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桂林散記(六)可愛的全州 (2) - 徐霞客游天湖、真寶頂
我們知道華南的第一高峰是在桂林附近,興安境內的廣西貓兒山(老山界)。但很少人知道全州才灣的華南第二高山-寶頂山(嶺),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寶鼎嶺遊覽六日。
最早面對華南第二高峰真寶頂發出“甚奇異”之感的,可能是徐霞客。這位明代傑出地理學家西南之行進入廣西攀登的第一座大山,便是海拔高達2123米的真寶頂。如今的人們登上真寶頂,也少不了大嘆“奇觀”。但是,今人與古人的“奇異”感慨,內容絕不相同.
徐霞客當年所謂“甚奇異”,驚嘆的是真寶頂上瀑布成簾,叢林濃密,翠竹修長,竹筍肥美。如今的人們站在真寶頂上,由衷嘆服的是那氣勢如虹的“亞洲第一高水頭”水電站,是那美如高峽明鏡的天湖。
登上真寶頂,最能感受歲月風霜的冷麵無情,最能感覺環境保護的沉重分量。當年徐霞客登上真寶頂頂峰時,記下的是這樣的句子:“又上一里至絕頂。叢密中無由四望,登樹踐枝,終不暢目。已而望竹浪中出一大石如台,乃梯躋其上,則群山歷歷。”如今登上真寶頂頂峰,如台的大石還在,而濃密的叢林消失了,隨風起伏的竹浪不見了。舉目四望,只見群山歷歷,不見樹木蔥蔥.
真寶頂距貓兒山直線距離僅50公里,這兩位廣西大山中的“巨人”每日遙遙相望時,各自會是怎樣一種感受呢?“第一巨人”貓兒山會讚嘆自己的幸運,它那茂密的原始叢林得到了保護;“第二巨人”真寶頂則只能沉默着,思念自己那叢林密布的過去了..
登上真寶頂,最令人感覺奇異的是這位“巨人”寬容博大的胸懷。真寶頂儘管已經失去叢林,成為一片“草甸世界”,卻仍以充沛的水源孕育出13個水庫及數十個小型水電站,孕育出人類的“光明使者”——天湖水電站。最能體會真寶頂沉重心事的天湖水電人植樹不止,經過近十年努力,原本光禿的山坡,如今已種上了萬畝柳杉。真寶頂正在變綠,變美. 如果您有機會登上真寶頂,請在天湖畔留下對這位“巨人”“綠色未來”的美好祝福吧!
寶頂山八大景觀
寶頂山又名覆釜山,位於全州縣才灣鎮與資源縣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桂北旅遊名山。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有八大景觀。
五福湖:五福湖系人工湖,位於寶頂嶺東麓,水域面積近3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環抱,四季碧水盈盈,夏夜星月戀水,群魚競翔淺灘。冬春早晨白霧滿湖,若朝暉播撒,日暮山光水色,斑斕多姿。
梯級瀑布由下往上分為玉簾瀑、九天瀑、龍鬚瀑三級。玉簾瀑其水流幅寬達30米,依平整的峭壁岩石傾瀉而下,遠觀宛如掛在山澗的白玉簾;九天瀑崖高近100米,江水從崖上飛流直下,水擊崖底,聲若雷鳴,響徹數里;龍鬚瀑因崖岩呈鋸口,流水從鋸口分流線狀射落,狀若神龍舞須,飄逸閃亮。
陰船石:船石長17米,寬2.5米、厚3.2米,因船肚朝天,故稱陰船。其石船頭、尾、身與渡口大木船無異。其中一頭向上仰起,船頭下可容10多個人避雨和遮陽。船身被幾根碧葉烏莖藤纏繞,晚秋藤莖碧葉深紅,相繞成趣。
白雲洞天寶頂嶺一天門的絕壁下,有一丈許直立巨石,光潔如砥,石上豎行陰刻“白天洞天”。緣自此處秋夏之交,常出現茫茫雲海,籠群峰,阻日光,填萬壑。雲霧之下,山川處處細雨霏霏;雲海之上,則是艷陽普照,有如海市蜃樓。
白雲庵近寶頂主峰,面向東方,處全州和資源要徑相匯處,綿延山嶺宛若游龍。殿原壘土石為牆,雕古木為佛、神。清嘉慶年間,山民捐資,打鑿花崗岩石條數百塊,疊築圍牆,開石殿門,設石佛台,豎合抱石柱蓋鐵瓦,曾被毀壞,今又修葺一新。
聖水洞又名獅子岩。位於寶頂嶺極頂絕壁處,是一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的臨淵石洞,外高里低。洞內打鑿有石盆、石碗,泉水從洞頂無縫石壁上沁出,每眨眼間滴落一顆,晶亮如珠。
極頂眺遠站在山下仰望山頂,似一口碩大無比的覆鍋;隔山對望,石峰如一堵石壁;踏上極頂,有如長長的石走廊。極頂三面皆絕壁。極頂石縫間“觀音竹”繁生,裝點石峰。石頂上還遍布不規範的石腳印。遊客至此,若晴日極目東南,全州縣城風光歷歷在目,百里山川盡收眼底;西望資源、龍勝,林海茫茫,群峰擁翠,萬山奔走。
徐霞客與寶頂
徐霞客於明代崇禎丁丑(1637)閏四月初八自湘入桂,在全州境內(當時含資源的一部分)共12天,其中9天是在山區考察,主要又是在南北寶頂。舊志對寶頂記載不多,惟霞客留下了3200多字的日記。他應該是古代對寶頂記述最多的一人。
霞客游寶頂時已50出頭,出遊足足30年,專以探訪名山大川為樂事。四月十一日,他在山川白竹江村,見西北鈎掛山“甚兀突”,再上有金寶頂“甚奇異”,遂決意登山。
想當年交通不便,不似今天公路修到海拔1600米處,從他的日記中,可知他是艱苦備嘗:他幾次“伏身蛇行”,“穿叢棘如故”;有時深山中走錯了路,“歷險坡三里,不辨所向”,只好采竹筍放路旁以識歸途;餓了,便與靜聞就着裹飯的方巾,以竹枝當筷扒飯。
徐霞客為江蘇人,說的應是吳儂軟語,當地山民說的是土話,但並不影響當地人民的熱情。他不熟地形,便找人帶路,“一人方插秧,送餘二里”;在大鼻山,房東劉秦川之孫腰插柴刀、帶上乾糧、送他上山;在蘇家坪蘇懷江家吃飯,因下午大雨,“懷江堅留,遂止其處”。在蓮塘庵進入一農家問路,“村嫗出所炊粥羹餉”,徐霞客也“以炙筍酬之”……在他的日記中,山區人民的樸實、熱情、好客,有多處記載。 是徐霞客第一次把寶頂區分為南北寶頂。北寶頂,即真寶頂,霞客日記中亦稱金寶頂,恐因全州人發音“真”、“金”不分之故,《全州地名資料匯編》又稱新寶頂,海拔2123.4米。南寶頂又稱寶鼎、覆釜山——因頂峰如同一口倒扣之鍋而名,海拔1926米。
徐霞客記載真寶頂有寺廟,但已倒塌:“石牆如環,半屺半立,而棟梁頹腐橫地,止有大聖像首存爐中”;在南寶頂,他從定心橋下過脊梁,本想過對山,但上垂下削,無路可走,只好上定心石,過聖水涯,再由捨身崖登飛錫絕頂,返白雲庵。 這白雲庵應是南寶頂之廟,棟舊志載為壽佛所建。舊時廟為石柱鐵瓦,據說1958年當地農民將鐵瓦搬下山煉了鋼鐵。有書還稱徐霞客為文學家,從他對寶頂景點的描寫,想應當之不愧。
寫大源附近一澗:“澗復墜路東破峽出,連搗三潭。上方,瀑長如布;中凹,瀑轉如傾;下圓整,瀑勻成簾。“寫南寶頂對面之哪吒山(海拔1910米),“那叉瀑北掛層崖,苦煉溪亦透空懸壑,與那叉大小高下勢相頡頏……西峽中又一瀑如線,透山而下,連泄九層,雖細而甚長……始覺甚微,漸下漸大,遂成轟雷涌雪觀”。妙筆傳神,不必親臨其境也陶醉。
寶頂山產黃鼠、柿狐,竹豚,霞客稱之“小三珍”,並稱只有竹豚未嘗過。在南寶頂半腰之顯龍庵時,他見兩山民網兜中有四小動物,形如小豬而肥,每頭重斤許,索價二分。他大為驚訝,稱“今始見之矣”,終因是“活而有聲”,不便攜帶,只好抱憾。但他在山中飽嘗竹筍,“且地有觀音美筍,其味未必他處所能及”,看來,山中四珍給霞客印象殊深。
神秘的皇帝大殿
相信若干年以後,沒有多少人知道碧波蕩漾的天湖水庫下面,淹沒着一座神秘的皇帝大殿。 大殿的遺址記者曾於1977年見過,當時天湖水庫在建。遺址寬不足一畝,長滿了荒草,有石條十餘根,各長丈許,寬、厚約一尺,石質為花崗岩;有台階數級,殿為坐北朝南。
在荒無人煙的深山野嶺,皇帝大殿為誰建造?建來何用?為何建在這裡?史無記載,民間說法不一。傳說種種友人林仕億1993年曾在《嘹望》周刊撰文,說和大殿有關係的皇帝有三:
一是順治皇帝。野史說他脫俗皈佛,出家五台山,後來因多種騷亂,佛門不寧,便出走下落不明。出走的皇帝和尚據說潛居在天湖的這個寺院裡。後人根據傳說,便將大殿冠以“皇帝”二字。
二是乾隆皇帝當年游江南來到全州,聽說天湖寺院有一個白眉齊胸的老者,便上天湖打聽,才知老者是三國時代劉備的軍師徐庶。當年徐庶誓不謀操,待曹操兵敗赤壁後於亂軍中走失,不知去向。乾隆問明原委後不由驚呼:“你歷經數世,壽享千年,豈不是成仙了?”老者忙稱“謝主龍恩,我就是在此等天子開金口!”拜叩之後,乘風飄逝。後人因乾隆曾到此一游,便將大殿叫皇帝大殿。
三是闖王李自成,兵敗湖北九宮山後並沒有死,率殘部敗往全州,在天湖建了這座大殿,因而叫皇帝大殿。與皇帝無關友人是根據民間口碑而寫,自然不能當真,因為順治皇帝是否出家當和尚,雖為疑案,但正史、野史均未有到過全州一說;乾隆雖然六下江南,但每次出巡都有案可查,根本沒到過廣西。李自成兵敗湖北九宮山,《明史》說“縊死”,“或曰……腦中鋤死”。野史則說他“圓寂”於湖南石門夾山靈泉寺。看來闖王與皇帝大殿也無干。最近讀光緒年間《西延軼志》,見有“國初定鼎,明桂王臣屬率其世子潛寓曉洞。今女媧祠有匾雲‘聖善開天’,聯雲‘願借補天手,重開見日心’”句。這曉洞即曉綿村,屬延東鄉,在寶頂山區西麓。想桂王尚且不敢稱帝,況一嫡長子,更不敢作潛位之想。疑為廟宇那麼,皇帝大殿到底為誰所建?建來何用?依記者管見,極可能是一處寺廟,為當地民眾所建。
最直接的證據,是大殿前百米處有一座石寶塔。塔高兩米多,高五層,粗約合抱,花崗岩質地。在佛教界,寶塔通常用以瘞埋佛骨,供養舍利,非德行深厚的高僧不得居有。記者當年記得塔腳有一深坑,疑是早年盜墓賊所為,以為塔下藏有珍寶。可惜如今塔沉湖底!
另一證據是真寶頂山周圍有多處寺廟。最近記者登臨真寶頂,在主峰西下約100米處,見一古廟遺址,所遺石鼓柱有花紋,並有殘碑一塊,記有捐款名錄,不知立於何代。可以佐證的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365年前他登真寶頂,後登覆釜山,再從鹹水離全州,沿途親見就有9處廟宇,即興龍庵、舊角庵、寶頂殿(在真寶頂)、快樂庵、白雲庵(在南寶頂)、顯龍庵、苦煉庵、蓮塘庵、五穀大仙殿。
南北兩寶頂廟均供奉無量壽佛,民間稱壽佛菩薩或壽佛爺爺。壽佛法號全真,原名周宗慧,湖南郴州人,唐朝會昌年間(841-846)淘汰僧尼,他駐錫寶頂(覆釜山),辟白雲庵。宋徽宗時追封為“無量壽佛”。這位高僧在桂北名氣至今猶婦幼皆知。真寶頂廟在海拔2000米以上,皇帝大殿則在山下海拔1600米左右,兩地相距約20公里,以步當車,從皇帝大殿到真寶頂朝佛,當是一天的路程。依記者推斷,大殿應該是為善男善女次日朝拜壽佛所建的歇腳處。
至於為何取名皇帝大殿,記者認為可能並非專指哪位具體的皇帝,而是泛指封建君主。因為在山民心中,只有皇帝才是至高無上的。
真寶頂上訪天湖
“在真寶頂海拔1500多米的深山峽谷里,有13座藍寶石般的水庫。其中,最大、最美的那塊藍寶石,就是我們的天湖!”登真寶頂前聽着天湖水電站領導自豪的介紹,望着越城嶺山系高聳入雲的群峰,心中滿是幻想:在那雲遮霧繞的山巔上,有一個碧綠碧綠的天湖,湖邊山花爛漫,湖中倒影如畫.
4月3日一早,乘車從全州出發,溯驛馬河而上,到大王山腳下,天湖水電站廠房就設在這裡。仰頭望着大王山,只見直徑一米的壓力鋼管從上千米的山峰上直通山腳,氣勢如虹。顛簸一個多小時,乘車登上大王山頂,一口豎井赫然立在山頭。從井口探頭下望,只覺黑幽幽深不可測。天湖的碧水,就從這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通過人工開鑿的豎井、斜井及壓力鋼管,直達山腳機房。隨行的技術人員自豪地談起建設天湖水電站時創下的三個“第一”:電站水頭高達1074米,居亞洲第一;從大王山頂打下深408米、直徑4米的豎井及384米長斜井,居全國第一;生產安裝超千米水頭水輪發電機,在國內第一。
從1992年10月投產發電至今,天湖水電站年均發電量達1.85億千瓦時。“越城嶺上鑿井千米建電站,大王山中穿岩十里送光明”,豎井旁石碑上這副對聯,盡顯廣西水電人豪情。
告別大王山,翻越二王山,繞過海洋坪水庫,平靜的天湖終於出現在我們眼前。舉目四望,只見一碧萬頃,晶瑩透亮。清涼的山風吹來,湖面清波粼粼。一直嚮往新疆天池的記者,此時面對天湖,不由得感慨:“我仿佛已經見到了夢中的天池!”
長年守護在這高山之巔的水電人對天湖感受最深,讓我們聽聽他們面對天湖抒發的內心情感吧:
天湖的水美,她比灕江清,比西湖綠。即使暴雨後揚起的瀑布,那浪花也是清澈的。
天湖的四季美,春天的霧,夏天的花,秋天的雲,冬天的雪,都令人神怡。那霧,時聚時散,朦朦朧朧,激發人們破密解謎的熱情;那花,紅似火,黃若綾,紫如霞。高山上的杜鵑,山溝里的玉蘭,雲霧中的山茶,大朵大朵,嬌艷無比。那雲,薄如絲,厚似棉,潔白無瑕,時而高不可及,時而迎面撲來,如臨仙境;那雪,如漫天鵝毛,寒風吹過,群峰銀裝素裹,滿地冰柱倒懸. (文章來源於新桂網)
天湖位於全州縣華南第二高峰真寶鼎東側,13座水庫猶如一面面透亮的明鏡,點綴在崇山峻岭間,相互貫通,互成補充天湖柔美秀麗,具有獨特的高山氣候,夏季清涼能避暑,冬季銀裝素裹可賞雪。有大片原始森林,眾多奇花異草和野生動物。既有杭州西湖“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湖光山色,也有洞庭湖“茫茫五百雪域”美稱,是狩獵、避署、觀日、賞花的理想勝地,在廣西區內唯此一景。遇晴日,遙空如洗,波光粼粼,煙霞浩淼,雲水相吻,遊人如置蓬萊仙境。
關於天湖水庫,有着許多美麗神奇的傳說,其中傳說最多的就是神秘的“皇帝大殿”。去冬今春,桂林遭遇五十年不遇的乾旱少雨天氣,天湖水庫在冬春枯水期多次大量放水發電,水庫水位不斷下降,到3月下旬最後一次放水時,水位下降到歷史最低點,人們才欣喜地發現了沉沒在水底的傳說中的“皇帝大殿”。大殿遺址坐北朝南,殿內滿地橫臥着石階、石柱、石窠、石門檻、被淤泥填埋的成堆瓦片,還有一口冒着泉水用石塊砌成的水井,“皇帝大殿”右側的山頭上已發現十多座古墓。
天湖獨特的高山氣候,夏季清涼,的確是避暑的聖地。此時,深秋季節,我們感到了絲絲涼意。天湖有大片原始森林,眾多奇花異草和野生動物。雖是深秋了,我們沿路還見到了不少野菊花、野向日葵……有黃色的,紫色的,還有野草莓,紅紅的,以及許多叫不出名的野果,長在樹上,長在路邊,非常可愛,真想把它們摘下來,帶回家去。
天湖有兩絕:第一絕就是舉世罕見的原始杜鵑林。天湖的山裡長滿了低矮的灌木林,尤以杜鵑為最。每年五月,杜鵑花開,花朵最大的直徑達0. 3米,鮮紅、紫紅、乳黃、雪白、天藍五顏六色,朵朵形態極妍,一簇簇,一樹樹,奼紫嫣紅。堪稱罕世奇觀。第二絕是太陽和月亮同時走進天湖的景觀。以上景象我們這次由於季節關係,沒有全部看到,看來,游天湖要在不同的季節里都來看一看,才能飽眼福和過癮! 文章來源於桂林天下山水旅遊網(http://www.guilina.com)
桂林散記(五)可愛的全州 (1)(幾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