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特拉维夫的真正的犹太父母什么样儿?——兼批所谓“上海犹太母亲的教育观”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让我们对犹太人教育观有了更多的了解。 大家各抒己见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对某件事有一个整体而不是片面的认识。 一个上海犹太母亲的教育观里提到的母亲的事真实与否不是我要说的话题,我要说的是全世界的母亲的教育方式是五花八门的,一个母亲的育儿方式不能说明整个一个民族的教育; 就像我们出了个虎妈, 并不能把所有中国母亲画上等号一样。关键的问题我认为不是这个文章的问题或是贴出它的人的问题。当出现一些较极端的有关教育的故事时, 跟虎妈的故事一样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很大的反响,这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出现的不少读者的理解和判断问题。很多人容易偏听偏信, 匆忙下结论。开口特别喜欢用:他们印度人怎样, 他们英国人怎样, 他们美国人怎样等等。。。当然一篇文章的题目也很关键。 像“一个上海犹太母亲的育儿故事”就不错, 但是如果是“犹太母亲的育儿观”,“犹太母亲和中国母亲的不同”就容易误导一些读者。
可是我们的读者应该都不是小孩子了,应该更成熟地看待问题才是。为了吸引读者,文章的这类题目比比皆是, 这就要求我们读者看文章时, 也包括我们听到一件事情时的反应应该尽量客观,讲话要尽量严谨。不能看到某一个人的故事就把他的那个族裔贴上标签比如:犹太人“见钱眼开”,虽然犹太人“见钱眼开”的标签很不幸的由来已久而且并不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然而我相信每个民族都有不少 “见钱眼开”的人, 尤其是现在的很多中国不法商人是不是更上一层楼, 都超出道德底线了?这时如果其他族裔谈论中国人时下结论说:他们中国人都是“见钱眼开”,我们谁都不会同意的,对吗?
多数情况下一个十几二十几的青年就没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说话看问题成熟,因为当一个人读的书,走的路,经历的事越多,他对问题的理解可能就越全面,说话可能就因此更谨慎。
我国内的亲戚, 一个80后来美国读了两年书, 在美国兜了一圈, 临走前,就跟我说意思是他对政治什么的都了解了,看着他在政治方面偏狭的言行举止,及表现出的对于外面缺乏的一种开放的胸怀,我真是哑然无语。当然一个刚从井内上来, 在井边才转了一圈的这样的表现我应该可以理解的。而如果一个来美国多年还依旧很少读书,很少看报,不懂如何思考的人,那就有点儿可惜了。
我还是崇尚读万卷书(包括读万维网,哈哈)行万里路的那句老话。
哎,我是不是有点扯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