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全州;解析长征中湘江之战的必然性 中共军事史上的长征,开始由江西苏区西撤时,八万人马浩浩荡荡,连续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但在全州附近的湘江损兵折将。实际上国民党的前三道封锁线有名无实,是划在地图上的封锁线,由于中共利用国民党军阀内部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地方军阀大都为了保存实力临阵都让开大路,红军通过前三道封锁线几无战事。 只有来到广西的湘江,在国民党组织的第四道封锁线面前,长征中的中央红军遭到致命的一击,此役红军人员由八万锐减到三万,人员损失过半,险至全军覆灭,所以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在中共军事史失败的记录上占有重要位置,更是探访长征历史中的必到之处。 现在的历史学家对湘江之战几乎异口同声的谴责以博古为首的当时中央三人团,客观的说来在战役的过程中,博古、周恩来和那个外国人李德三人当时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但就其湘江战役本身来讲,不管当时谁来领导红军,只要中央红军撤出江西,湘江之战不可避免,国共双方在长征路上必有一拼。不管谁领导红军,只要走长征,只能是战役的指挥是否高明,红军人员损失的多与少,是立即突过去还是如同四渡赤水绕几圈再过去,不存在红军避免湘江之战的空间可能。 中共所以发迹于江西省,是因为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江南地区江西的统治力量最弱,但江西在战略位置上有其弱点。向北发展是长江天堑,向南发展进入广东又有地域的局限性。历史上中共曾经尝试过向南发展,这就是南昌起义以后周恩来、朱德带领起义部队向广东的潮汕地区撤退的动机。南昌起义部队所以看中广东,力图在此建立根据地,一来潮汕是大革命的发源地,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二来背靠大海可以取得共产国际的帮助。但是这种尝试失败了,部队在途中就被打散,有此深刻教训以后,中共决不会再走老路。 南北方向发展不了,我们再看东西方向有没有发展余地。博古在长征之前,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派出了两支试探性的部队。向东是寻淮洲、粟裕的红七军七千人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目的地是闽浙赣地区,但几经辗转还是在皖南失败了,中共向东发展的这支部队中的最大收获是锻炼出一位中共的军事家粟裕,仅此而已。 最后一个方向是向西,还在苏区保卫战正激烈的时候,由据守井冈山地区由任弼时、肖克领导的第六军团共九千人就开始西征,并且也是在全州突破湘江封锁线西渡,绕道贵州同贺龙的二军团胜利会合。 江西的四面,经过实践,只有西方是生路,所以博古也就按照任弼时六军团的旧路再走一遍,试图与同贺龙军团会合以求得一块安身的场所,这是红军必渡全州的湘江论点根据之一。 那末可不可以不过湘江,沿湘江直接北上同贺龙会合。在湘江之战之前,毛泽东和博古在进军方向上产生过重大分歧,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博古力主按照任弼时六军团的老路走,无视国民党的封锁线,意欲强行通过,是因为任弼时将这条路走通了。 任弼时、肖克所以没有直接北上,有贺龙接应位置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沿着湘江北上,地势较贵州平坦,国民党军队可以迅速机动。而贵州可是说是山连着山,在那个年代别说是重武器,就是空手走路都相当困难,这两条路我都走过,对此印象特深。还有就是贵州的地方军阀的战斗力要比湖南低多了,后来长征红军在贵州畅通无阻就是证明,任弼时走贵州同贺龙会合是有一定道理的。 毛泽东设想避开横渡湘江,沿着湘江北上,其目的是避开敌人的包围圈。但毛泽东并没有肯定的说此路就一定能同贺龙汇合。历史的看,红军长征所以能走到陕北,其成功路线全部是沿着省界穿行,在军阀的结合部突破,充分利用中央军同地方军的矛盾。 红军当时即使沿湘江北上,能同贺龙会合也是站不住脚,湘西地区地域狭小,东有长沙不可战,北有洞庭湖不可越,西有武陵山脉不可攀,毫无施展拳脚的可能。其后,贺龙在湘西也没有站不住脚,如果说江西苏区的失败是博古错误路线的责任,那湘西的失败就不存在政治上的干扰,只能证明湘鄂西根据地在蒋介石的重压下也没有存在的可能。 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或者国内动乱,由湘西而蔓延到全国的一次也没有,反倒是四川关山阻碍、天府之国,屡屡成为反抗中央政府的基地,所以根据历史的经验红军进军四川是历史的必然,而由湖南进入四川历史上就有清朝太平天国石达开的进四川的路线,此后红军长征进四川转到云南也是大致沿着石达开的路途走的,所以渡湘江是历史的必然。 从蒋介石方面看,红军从江西出发,蒋介石并没有真心的进行围剿,否则不可能红军连过三道封锁线没有大的战事。蒋介石当时是一支眼盯着红军,另一只眼盯着地方军阀。自红军从江西突围以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始终跟在红军身后两日的路程,不紧不慢,其目的就是将红军驱赶到地方军阀地盘,或者红军与地方军阀两败俱伤,或者蒋介石顺势占领地方军阀地盘假途灭虢。红军长征开始是沿着湘粤边境通过,但到了广西,蒋介石非常希望红军能横穿其境,所以湘桂边界的全州就成了战争的必然场所。 湘江之战之所以残酷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国民党军阀派系中,广西的地方军阀的战斗力可以说是第一位的。广西军阀的代表人物白崇禧号称是军中“小诸葛”,他既反蒋又反共,排兵布阵异常狡猾,这更曾加了红军渡过湘江的危险性。 我在全州游历太平天国蓑衣渡以后,返身南下,开始踏访长征中湘江之战的遗址。 当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战役地域比较大,为了掩护中央纵队通过湘江,红军的战斗部队是按照左右后三方面掩护,这样就形成了三个主战场。 出全州城南十多公里的距离,在公路两侧,各有两座山头,公路在中间穿过,这一带由鲁板桥到脚山铺都是丘陵地带,东面的是尖峰岭、皇帝岭,西面的是美女梳头岭,怀中抱子山。山也并不高,但四座山头扼守着全州到桂林的公路,所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这是湘江边上三官塘碑文) 当年红军进入广西地界时,白崇禧有两怕:一怕红军经过柳州到贵州,这样将打烂李宗仁、白崇禧在广西经营的坛坛罐罐,所以白崇禧将军队的防御主力放到了桂林北部的兴安县一线。另一方面白崇禧又害怕蒋介石借机将中央军开进广西,所以表面上做出严阵以待的架势,试图防红军和中央军于境外。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三官塘,彭德怀当时的指挥所) 当白崇禧判断红军决心穿过全州境内,为了保存实力,白崇禧突然将沿着湘江防线全州至兴安的部队全部撤离,给红军让出一条道,希望避其先锋,免受损失。 但由于红军指挥上的迟误,湘军抢占了全州空城,红一军团林彪的部队负责红军右翼的安全,但现在也只能占领距离全州几里之遥的这几座山头,这里也就成为湘江之战三个主战场之一。 由脚山铺前行五十公里,就到了湘江的界首渡口,界首镇人口密集,横跨湘江两岸,我来的这一天是赶集日,满街的商贩和人流,商业还是很繁荣的。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湘江渡口界首镇古街) 在界首镇的湘江岸边,有一块空地,保存着红军突破湘江时红三军团彭德怀的指挥所,当地人称作三官塘。 现在这里是一座简单的展览馆,据说当年敌人曾两次打到距离三官塘只有一百米的地方,只是不知道这里是指挥所,三官塘的墙面上现在还清晰的看到枪弹洞,可见当年战斗之激烈。 现在界首镇的湘江上建立一座大桥,越过湘江东行,就是灌阳县地界,也就是当年红军来的方向。距离界首镇六十公里远的灌阳县境内有一个地名叫新圩的地方,红军后卫的主战场就设在这里,为此我特意来到了此处周游一圈。 红军突破湘江之战最惨的就是后卫部队了,他们面对的是桂系的主力部队,而白崇禧当年让出正面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兵书所云要渡半而击之,他的这一手得逞了。红军殿后的是董振堂的红五军团,湘江之战之前,红五军团下辖两个师的编制,两个师中的三十四师在掩护全军渡过湘江以后,没有能及时撤出战斗,退到湘江边上由于敌军的封锁和湘江上的浮桥全部被毁,最后全军覆灭。董振堂带领剩下的另一个师继续长征,在同张国焘的红四军会合以后,由于一、四方面军混编,董振堂被编入了张国焘的队伍,再后来五军团跟着张国焘被迫南下,好容易返到甘肃,又鬼使神差的跟着成为西路军的一部分,最后在甘肃的祁连山脉也最终覆灭。 后卫部队中面临全军覆灭危险的还有十三师,为了同敌人抢到湘江,十三师师长陈伯钧在全师战斗人员一天没有吃饭,已经跑了三十公里,但距离湘江渡口还有四十多公里的距离时,果断下令全体战士扔掉除枪支以外的一切用品,不顾一切向着湘江就是跑!跑!跑!但跑到了湘江一看,为了防止敌人的追击,界首镇的浮桥早就被自己人炸掉了,部队也都撤走了。面对他们只有两种选择,留在东岸就意味着死亡,冲过湘江就意味着生存。他们只能游过湘江,不管你会水不会水,不管你是否受伤。 据说,红军突破湘江以后,湘江江面上一片灰色,在下游全州湘江边有个回水湾,湍急的湘江在此趋于平缓,红军遗体最后都漂到此地,看后让人心惊胆战,当年的全州人此后发誓说一年不喝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鱼。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全州湘江回水湾) 在灌阳的下立湾村有一座蒋氏祠堂,当年这里是红军伤员的临时救护所,祠堂面积有230平方米,现在建筑修缮完好,我看了祠堂内的修缮碑文,知道这是九十年代由浙江电力设计院资助的。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灌阳县立下湾村当年的红军救护所) 当年掩护主力渡江时,这里有100多名伤员,红军在完成掩护任务以后,已经无力再掩护他们撤退,就将他们留在原地,这实际上宣判了他们的死刑。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酒海井碑文) 离这个村子有一公里路程的稻田里,平地有三个地下溶洞,左右两个较大,井口有50平方米。中间井口较小,同正常井口一般,下面的井壁是成180度角的岩石,直上直下,据说下面是暗河,各洞在地下相通,当地人称作“酒海井”。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酒海井右侧的溶洞) 桂系军队和当地民团俘虏了祠堂一百多名红军战士以后,将他们的衣服全部扒光,四肢捆绑,全部丢进深不可测的酒海井里。 从下立湾村到酒海井是没有交通的,但为了看到历史遗迹,我还是走着来到了现场。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前面石碑后就是扔红军伤员的井口) 资料说有一百多名战士被扔到井里,当时并没有全部死亡,几天后村民还能听到井内有哀号声。我站在井边开始时百思不得其解。我扔下几块石头,井中声音沉闷,水深不可测,人扔下去就是个死亡,怎么还能哀号几天呢?转了几圈以后,我突然悟到,由于井口狭小,一下子仍进一百多人,已经填满了井口,在水中的已经死去,没有进水的还活着,只能等着下面的尸体被暗河冲走以后,上面的活人才能落到水中,接受死亡。我在此徘徊有半个小时,碰巧路过一位村民,向其打听:“井里的烈士遗体都埋在那里了?”回答曰:“尸体一个也没有捞上来,都顺着暗河冲走了。”这真是人间悲剧,惨不忍睹。 白崇禧将军队的重点放在灌阳县,据说他计算红军五昼夜才能通过灌阳,所以后几天才开始凶猛进攻,在灌阳追击中白崇禧紧追不舍,共俘虏红军掉队和伤员一千多人,想来其下场同酒井海差不多。 我这几年旅程,在大千世界上见到了各类人物,三教九流无所不见,正面人物不讲,单就反面,有盗窃的、盗卖文物的、小偷和抢劫的。上千年的历史人物我也到了身边,但不同的是我是站着,他是躺着。但有意思的是有些名人的后人我意外的遇到过,最早的是秦朝的大将蒙恬,他的后人我遇见过。有趣的是,白崇禧的亲属我也遇见过,我俩还就白崇禧的历史地位辩论过,不管怎样说,白崇禧在湘江战役的过程中还是够狠的,当然,共产党也没有忘记他,毛泽东在百万雄师过长江以后,专门由林彪的四野剑指大西南,目的就是冲着白崇禧去的。 由灌阳县返回界首镇,我继续沿全州到桂林公路南下,距离有二十多公里,有一个镇子叫光华铺,这里是红军在南侧抵抗桂军的主战场。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兴安县城内的湘江战役纪念碑) 由脚山铺到光华铺有六十公里的距离,由湘江到红军后卫防守部队的新圩也大约有六十公里的距离,我用了一天的时间在这两个六十公里距离的范围内走马观花转了一圈,这一地域就是当年湘江之战的战役范围,受益匪浅。 惨烈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损失过半,由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在这次战斗中红军有七名师级,十六名团级干部牺牲。但正是这次战役的失败,使博古在党内、军内丧失了威信,为毛泽东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刘清源 2009-5-22 http://liuqingyuan.blog.hexun.com/33007919_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