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全州;解析長征中湘江之戰的必然性 中共軍事史上的長征,開始由江西蘇區西撤時,八萬人馬浩浩蕩蕩,連續突破國民黨四道封鎖線,但在全州附近的湘江損兵折將。實際上國民黨的前三道封鎖線有名無實,是劃在地圖上的封鎖線,由於中共利用國民黨軍閥內部之間的矛盾,國民黨地方軍閥大都為了保存實力臨陣都讓開大路,紅軍通過前三道封鎖線幾無戰事。 只有來到廣西的湘江,在國民黨組織的第四道封鎖線面前,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遭到致命的一擊,此役紅軍人員由八萬銳減到三萬,人員損失過半,險至全軍覆滅,所以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的湘江之戰,在中共軍事史失敗的記錄上占有重要位置,更是探訪長征歷史中的必到之處。 現在的歷史學家對湘江之戰幾乎異口同聲的譴責以博古為首的當時中央三人團,客觀的說來在戰役的過程中,博古、周恩來和那個外國人李德三人當時負有重要的領導責任,但就其湘江戰役本身來講,不管當時誰來領導紅軍,只要中央紅軍撤出江西,湘江之戰不可避免,國共雙方在長征路上必有一拼。不管誰領導紅軍,只要走長征,只能是戰役的指揮是否高明,紅軍人員損失的多與少,是立即突過去還是如同四渡赤水繞幾圈再過去,不存在紅軍避免湘江之戰的空間可能。 中共所以發跡於江西省,是因為在當時國民黨統治的江南地區江西的統治力量最弱,但江西在戰略位置上有其弱點。向北發展是長江天塹,向南發展進入廣東又有地域的局限性。歷史上中共曾經嘗試過向南發展,這就是南昌起義以後周恩來、朱德帶領起義部隊向廣東的潮汕地區撤退的動機。南昌起義部隊所以看中廣東,力圖在此建立根據地,一來潮汕是大革命的發源地,有着良好的群眾基礎。二來背靠大海可以取得共產國際的幫助。但是這種嘗試失敗了,部隊在途中就被打散,有此深刻教訓以後,中共決不會再走老路。 南北方向發展不了,我們再看東西方向有沒有發展餘地。博古在長征之前,就向東西兩個方向派出了兩支試探性的部隊。向東是尋淮洲、粟裕的紅七軍七千人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目的地是閩浙贛地區,但幾經輾轉還是在皖南失敗了,中共向東發展的這支部隊中的最大收穫是鍛煉出一位中共的軍事家粟裕,僅此而已。 最後一個方向是向西,還在蘇區保衛戰正激烈的時候,由據守井岡山地區由任弼時、肖克領導的第六軍團共九千人就開始西征,並且也是在全州突破湘江封鎖線西渡,繞道貴州同賀龍的二軍團勝利會合。 江西的四面,經過實踐,只有西方是生路,所以博古也就按照任弼時六軍團的舊路再走一遍,試圖與同賀龍軍團會合以求得一塊安身的場所,這是紅軍必渡全州的湘江論點根據之一。 那末可不可以不過湘江,沿湘江直接北上同賀龍會合。在湘江之戰之前,毛澤東和博古在進軍方向上產生過重大分歧,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博古力主按照任弼時六軍團的老路走,無視國民黨的封鎖線,意欲強行通過,是因為任弼時將這條路走通了。 任弼時、肖克所以沒有直接北上,有賀龍接應位置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沿着湘江北上,地勢較貴州平坦,國民黨軍隊可以迅速機動。而貴州可是說是山連着山,在那個年代別說是重武器,就是空手走路都相當困難,這兩條路我都走過,對此印象特深。還有就是貴州的地方軍閥的戰鬥力要比湖南低多了,後來長征紅軍在貴州暢通無阻就是證明,任弼時走貴州同賀龍會合是有一定道理的。 毛澤東設想避開橫渡湘江,沿着湘江北上,其目的是避開敵人的包圍圈。但毛澤東並沒有肯定的說此路就一定能同賀龍匯合。歷史的看,紅軍長征所以能走到陝北,其成功路線全部是沿着省界穿行,在軍閥的結合部突破,充分利用中央軍同地方軍的矛盾。 紅軍當時即使沿湘江北上,能同賀龍會合也是站不住腳,湘西地區地域狹小,東有長沙不可戰,北有洞庭湖不可越,西有武陵山脈不可攀,毫無施展拳腳的可能。其後,賀龍在湘西也沒有站不住腳,如果說江西蘇區的失敗是博古錯誤路線的責任,那湘西的失敗就不存在政治上的干擾,只能證明湘鄂西根據地在蔣介石的重壓下也沒有存在的可能。 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或者國內動亂,由湘西而蔓延到全國的一次也沒有,反倒是四川關山阻礙、天府之國,屢屢成為反抗中央政府的基地,所以根據歷史的經驗紅軍進軍四川是歷史的必然,而由湖南進入四川歷史上就有清朝太平天國石達開的進四川的路線,此後紅軍長征進四川轉到雲南也是大致沿着石達開的路途走的,所以渡湘江是歷史的必然。 從蔣介石方面看,紅軍從江西出發,蔣介石並沒有真心的進行圍剿,否則不可能紅軍連過三道封鎖線沒有大的戰事。蔣介石當時是一支眼盯着紅軍,另一隻眼盯着地方軍閥。自紅軍從江西突圍以後,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始終跟在紅軍身後兩日的路程,不緊不慢,其目的就是將紅軍驅趕到地方軍閥地盤,或者紅軍與地方軍閥兩敗俱傷,或者蔣介石順勢占領地方軍閥地盤假途滅虢。紅軍長征開始是沿着湘粵邊境通過,但到了廣西,蔣介石非常希望紅軍能橫穿其境,所以湘桂邊界的全州就成了戰爭的必然場所。 湘江之戰之所以殘酷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國民黨軍閥派系中,廣西的地方軍閥的戰鬥力可以說是第一位的。廣西軍閥的代表人物白崇禧號稱是軍中“小諸葛”,他既反蔣又反共,排兵布陣異常狡猾,這更曾加了紅軍渡過湘江的危險性。 我在全州遊歷太平天國蓑衣渡以後,返身南下,開始踏訪長征中湘江之戰的遺址。 當年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的戰役地域比較大,為了掩護中央縱隊通過湘江,紅軍的戰鬥部隊是按照左右後三方面掩護,這樣就形成了三個主戰場。 出全州城南十多公里的距離,在公路兩側,各有兩座山頭,公路在中間穿過,這一帶由魯板橋到腳山鋪都是丘陵地帶,東面的是尖峰嶺、皇帝嶺,西面的是美女梳頭嶺,懷中抱子山。山也並不高,但四座山頭扼守着全州到桂林的公路,所以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這是湘江邊上三官塘碑文) 當年紅軍進入廣西地界時,白崇禧有兩怕:一怕紅軍經過柳州到貴州,這樣將打爛李宗仁、白崇禧在廣西經營的罈罈罐罐,所以白崇禧將軍隊的防禦主力放到了桂林北部的興安縣一線。另一方面白崇禧又害怕蔣介石藉機將中央軍開進廣西,所以表面上做出嚴陣以待的架勢,試圖防紅軍和中央軍於境外。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三官塘,彭德懷當時的指揮所) 當白崇禧判斷紅軍決心穿過全州境內,為了保存實力,白崇禧突然將沿着湘江防線全州至興安的部隊全部撤離,給紅軍讓出一條道,希望避其先鋒,免受損失。 但由於紅軍指揮上的遲誤,湘軍搶占了全州空城,紅一軍團林彪的部隊負責紅軍右翼的安全,但現在也只能占領距離全州幾里之遙的這幾座山頭,這裡也就成為湘江之戰三個主戰場之一。 由腳山鋪前行五十公里,就到了湘江的界首渡口,界首鎮人口密集,橫跨湘江兩岸,我來的這一天是趕集日,滿街的商販和人流,商業還是很繁榮的。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湘江渡口界首鎮古街) 在界首鎮的湘江岸邊,有一塊空地,保存着紅軍突破湘江時紅三軍團彭德懷的指揮所,當地人稱作三官塘。 現在這裡是一座簡單的展覽館,據說當年敵人曾兩次打到距離三官塘只有一百米的地方,只是不知道這裡是指揮所,三官塘的牆面上現在還清晰的看到槍彈洞,可見當年戰鬥之激烈。 現在界首鎮的湘江上建立一座大橋,越過湘江東行,就是灌陽縣地界,也就是當年紅軍來的方向。距離界首鎮六十公里遠的灌陽縣境內有一個地名叫新圩的地方,紅軍後衛的主戰場就設在這裡,為此我特意來到了此處週遊一圈。 紅軍突破湘江之戰最慘的就是後衛部隊了,他們面對的是桂系的主力部隊,而白崇禧當年讓出正面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兵書所云要渡半而擊之,他的這一手得逞了。紅軍殿後的是董振堂的紅五軍團,湘江之戰之前,紅五軍團下轄兩個師的編制,兩個師中的三十四師在掩護全軍渡過湘江以後,沒有能及時撤出戰鬥,退到湘江邊上由於敵軍的封鎖和湘江上的浮橋全部被毀,最後全軍覆滅。董振堂帶領剩下的另一個師繼續長征,在同張國燾的紅四軍會合以後,由於一、四方面軍混編,董振堂被編入了張國燾的隊伍,再後來五軍團跟着張國燾被迫南下,好容易返到甘肅,又鬼使神差的跟着成為西路軍的一部分,最後在甘肅的祁連山脈也最終覆滅。 後衛部隊中面臨全軍覆滅危險的還有十三師,為了同敵人搶到湘江,十三師師長陳伯鈞在全師戰鬥人員一天沒有吃飯,已經跑了三十公里,但距離湘江渡口還有四十多公里的距離時,果斷下令全體戰士扔掉除槍支以外的一切用品,不顧一切向着湘江就是跑!跑!跑!但跑到了湘江一看,為了防止敵人的追擊,界首鎮的浮橋早就被自己人炸掉了,部隊也都撤走了。面對他們只有兩種選擇,留在東岸就意味着死亡,衝過湘江就意味着生存。他們只能游過湘江,不管你會水不會水,不管你是否受傷。 據說,紅軍突破湘江以後,湘江江面上一片灰色,在下游全州湘江邊有個回水灣,湍急的湘江在此趨於平緩,紅軍遺體最後都漂到此地,看後讓人心驚膽戰,當年的全州人此後發誓說一年不喝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魚。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全州湘江回水灣) 在灌陽的下立灣村有一座蔣氏祠堂,當年這裡是紅軍傷員的臨時救護所,祠堂面積有230平方米,現在建築修繕完好,我看了祠堂內的修繕碑文,知道這是九十年代由浙江電力設計院資助的。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灌陽縣立下灣村當年的紅軍救護所) 當年掩護主力渡江時,這裡有100多名傷員,紅軍在完成掩護任務以後,已經無力再掩護他們撤退,就將他們留在原地,這實際上宣判了他們的死刑。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酒海井碑文) 離這個村子有一公里路程的稻田裡,平地有三個地下溶洞,左右兩個較大,井口有50平方米。中間井口較小,同正常井口一般,下面的井壁是成180度角的岩石,直上直下,據說下面是暗河,各洞在地下相通,當地人稱作“酒海井”。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酒海井右側的溶洞) 桂系軍隊和當地民團俘虜了祠堂一百多名紅軍戰士以後,將他們的衣服全部扒光,四肢捆綁,全部丟進深不可測的酒海井裡。 從下立灣村到酒海井是沒有交通的,但為了看到歷史遺蹟,我還是走着來到了現場。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前面石碑後就是扔紅軍傷員的井口) 資料說有一百多名戰士被扔到井裡,當時並沒有全部死亡,幾天后村民還能聽到井內有哀號聲。我站在井邊開始時百思不得其解。我扔下幾塊石頭,井中聲音沉悶,水深不可測,人扔下去就是個死亡,怎麼還能哀號幾天呢?轉了幾圈以後,我突然悟到,由於井口狹小,一下子仍進一百多人,已經填滿了井口,在水中的已經死去,沒有進水的還活着,只能等着下面的屍體被暗河沖走以後,上面的活人才能落到水中,接受死亡。我在此徘徊有半個小時,碰巧路過一位村民,向其打聽:“井裡的烈士遺體都埋在那裡了?”回答曰:“屍體一個也沒有撈上來,都順着暗河沖走了。”這真是人間悲劇,慘不忍睹。 白崇禧將軍隊的重點放在灌陽縣,據說他計算紅軍五晝夜才能通過灌陽,所以後幾天才開始兇猛進攻,在灌陽追擊中白崇禧緊追不捨,共俘虜紅軍掉隊和傷員一千多人,想來其下場同酒井海差不多。 我這幾年旅程,在大千世界上見到了各類人物,三教九流無所不見,正面人物不講,單就反面,有盜竊的、盜賣文物的、小偷和搶劫的。上千年的歷史人物我也到了身邊,但不同的是我是站着,他是躺着。但有意思的是有些名人的後人我意外的遇到過,最早的是秦朝的大將蒙恬,他的後人我遇見過。有趣的是,白崇禧的親屬我也遇見過,我倆還就白崇禧的歷史地位辯論過,不管怎樣說,白崇禧在湘江戰役的過程中還是夠狠的,當然,共產黨也沒有忘記他,毛澤東在百萬雄師過長江以後,專門由林彪的四野劍指大西南,目的就是衝着白崇禧去的。 由灌陽縣返回界首鎮,我繼續沿全州到桂林公路南下,距離有二十多公里,有一個鎮子叫光華鋪,這裡是紅軍在南側抵抗桂軍的主戰場。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興安縣城內的湘江戰役紀念碑) 由腳山鋪到光華鋪有六十公里的距離,由湘江到紅軍後衛防守部隊的新圩也大約有六十公里的距離,我用了一天的時間在這兩個六十公里距離的範圍內走馬觀花轉了一圈,這一地域就是當年湘江之戰的戰役範圍,受益匪淺。 慘烈的湘江戰役,中央紅軍損失過半,由八萬人銳減到三萬人,在這次戰鬥中紅軍有七名師級,十六名團級幹部犧牲。但正是這次戰役的失敗,使博古在黨內、軍內喪失了威信,為毛澤東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劉清源 2009-5-22 http://liuqingyuan.blog.hexun.com/33007919_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