您致敬。要是在学校,我还不一定见得着您哩。李天生不 是在您班上吗?我的好朋友。” “对啊。他在南开和党办的学院给我当过助教。他也被打成极右,早就送到清河农场劳教了。” 患难之交,无话不谈。李大夫的罪名是在医院批斗会上怒骂一个胡说八道的积极分子,被划为“右派流氓”。他被开除公职、送劳动教养后,妻子和他离婚。一个人孤零零住在医务室的小屋子里,若不是继续专心搞医学科研,他是会被逼疯的。全国最好的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他现在钻研各种集中营疾病,并找到了一些激动人心的治疗方法。他把病例报告连同切片寄给他过去的老师,但是从无回音。后来,在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中,他利用新找到的方法挽救了八分场许多难友的生命。”
“难友李大夫于六十年代初回到 北京,在街道上半私营的联合诊所工作。文革期间,他又被开革,流浪街头。文革结束后 重返联合诊所,后来又莫名其妙地再次被送劳教。再次获释后,他终于告别他热爱的北 京,首途赴美,继续进行他对“集中营热”的独特研究,在这方面他以艰苦卓绝的精神积累 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 一个被打成右派,连自身都难保的劳教人员,在苦难时期凭一己之力和智慧挽救了他所在分场的兴凯湖众多濒危难友;他个人的经历,他家庭的苦难则是另外的一本《一滴泪》;来到美国后的李老继续致力于对集中营的营养不良症的研究,他的名字被写入美国医学名人录。这就是李老,一个正直善良率真且高风亮节的老人,一个曾经的万维博主,一个从不在博客上炫耀自己的过往成就,却时刻关注着医学发展,关注着那个曾经给他留下苦难的地方,我们不应该忘记他。
(李老生前遗照) 1930年7月1日--2020年3月 RIP 李老,您安息吧! 随着李老的离去,国府后人,民国精英们已经所剩无几,他们带着生前曾经的理想,热忱和勇气,划过了夜空。点点星光,余热依然温暖着我们,让我们拥有足够的力量前行。致敬我们的父辈们。
李老的万维博客:https://blog.creaders.net/u/3860/
*注: 巫宁坤(1920年9月-2019年8月10日),江苏扬州人,美籍华裔翻译家,英美文学批评家。[1]代表译作有《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萨尔曼·拉什迪、亨利·詹姆斯、狄兰·托马斯等英美名家的小说和诗歌等。“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等译文堪称典范。 此外,巫宁坤在晚年还著有回忆录《一滴泪》、散文集《孤琴》等。 1993年初英文回忆录《一滴泪》(A Single Tear)在美国纽约出版,记录了巫家三代人在中国大陆数十年的亲身经历,在英语世界引起轰动。同年六月,在伦敦发行。稍后,日、韩、瑞典文版相继问世。2002年7月,中文版《一滴泪》由远景出版在台北出版发行;2007年,增订中文新版由允晨文化在台北出版发行,并由余英时作序。(维基)
后记:此文转给李医生之子,佳木回复我: 您好,写的非常真实!在那个黑暗年代,千百万的死难者,我们已是幸运儿……那些死去的冤魂,又谁去为他们诉说?申冤呢?关键的是:匪不除,国永无宁日!!!百年前的三民主义,对今天的中国、人民、民族而言,并无过时,且是中国人应该继续、继承的终极目标、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