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1
吴耀俊
微信群和朋友圈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只要出现热点和公共事件,基本就可以看出发言人的立场和价值观。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这有力的佐证了世界的多元和参差不齐。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有位熟人在下面留言问我证据何在?我的回答不但霸气,而且骄傲:“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不是矫情,而是不屑。对那些了解自己价值观的人,随便说上一两句,对方就能心电感应了。对那些不同路的人,说上一万句也无济于事,而且还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说服别人变得更加没有兴趣,也极度讨厌人家来说服自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相信这个道理的。世界的热闹与否,不在于自己所处圈子人数的多寡,而在于自己是否有可以沟通交流的对象。在华灯初上的夜晚,一个人可以静静的坐在书桌前,与曹雪芹和张爱玲等人默默的对话,或者感受着Beyond歌曲的热血沸腾。三五知己构成的天地,即使只是存在于网络世界,也足以海阔天空。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主题,完全可以屏蔽掉,眼不见为净。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自己刻意要模仿的偶像,他(她)的一切历练也无法被一模一样的复制。当年一起同窗求学的伙伴,彼此早就各奔东西,走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在每一次的抵制潮中,我总能看到“义和团”的阴魂和不少盲目排外的蠢货。我早已不屑和别人争论了,删除和屏蔽不同路的人,这是我的制胜法宝。“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多年来有深刻的体会。 在这众神狂欢的时代,价值观割裂后的鸿沟犹如天堑一般,彼此都难以逾越。多数人对自己认定对的东西,别人是难以改变的。刘瑜女士说,如果一个人与你从一开始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就完全相反,你极难说服对方改变立场。只有那些从一开始就左右摇摆的人,最后才有可能会站到你的那一边,我比较认同她的看法。其实人生除了彼此价值观的不一样,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完成。活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件事情的对错而争个你死我活,浪费我们的精力。既然志不同、道不合,那么老死不相往来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2016年是一个眼花缭乱的年度,英国脱欧公投最后顺利通过,美国有民粹主义倾向的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当选为新的总统,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说的历史的终结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摇摇欲坠,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中国的“左”、“右”之争比前几年更加激烈,有学者在现实生活中成了极左派的攻击对象。空气中弥漫的硝烟远未散去,我们只能在恍惚中看到一些青面獠牙生物若隐若现的身影。 李慎之先生说,在人类所有的价值中,自由是最有价值的一种价值,我深以为然。相对于宏观层面的主题,个人的自由、生老病死和琐碎的细节更有真实的生活气息,因此我对文学的热爱要远远大于对法律、政治等宏观命题的兴趣。 在这个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微信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因此认识了一些未曾谋面的脸孔,也与一些曾经熟识的人渐行渐远。记得有一次在同学微信群中,看到曾经比较要好的熟人的发言,真是大跌眼镜。我明白他的价值观与自己有天壤之别,赶紧屏蔽了他的朋友圈,不让污秽的东西亵渎自己的眼睛。 人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我们认同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如果几十年下来,还有价值观始终类似的朋友,那真是莫大的福分。而对那些形同陌路的熟人,老死不相往来或许是最好的办法。彼此在没有交集的世界中走各自的路,这比互相碰撞要好的多。 血肉之躯的凡夫俗子都活在同一个地球,但有些人,我们虽然认识了很久,其实还是陌生人。有些人,我们尽管只有一面之缘,但彼此片刻的肝胆相照,也是永久的记忆。聚散离合本是人生的常态,有时候,老死不相往来,相忘于时光的江湖,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