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是我的一个群友。不光我们的政治观点一致,在教育理念上也非常的一致。这不多见。他受过东西方教育且一直在其领域里拔头筹。他是非常有资格谈教育的。
赵敏:一生深度涉足科学与艺术两领域。自幼学习器乐,能够演奏十余种中西乐器,并学习过作曲。第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是一部四声部合唱。从四声部的旋律到一
个小型交响乐队的配器,全部是他自己一人担当。那时他才满二十岁。文革结束后在上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的瞬间听闻恢复高考,急流勇退,放弃音乐改追科学。中国读学士硕士,加拿大博士。正因为他在两个领域的出类拔萃使他能够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里融会贯通、相辅相成,自由切换。现在他在担任北美某高科技大公司
项目经理的同时,业余时间领导着一个在北美享有盛誉的华人表演艺术团体已达二十年。
中西教育的根本差异 赵 敏 比较中西教育,一直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初级教育比西方基本功扎实”,“西方的初级教育不如中国”。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的中小学学生作业量大,课程进度快,学习内容密集,学生考试做题的能力强,各种学科奥林匹克比赛中国学生都能拔得头筹。而西方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课程松弛,进度缓慢,作业量小,很多时候学校形同“放羊”,并且在很多国际性中学生比赛中都是中国学生的手下败将。 这种观点貌似合理,但这种观察仅仅止于表象。其悖论在于它无法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落在西方人的头上而迄今与中国无缘,它更难以说明为什么总是西方人站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前沿。具体地说,我二十多年来在北美的大学和公司里接触了很多西人同学同事,他们的业务表现一点也无法让我看出他们在中学只作过一万道数学题和我们曾作过五万道数学题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我认为中国目前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和题海式的作业抑制了儿童少年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挤压了人类这个年龄段在好奇心驱使下对自然现象主动进行自由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这两点对于培养科学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人类智力发育过程中存在一种普遍但隐性的规律:那就是人类从出生到十五岁(平均值)之前,大脑生理上发育不成熟,不宜于接受课堂里高强度的被动填鸭式教育,但非常适于在正常的生活节奏下由天然好奇心的驱动而主动地向大自然学习。这个时期我姑且称为“向自然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孩童无拘无束地观察和感悟大千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许多客观现象的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人生首次,如何着手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能否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好奇心还会让儿童在脑子里产生千千万万个“为什么”,而对每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和所获得的解答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知识的累积和思维的训练。这个阶段对于孩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开发、巩固、提高极为重要。这些缓慢量变积累到了十五岁左右在恰当的课堂教育诱导下可以产生质变的飞跃,释放出强大的学习爆发力。例如,学生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般轻松地理解各种科学原律,因为那些客观现象早在“向自然学习”阶段已经自我感悟过并已经有了合理解释。同时,很多科学基本概念也因在“向自然学习”阶段的反复思考而把握得特别准确和牢固,因而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总之,“向自然学习”阶段所培养的这些素质正是人类科学创造能力的核心部分。 通俗地说,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青年牛顿们才能够从容地躺在大树下沉思“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少年瓦特们才能够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炉琢磨“壶盖为什么会动?”,儿童爱因斯坦们才能够有闲功夫去冥想“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朝北?”。正是对这些生活中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加上良好的个人天赋,才成就了那么多伟大杰出的科学家及其卓越辉煌的科学成就。从很多当代科学技术大师的身上,也可以发现相仿的成长经历和相似的成功故事。 中国的初级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无意识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里破坏了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强迫孩童们从小学开始泡在深深的题海中直至高中毕业,用填鸭式的教育和题海式的训练泯灭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挤掉了儿童心智自然发育、知识自然积累的这个最重要的“向自然学习”的过程,从而严重压缩了学生们科学创造潜力的生长发育空间。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在“超负荷学习”、“魔鬼式训练”、日日夜夜为了数不清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以及众多课外的“伪”素质教育疲于奔命的学习环境中,人类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得到充分保护和恰当引导、“向自然学习”那种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自然认知过程能够经常和普遍发生。这样学习的最终效果不言而喻。 西方教育基本上顺应了教育的自然规律:在初中以前基本上不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学生学得很放松。既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还可以让各种兴趣自由地生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一个健康正常的发育。但一过十五岁进入高中后,学习内容进度逐渐加重加大,并持续到大学毕业。到大学毕业时学过的总内容比中国的大学生有多无少。换句话说,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校学习强度与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发育保持同步增长,较好地遵循了人类学习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科学创造方面有很大心理和能力的优势。事实上也正是这些人一代又一代地引领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界潮流。 长话短说,科学技术是有关自然规律的学问,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顺乎自然规律的方法。遵循或忽视这种规律,这是中西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也是西方教育比较成功、中国教育饱受诟病的关键原因。我相信,在教育中违反自然规律进行高压灌输,用“学手艺”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教育无疑可以培养出很多“能工巧匠”来追赶先进科技。但其中必然罕有具备科学首创能力的大师级人物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独领风骚,而催生这样的人物恰恰是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殚精竭虑、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 2001.07.04 初稿 2012.02.05 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