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劭恺: 论"基督人性受造与否"
[曾劭恺是英国牛津大学神学系哲学博士候选人(主攻历史神学), 毕业于加拿大维真学院道学硕士,为印尼雅加达国际归正福音神学研究院中文部客座教师].
近年來華人教會出現了一些關於基督人性的辯論,形成相當耐人尋味的網路現象。有一群對真理杖粺嵝牡牡苄宙⒚茫岢撤N與歷代大公教會相左的基督論,聲稱基督人性並非受造,而是在永恆當中即為祂位格的一部份。此理論大致如下:根據他們的理解,迦克墩正統有一可議的預設(迦克墩會議為主後五世紀的大公會議,其最重要的貢獻乃定義歷代教會基督論的正統),即「完整的人性必須包括身體與靈魂」。如此理解迦克墩,是否過於簡單,值得我們討論,在此暫不深究。總之,他們以一系列問題反駁他們所理解的迦克墩正統(他們當中有些人其實不清楚自己反駁的對象如何稱呼,只知道他們是在反駁「很多神學家」的說法):有沒有可能人性少了身體,仍是完整的人性?有沒有可能基督在永恆當中就有人性,而「道成肉身」只是基督穿上了人的身體,並非取了人性?有沒有可能基督的人性乃是祂永恆聖子位格的一部份,因此並非受造的?有沒有可能「基督的人性」就是聖經所謂「神的形象」,而人類「按神的形象受造」,意思就是「基督非受造的人性」乃全人類受造的模範?在這整套探索當中,最核心的關注點乃是:他們不能接受基督位格有任何一部份是受造的。
筆者認為,提倡「基督人性非受造論」的弟兄姊妹,並未明白迦克墩的基督論,特別是「與基督聯合」的概念。他們說他們「不能接受基督位格當中有任何一部份是受造的」,並以此質疑迦克墩正統。然而事實上,根據迦克墩正統,基督的人性並非祂位格的「一部份」──這是嚴重的誤解;應該說,基督的人性「聯於祂的位格」。「一部份」與「聯於」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基督神人二性並非祂位格的兩個「部份」(用英文說:not parts of the whole);二性的關係,乃是「相通」(communion)的關係。這樣說可能有點玄奧,但我們可以從三位一體來理解:聖父、聖子、聖靈並非上帝的三個「部份」,而是以「彼此內住」的方式相互「聯合」(希臘文:perichoresis),同時三位的區別(distinction)又永不混淆。照奧古斯丁的說法,上帝三個位格皆擁有上帝完整的存有(the fulness of God’s Being),見到子,就是見到三位一體的上帝,因此耶穌說,看到祂就是看到父(約十四9)。這「相通」的概念,與「一部份」的概念截然不同:若神的三個位格是祂存有的三個「部份」,那麼看見子就只是看見神的「一部份」,而父既是神的另一「部份」,那麼看見子就不等於看見父。但父、子、聖靈是「相互聯合」的關係,因此看見子就是看見父。基督神人二性也類似,祂的人性乃是「聯於」祂完整的位格,不是祂位格的「一部份」。不同於三位一體的是,基督的人性乃祂在道成肉身時所「取」(assume)的,並「聯於」祂的位格(union by assumption),但並非祂位格的「一部份」;因此祂的「虛己」(腓二7)並非祂把自己神性倒空,或減少自己的神性(not kenosis by subtraction),而是「增添」了人性、「增添」了奴僕的樣式(kenosis by addition)。
換言之,基督的人性是祂位格本來沒有,後來增添的。這有什麼重要性呢?假設基督的人性是祂位格的一部份,那麼杖唬降奈桓癫荒苡腥魏我徊糠菔鞘茉斓模屈N祂的人性就必須是非受造的,在萬世以先就是基督位格的一部份──這正是當今「基督人性非受造論者」的提議。那麼,基督「虛己」之後,祂的人性經歷了變化,取了奴僕的樣式,經歷了成長,經歷了死亡,又從必朽壞的變成不朽壞的;而基督的人性若非受造,而是祂永恆位格的「一部份」,那麼祂人性的諸般改變,是否就意味著祂的位格也跟著改變了?但基督的位格是造物主的位格,不能改變的。或許有人會辯稱,經歷這諸般改變的,並非基督永恆的人性,而是祂在道成肉身時所取的物質身體而已。如此,基督的身體豈非只是一個幻影?根據這樣的說法,在十字架上受苦的,豈非只是一個肉身的空殼,而不是基督完整的人性?但這是古代的「幻影說」,早已被大公教會定為異端,而據筆者所知,當代華人教會的「基督人性非受造論者」也不能接受這一說。那麼,他們對「基督非受造的人性是祂永恆位格的一部份」的堅持,就必然導致基督位格當中的改變。因此,迦克墩正統強調,基督的人性不是祂位格的一部份,不是自存的,而是受造並「聯於」祂自存的位格。這樣,基督在人性中的種種改變,就不會造成祂位格的改變,我們也不用落入幻影說的異端中。因此,明白迦克墩正統當中「基督藉由取了人性而與人性聯合」(union by assumption)的概念,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當前華人教會在基督論方面的混亂,主因之一就是未辨明「一部份」與「聯合」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重要差異。
此外,「基督人性非受造論者」主張,基督「道成肉身」的行動,並非取了人性,而單是取了人的身體,因為祂的人性在萬世以先就已在祂位格裡面。如此,基督所披戴的身體,就不是永恆的了。那麼,試問這身體是否成為基督位格的一部份?「基督人性非受造論者」會回答:「當然不是!基督位格沒有一個部份不是永恆的!」那麼,照這樣說,基督可以取一個非永恆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卻不變成祂位格的一部份,那麼這東西為什麼一定只能是祂的身體,而不能是祂完整的人性?
弔詭的是,許多「基督人性非受造論者」自己違背了尼西亞-迦克墩的正統,卻反過來指責正統為異端(譬如康來昌牧師、莊祖鯤牧師等指出根據歷代大公教會正統,基督人性無疑是受造的,結果反而被這些人說成是異端)。當然,並非所有「基督人性非受造論者」都是如此。他們當中有一些承認自己的基督論偏離歷代大公教會正統以及改革宗信條(例:比利時信條第十九條),但他們堅稱,「基督人性非受造」乃聖經明確教導,而教會必須突破歷代正統,才能回歸聖經。然而,就筆者目前所見,他們所提出的大部份經文並非真的支持他們的理論,而他們也往往缺乏嚴謹的論述來支持他們的解經;最重要的是,當他們自認解經絕對正確時,筆者卻鮮少見到他們與歷代教會正統的解經進行對話。如此輕忽大公教會的正統,是否合宜呢?
當然,筆者也見到少數主張「基督人性非受造」者,引用改教家、教父等文獻,但大多數卻予以曲解,進而聲稱「基督人性非受造」乃歷代教會之正統,而「基督人性受造」乃「耶和華見證人、諾斯底派、李常受的異端」(筆者對李常受沒有深入研究,無法多作評論,但單就筆者所見,這群人對李氏的評價似乎有失公允,至少他們引用李氏的話時,經常斷章取義,而不少為李氏辯護的網友引用他的原文,指出他明確教導基督位格永恆而非受造)。從他們的論述看來,絕大多數並非刻意扭曲史實,而是因缺乏神學訓練、語言能力有限,所以誤解文獻的原意。例如,某位較為中立而勤懇的網友,研讀歷史文獻後承認,亞他拿修、耶柔米、路德、約翰歐文等大多數正統神學家皆主張「基督人性受造」,但他引用加爾文《基督教要義》某中譯版錯誤的翻譯,誤以為加爾文教導基督的人性乃附屬於祂的神性。這位網友引用的譯文如下:「的確,以基督所取的肉身而言,祂並沒有在天上。但因同一位基督既是人又是神,為了證明兩性彼此的聯合,祂將祂的人性歸在他的神性之內」(《基督教要義》2. 14.
2.)。受過正規神學訓練的人應該一看就知道,「將祂的人性歸在祂的神性之內」這句話,明顯違背迦克墩正統,不可能出自加爾文筆下。按照加爾文的原文,此句應譯為:「的確,作為人,在祂所取的肉身當中,祂本不在天上。但由於同一位基督既是人又是神,為了兩性聯合的緣故,祂將其中一性所有的一切都給了另外一性。」當前學術界一般所使用的英文譯本作: “…surely, then, as man, in the flesh that he had taken upon himself,
he was not in heaven. But because the selfsame one was both God and man, for the sake of the union of both natures he gave to the
one what belonged to the other.” 最後一句話,乃是正統基督論當中「屬性相通」的概念,完全沒有「基督將祂的人性歸在祂的神性之內」的意思。
此外,另有位網友聲稱「加爾文沒說基督人性是受造的」,在網上不少人轉載。然而,加爾文說得很清楚:「基督被稱為『亞當的後裔』… 這修辭表達了基督真實的人性。因為祂雖非直接由人類的父親所生,但祂的起源乃從亞當而來」(2. 13. 2)。此處加爾文是在與一位名叫門諾西門(Menno Simon)的神學家進行對話,此人否認基督人性是受造的;就連門諾的跟隨者也知道這是大公會議定為異端的說法,因此不贊同門諾「基督人性非受造」一說。加爾文在另一處又說,倘若基督的人性是上帝創造萬物前就有的,那麼聖經應該稱祂為「第一個亞當」而非「第二個亞當」(2. 12. 6)。此處,加爾文是在駁斥一位名叫阿西安得(Osiander)的異端神學家。阿西安得主張「人類是照著基督人性的模範與樣本造的」,此外,另有一些持類似看法的神學家聲稱「亞當按神形象受造」的意思是「亞當按照基督的樣式」受造(英譯:Adam conformed to Christ),因為「基督是神唯一的形象」(《基督教要義》1. 15. 3)。加爾文對此主張的評論是:「其中沒有任何合理的東西」(英譯:“in [it]… there is nothing sound”)(1. 15. 3)。可見,「基督的人性在創世以先已存在」、「基督人性非受造」、「基督人性是人類受造的樣本」等說法,不但不是加爾文的教導,還遭加爾文嗤之以鼻。然而,一些弟兄姊妹由於缺乏神學訓練、語言能力有限,誤以為「基督人性非受造」一說乃歷代教會正統,甚至不乏有人反指「基督人性受造論」為異端。至於加爾文及歷代大公教會正統如何駁斥古人已論述過、現又在華人教會被提出的「基督人性非受造論」,筆者想,持此看法者在確定自己立場前,是否應先仔細思想先賢的智慧?這是古時候就辯論過的問題,大公教會的答案也很明確,難道我們不應謙卑聆聽神已賜給歷代聖徒的智慧?難道我們就這麼確定,我們的解經比歷代大公教會的解經更正確?
當前華人教會持「基督人性非受造論」者,大多以「改革宗」或「歸正福音派」為自我認同。理論上,他們應該非常重視神賜給歷代大公教會的亮光。因此筆者盼望他們莫再一頭熱地擁護一個違背歷代大公教會正統及改革宗信條的理論,至少先冷靜下來,謙卑聆聽神賜給先賢的智慧,也聽聽當代那些苦心鑽研歷史神學的學者陳述神學史的事實。筆者擔心的不是不學無術的信徒:「不學」而「無術」則體現出「不知為不知」的謙卑與智慧,筆者認為是好的。筆者擔心的是不學「有」術的信徒:對聖而公之教會的信仰一知半解,不潛心學習,就十足肯定地揚棄歷代教會的信仰,自創新術,殊不知日光底下沒有新事,他們的理論早已被提出過,也早已遭到大公教會的駁斥。當今「後現代」社會是個非理性的時代,任何「不學有術」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侃侃而談。筆者盼望基督徒在這世代能夠活出不同的見證,這些非理性的網路現象,盼望不要再出現在基督徒當中,特別是所謂的「改革宗」或「歸正福音派」圈子內(這些弟兄姊妹所瞧不起的『聚會所』,在網上與他們辯論時,大多數還顯得更加理智平和、引經據典,且更加尊重歷代教會正統呢!),因為筆者自己也是這圈內的。
From: the following link:
http://theologychina.weebly.com/263662116524887-22522305632015424615214633689619982215426530622823208442594520250274913247924590200403582865311.html
附 1:
駁正「改革宗《比利時信條》沒有講『耶穌人性是受造而來的』」一文
Posted on July 9, 2013 by Administrator
曾劭愷
牛津大學神學系哲學博士候選人
最近網上又有人聲稱「改革宗《比利時信條》沒有講『耶穌人性是受造而來的』」(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51b1790101nlcn.html)
這篇短文的作者並未考慮到信條的語境,也不明白專有名詞背後的神學歷史背景,以致未能明白比利時信條的意思。
比利時信條十九條說:“Christ’s human
nature has not lost its properties but continues to have those of a creature”,中文可譯為「基督的人性並未失去其屬性,而是持續擁有受造物的屬性」
短文作者聲稱:「这里讲的是“基督的人性持续拥有受造物的属性”,不是“基督的人性是受造而来的”——强调的是“属性”的不变,不是“受造”。」
我作為全職神學工作者,在此必須作出駁正,以免信徒遭到誤導。首先,我們談談語境。眾所週知,歐洲語言(包括拉丁文)的句型結構深受古典希臘邏輯學影響,一個完整的句子(complete
sentence)必須是道命題(proposition),而一道命題是由兩種類詞(terms)組成,即主詞(subject)及形容類詞(predicate,在許多語言中,形容類詞是以動詞為基本結構)。「擁有某某屬性」(properties、attributes)乃是用於一種特殊命題的形容類詞,用以定義主詞的存有所具備的性質。* 譬如,我們可以想想「這些圖形擁有直角三角形的屬性」這道命題。其中,「這些圖形」是主詞;「擁有直角三角形的屬性」是形容類詞。當我指著設計圖上一些圖形說「這些圖形擁有直角三角形的屬性」時,我是在聲稱「這些圖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而此外我更加強調了這些圖形所擁有的特質,包括符合畢氏定理等。當一道命題說某主詞「擁有」某「屬性」,就說明這主詞的存有被這「屬性」的形容類詞給定義。若說「基督的人性擁有受造物的屬性」,這比起「基督的人性是受造的」這句話還要更加強調基督人性受造的特質。
再談談神學歷史。比利時信條用了 “continue” (持續)一詞表達基督之擁有受造物的屬性,杖皇菑娬{其屬性的不變。但為何要強調基督人性不變地擁有受造物的屬性呢?此乃呼應迦克敦信經形容基督神人二性「不變地」彼此聯合(united
unchangeably)。初代教會有一派異端稱為「猶提乾主義」(Eutychianism),主張基督並無神人二性,只有一性,因此又稱「基督一性論」(monophysitism)。猶提乾主義分許多支派,其中一派稱為「人性變質論者」(Actistetae),主張人性本為受造,但當聖子取了人性時,祂的人性就從受造者變成永恆非受造者,原因是基督位格內不能有任何受造的成份(Herman
Bavinck 在《改革宗教理學》第三卷中對此說嗤之以鼻,英譯頁426)。迦克敦信經用了「不變地」(unchangeably)這助詞,強調基督人性自始至終都是受造物,並不會因著與神性聯合就變成非受造物,同時也強調人性本非基督位格的一部份,是道成肉身時所添取的(拉丁文:assumptio)。比利時信條與迦克敦信經完全一致,主張基督人性自始至終都是受造者。
關於這點,上述提及之短文作者不但無視比利時信條的語境及神學歷史背景,還忽略信條上下文。我之前在另一篇博客中已提及,比利時信條提出「基督的人性並未失去其屬性,而是持續擁有被造物的屬性」時,在下一句馬上說明「它[存在]的年日有個開端」(it has
a beginning of days),並非無始無終,而是從無到有被造出來的,跟一切受造物一樣(“Christ’s
human nature has not lost its properties
but continues to have those of a creature—it
has a beginning of days;
it
is of a finite nature
and
retains all that belongs to a real body”)。 試問,基督人性若非永恆自存,而是有開始存在的一天,那麼它的存在是神造出來的,還是自然變出來的?以下是我朋友陸尊恩傳道轉發給我的資料,引用自他在西敏神學院的博士指導教授普卓斯博士(Professor
Vern Poythress),讀者可藉此思考以上問題:
1. “God always exists. He exists always as the
trinitarian God, in three persons, the Father, the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筆者譯:「上帝永遠存在。祂永遠作為三一上帝而存在,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
2.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came into
being. It did not come into being by itself, but God made it. He made the
universe as a whole in an initial act of creation (Gen. 1:1).” 筆者譯:「宇宙中一切事物皆從無變為有。並非自己變出來的,而是上帝造的。祂在原初的創造行動中,造了整個宇宙 [創一1]。」
3. “So God is the Creator, and everything he
made is a creature. That is why we speak of the Creator-creature distinction.” 筆者譯:「因此上帝是造物主,而它所造的一切都是受造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論及創造主及受造物的區別。」
4. “God is eternal, while each creature is not
eternal, but came into being when God created it.” 筆者譯:「上帝是永恆的,同時每個受造物皆非永恆,而是在上帝創造它的時後從無變有。」
5. “There is no third “kind” of thing: that
is, something that is not God and is not created (because something not created
would be self-existent [depending only on itself and not on God] and would thus
be a kind of god in addition to the true God).” 筆者譯:「沒有第三『種』事物:亦即非上帝又非受造的事物(因為非受造的事物會是自存的 [只倚靠它自己而不倚靠上帝],因此會是真主上帝之外的某種神明)。」
西敏神學院所有教授一致的立場相當清楚而堅定:基督人性是受造的,若否認這點,則為異端,會將基督人性視為某種次等的神明。關於這點,我認識許多西敏的華人學生與校友,皆可作證。比利時信條的立場亦再明顯不過。這議題在西方根本不需爭辯,事實很清楚地擺在眼前。看來華人教會的職業神學工作者實在是任重道遠。
*註:在神學史上,安瑟倫、加爾文、范泰爾、巴特等強調,在上帝論的範疇內,上帝的存有定義祂的屬性,譬如『神是愛』這命題中,是主詞定義形容類詞:神是愛,但『愛』不是神。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Church
History 教會歷史, Doctrinal
Theology 教義神學. Bookmark the permalink.
← 對「駁基督人性受造論」一文之糾正
附 2:
對「駁基督人性受造論」一文之糾正
Posted on April 8, 2013 by Administrator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短文,題為「駁基督人性受造論」,作者為基督教華人改革宗教會牧師。這篇文章並未提出任何值得回應的論點,但其中許多技術性的錯誤,可能誤導一些對語文、神學並無深入了解的信徒,故筆者在此列出三點糾正。「駁」文載於http://theologychina.weebly.com/406442276321746-3936122522305632015424615214633689635542.html
糾正壹:約翰歐文論基督人性受造
「駁」文作者聲稱,清教徒神學家約翰歐文(John
Owen)並未主張「基督人性受造」。作者稱:「誤解約翰歐文持『基督人性被造』的觀點是來自: 1. 勞羅伯聖靈論筆記的錯誤,而非歐文原著的看法。 2. 英文的錯誤翻譯和認知。3. 以訛傳訛的結果。4.聚會所李常受和信友堂的康來昌牧師的錯謬加以推波助瀾。」
杖唬趧诹_伯所譯《聖靈論》中,歐文並未使用created一詞形容基督人性,而是用formed。然而,這不代表約翰歐文在其它著作中從未主張「基督人性受造」或「基督人性屬於受造界」。
在 “The
Humiliation and Condescension of Christ” 這篇講章中,歐文清楚寫道:
The top of the creation, the flower, the glory
of it, is the human nature of Christ; yet is it not self-sufficient. It
eternally lives in dependence on God and by communications from the divine
nature. No creature can be self-sufficient. (John
Owen, Sermons of John Owen, 496)
這段話意思是:「受造物之首、受造之物的花朵與榮耀,就是基督的人性;但[就連]它[基督的人性]也不是自有自足的。它[基督的人性]永遠活在對神的依靠中,永遠藉著與[基督的]神性相通而活著。沒有任何受造物是自有自足的。」
對於任何歐文研究專家來說,歐文主張「基督人性受造」乃是不爭的事實。Sinclair
Ferguson 如此,Carl Trueman 也如此。關於這點,我在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朋友皆可作證。例如,以下這段文字出自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歷史神學教授、歐文研究專家 Carl
Trueman,我暫不翻譯,讓懂英文的網友自己讀:
Christ’s human nature, as a creature, will be
obliged to God as creator even in the eschaton, a point he [Owen] supports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properties which will never involve the
direct communication of self-existent deity to Christ’s humanity… Indeed, as
Owen elaborates upon the saving efficacy of Christ’s mediation, he is very
clear that the terms of Christ’s penal work on the cross are set by the
Creator-creature framework as covenantally established in Genesis 1-3.(Carl
Trueman, John Owen, Reformed Catholic, Renaissance Man, 112).
糾正貳:愛德華茲
「駁」文作者以為,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在以下這段文字中,並未主張基督人性受造:
And it was necessary not only that Christ should take upon him a
created nature, but that he should take upon him our nature. It would not have
sufficed for Christ to have become an angel, and to have obeyed and suffered in
the angelic nature. But it was necessary that he should become a man, upon
three accounts.
「駁」文作者辯稱:「愛德華茲[在這段文字中]沒有講到基督人性被造的看法,他論到這點很小心的使用『披上』(take
upon)一詞。」
杖唬瑦鄣氯A茲是說基督披戴受造的人性。然而,「駁」文作者似乎不明白,「披戴」一詞源自初代教會,拉丁文是 assumptio,英文有時用 take
upon,有時用 assume,意思還有「取了」。Assumptio這概念是指基督人性並非永恆自存:聖子位格本無人性,是在道成肉身的過程中「取了」人性。愛德華茲的說法與正統教父一致:基督所「取」或「披戴」的人性,乃是受造的人性。
糾正參:比利時信條
「駁」文作者主張:「還有人認為,比利時信條也有講到基督人性是被造的,這同樣是翻譯上的錯誤,我們援引英文版的比利時信條,同樣沒有講到基督的人性是被造的。」作者引用比利時信條原文:
Thus his divine nature has always remained uncreated, without
beginning of days or end of life, filling heaven and earth. His human
nature has not lost its properties but continues to have those of a creature……
These are the reasons why we confess him to be true God and true man– true God
in order to conquer death by his power, and true man that he might die for us
in the weakness of his flesh.
在此,「駁」文作者聲稱:「這應翻譯為:『祂的人性也未喪失其屬性,就具有真實肉體的一切屬性。』」
筆者認為,「駁」文作者此處頗有欺瞞不懂英文的網友的嫌疑。原文明顯用了creature 一詞,但「駁」文作者卻故意不翻譯出來(”His human nature has not
lost its properties but continues to have those of a creature“)。這句話意思是:「祂的人性並未失去其屬性,而至終擁有受造物的屬性。」
比利時信條十九條在基督神性與人性之間作了對比:基督神性並非受造(”Thus
his divine nature has always remained uncreated)、無始無終(”without beginning of days or end of life”)、充滿萬有(”filling heaven and earth”)。
反觀基督人性,比利時信條十九條宣稱:基督人性擁有一切受造物的屬性(”Christ’s human
nature has not lost its properties but continues to have those of a
creature”)。這代表,基督人性並非永恆自存,而是有開始存在的一天(”it has
a beginning of days”);基督人性是有限的(it is
of a finite nature);基督人性擁有一切屬於真實身體的屬性(
“…and
retains all that belongs to a real body”)。
試問,基督人性若非永恆自存,而是有開始存在的一天,那麼它的存在是神造出來的,還是自然變出來的?比利時信條既說基督人性有開始存在的一天(it has
a beginning of days),又說基督人性擁有一切受造物的屬性,那麼其立場則清楚不過了:
Christ’s human nature has not lost its properties
but continues to have those of a creature—
it has a beginning of days;
it is of a finite nature
and retains all that belongs to a real body.
And even though he,
by his resurrection,
gave it immortality,
that nonetheless did not change
the reality of his human nature;
for our salvation and resurrection
depend also on the reality of his body.
以上是筆者對「駁基督人性受造論」的三點技術性糾正。
曾劭愷
牛津大學神學系教義神學科哲學博士候選人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Church
History 教會歷史, Doctrinal
Theology 教義神學.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