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是一種樂趣,到各地能欣賞各地的風貌特色,大千世界風光變化萬千,但除了人文歷史以外,所看的主要是山和水。
各 地的風光大致有這麼幾種狀況:一種地方是廣闊無垠,比如草原、沙漠和大海,身臨其境能親身感到人類之渺小,宇宙之偉大,但地理上缺少變化。一種是山多於 水,比如華山、泰山,登頂四望,氣勢磅礴,在這裡你能感到有如男人的氣魄,硬朗、抗爭,毫不屈服。還有一種環境是水多於山,比如洞庭湖畔的岳陽樓、太湖邊 上的無錫黿頭渚公園,臨湖眺望,夕陽彩雲,頓使人有幾分愁緒,陡生人生幾何之感。最後一種是山水各半,相互纏繞,這種地形很少,桂林就是其中之一。桂林可以形容是山在水中,水映山勢,水清山秀,趣味無窮,所以就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桂林可以說是中國山水比例配置最佳的旅遊景點。 (桂林象鼻山)
桂 林城市的標誌是象鼻山,此山位於市區內桃花江和灕江的交匯處,象鼻山有兩條遊覽路線,一條是攀岩上到象鼻山頂,一條是沿江遊覽。象鼻山並不高,距離水面只 有五十多米,但山上森林茂盛,岩石突兀,何況山上還有舍利塔和望江台,自是另有一番景色。沿江遊覽,灕江清澈見底,倒映山水,江中幾隻竹排,漁翁孑孓孤 立,有如一副軸畫。霧鎖遠山,朦朧不見真影;孤峰傲立,灕水環繞其間;象鼻長伸,山神探吻少女;天長地久,親密永在人間。 (漁翁)
桂林城中人文歷史最久遠的是獨秀峰,它位於市區中心,拔地而起,孤峰傲立。桂林的山峰有個特色,有山必有洞,獨秀峰也同樣,而且溶洞貫穿山體,進幾百人不成問題。由於獨秀峰坐落在城中,又有溶洞可以避暑,所以這裡就成了歷代統治者的最佳居室。
明 朝皇室有個倒霉蛋,叫朱守謙,是朱元璋的侄孫。他的父親是明朝著名的戰將朱文正,朱元璋大哥的兒子,一生為朱元璋立下無數戰功。朱元璋奪得江山,對功高震 主者逐一清理門戶,侄兒輩的朱文正也在其中,被桐城囚禁,終老餘生。可能朱元璋感到這樣做從良心上對不住自己的大哥,所以就封朱文正唯一的兒子朱守謙為靖 王,並且為他在桂林選中了獨秀峰下為王府地址。
(靖王府大殿遺址)
靖王府是明洪武五年開始修建,四年以後,十四歲的朱守謙來到桂林,天高皇帝遠,只有繼續修建王府以終餘年,一直到1392年朱守謙死,獨秀峰下的靖王府才建成,歷經二十餘年。
這座桂林王城先後經歷十四代靖江王,到了清朝又被定南王孔有德占據。但在孔有德手中靖王府就沒有明朝那樣幸運了,後來農民軍李定國一度占領桂林,孔有德戰敗燒毀了大部分王府建筑後自焚。
現在的王城原貌已經沒有了,但王城的圍牆完好,各個大殿的台基、石欄尚在,其他的還有水井一類遺址可以供遊人憑弔。
在獨秀峰一側還有一處歷史遺蹟,民國十年孫中山到廣西督師北伐,總統行轅就在王城,孫中山逝世以後,白崇禧等人在此建立了紀念碑和仰止亭。
(中山紀念碑)
在獨秀峰的西南麓有登山石階,獨秀峰台階有一段距離山體幾乎就是一百八十度,直上直下,很有刺激性。登頂四望,青峰數起,灕江環繞,全城秀色,盡收眼底。
桂 林很有南國特色,我二十年前來過,這次故地重遊徒增陌生之感。我是遊覽紅軍長征的湘江戰役遺址以後,直接來到桂林。我有個習慣,每天都要徒步走幾公里以鍛 煉身體,已經堅持幾十年了,現在有機會了,每天上午都徜徉在桂林的山間水旁,大街小巷。每天下午累了,就坐到桂林圖書館讀書,所以一氣住了五天。比如我住 在桂林長途汽車站對面的荔苑賓館,地處城東,而靖王府在城北,有公共汽車七、八站的距離,徒步大約要走兩個多小時,好在這一段都是繁華街道,道也樂此不 彼。 (步行街)
在去靖王府的路上,有桂林的一條步行街,那裡有幾家頗具桂林特色的餐館,我被那裡的桂林腐竹吸引了,非常好吃,讓我記憶深刻。
(月亮山)
桂林的餐飲讓人流連忘返,桂林的景色讓人秀色可餐,但還有一段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桂林的歷史,讓我不能忘懷,必到現場參謁一番,這就是七星岩公園內八百烈士的陵墓。
桂 林的七星岩公園是當地的一個著名景區,園內的景點有建於宋代的花橋建築景點,園內包括普陀山、月牙山等山峰,真是山川秀麗,河水清澈,是一處休憩的好去 處。在普陀山一側有七星岩洞,抗日戰爭時期這個岩洞發生過人間慘劇,八百多抗日戰士被日寇放毒氣熏死,遺體就安葬在普陀山上。 (七星岩公園內的駱駝山)
順着公園導示牌的指引,走過崎嶇的石階,轉到山的背後,在一片叢林中我找到了陵墓遺址,陵墓比較簡陋,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戰士的合葬墓,另一部分是國民黨31軍131師師長闞維雍、城防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恆、31軍參謀長呂旃蒙等三人的陵墓。 (合葬墓)
那麼,八百壯士的慘劇是怎樣發生的呢?要了解八百烈士事跡的來龍去脈,就得從國民黨桂柳會戰的背景說起。
1944年二次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德、意、日軸心國失敗成為定局,在亞洲戰場上,美軍的海空軍事力量占據了絕對優勢。但是日本並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在東南亞還有日本的利益和駐軍,為了供應東南亞軍隊的補給日本只能開闢從中國大陸到越南的交通線。
在抗戰時期的西南,當時是國民黨的後方基地,在桂林等地駐有美國著名的飛虎航空隊,這對日軍也是個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 (三將軍墓碑)
正是基於這兩種原因,日寇於1944年8月開始,發動了指在以打通交通線和破壞中國西南空軍基地為目的的桂柳會戰。此次日寇的司令官是岡村寧次,總兵力18萬人,從湖南、廣東對廣西形成戰略合圍。
但 是從蔣介石角度觀察戰爭局勢,他已經看到了日寇必敗的戰略趨勢,所以在戰役開始之前,保存實力,採取拖的態度,寄希望美英在歐洲脫身後,干涉亞洲的局勢。 所以在戰役部署上只注重在廣西全州、桂林、柳州等三個戰略據點上,明確要求每個支撐點堅持三個月,等待世界局勢的變化。同時,由於廣西是桂系的根據地,就 將這個包袱甩給了白崇禧。只在全州安排了93軍一支中央軍部隊,其他的戰略預備隊拒絕派出。
而從白崇禧角度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此白崇禧向蔣介石獅子大張口。首先要求將原桂系的老部隊調回,再要求在廣西訓練一支五萬人的預備役隨時補充戰鬥部隊,然後是要武器和糧餉,其目的是藉此擴大桂系的實力。
在桂林保衛戰的部署上,原來計劃由兩個軍實施,即桂系主力的31軍和46軍,但是白崇禧在戰役就要開始的階段,突然將31軍和46軍各抽出一個師,組成外圍機動部隊,本來守城的這兩個軍每軍就只有兩個師的編制,白崇禧此舉將守城部隊減少一半,已經捉襟見肘,更重要的是這嚴重的影響了守城部隊的軍心。
這 種不利於守城的部署白崇禧為什麼執意要干呢?原來這根子出在老蔣身上。蔣介石為了消滅地方軍閥,有一條慣例,如果整編制的軍隊戰敗,編制就要被取消。白崇 禧號稱小諸葛,這點聰明心眼還是有的,所以他將守軍各撤出一半,如果守城軍隊被吃掉了,還有另一半利用現有的編制可以重新崛起。
大戰在即,日寇是志在必得,躍躍欲試。國民黨是各揣心腹事,用於內耗的力量要多於御外的力量。戰爭還沒有開始,其實兩軍的勝敗就已經定局了。
防守廣西門戶全洲的是中央軍第93軍,老蔣直接同93軍軍長陳牧農溝通信息,為了保存實力,暗示他可以逐次抵抗,但陳牧農實在是個庸才,日寇一個側後進攻,陳牧農就慌了手腳,棄全州而逃之夭夭,原來計劃堅守三個月,實際只守了一天,國民黨桂柳會戰第一仗就這樣失敗了。事後蔣介石怒93軍軍長陳牧農不爭氣,就地給槍斃了。
桂林距離全州只有一百多公里,白崇禧的桂系主力直接面對着日寇的衝擊。
桂 林的地形,三面是岩石山峰,一面瀕臨灕江,郊外平野開闊,有利於防守。白崇禧在這三面地域利用岩石溶洞,建立了縱橫交錯的掩護體,相互之間既依靠山頭相互 獨立,又利用交叉火力相互支援。唯一的薄弱地點就是城防面臨灕江的一面,隔着灕江,與東岸的防線被分成兩塊,只能用炮火支援。但由於山頭的阻隔,炮火支援 有大面積的死角,戰時只能靠防守部隊人自為戰。而後來的經過日軍正是利用這一面的薄弱環節首先突破東線防禦,越過灕江,攻入桂林的。
為了彌補灕江防守的弱點,守城部隊在灕江的東岸七星岩、貓兒山、屏風山、普陀山等地建立堅固的溶洞堡壘,並委派 131師391團負責桂林東岸的防衛。但由於白崇禧將31軍另一個主力師188師調出桂林防禦圈,七星岩一帶只由一個團防守頓感兵力不足。
日寇進攻桂林是十一月一日從桂林北部開始的,由於131師的拼死抵抗,日軍沒有得逞。四日開始轉攻灕江東岸,391團成為進攻的重點。
敵人將主攻方向調到東邊,首先攻下貓兒山,然後逐次爭奪山頭,各個擊破。由於失去貓兒山的掩護,日軍登上七星岩山頂,將守軍壓迫到七星岩洞內。
按 照白崇禧的設想,依據廣西特有的溶洞,抵抗部隊能堅持幾個月,戰前在各岩洞內就儲存大量的糧彈,對此白崇禧滿有信心。但事實上,日軍抵近洞口以後就調來平 射炮猛轟,守軍只有機槍和手榴彈,根本就守不住洞口。在桂林保衛戰時,有多處洞口甚至被日軍的炮火將岩洞口的岩石轟塌,將岩洞口全部堵死,洞內的守軍活活 被埋葬的事情發生。
退入七星岩溶洞內的守軍,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日軍調來平射炮,直轟洞口,守軍傷亡慘重,只得退入洞內。雖然守軍同師部的交通中斷,但無線電聯繫還是暢通的,守軍明確表示要戰鬥到底。
日軍占據洞口先是將手榴彈投入洞內,後又將汽油灌入洞內用火燒,其後日軍殘忍地對洞內施放毒氣彈,洞內守軍沒有配備防毒面具,結果無一生存。戰後清理岩洞,屍骸累累,共有八百二十三具之多,全部安葬在普陀山上的合葬墓內。
雖然蔣介石在戰略上指揮失誤,但桂系軍隊在維護民族尊嚴上還是可歌可泣的。
在桂林城內,防守伏波山的392團第1營5連在連長方緒敏的帶領下,在殺傷大量敵人以後,也是退入伏波山岩洞內,同樣也被日軍封鎖洞口,日軍然後倒入汽油,將守軍全部燒死在洞內。
桂系軍隊不但下級戰士在對日作戰時臨危不懼,而且高級軍官也有上乘的表現,這在國民黨軍隊中是不多見的。
131師主防桂林,在防禦圈被日軍突破時,城內開始了巷戰,一片混亂,已經沒有可靠的指揮系統了。當時以韋雲淞為首的城防司令部高級軍官開始策劃突圍,以後也真是成功突出了包圍圈,但131師師長闞維雍拒絕撤退,並在指揮所被日寇包圍的情況下,自殺成仁,表現了一個軍人的氣節。
烈士陵園另一個軍官的陵墓是城防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恆,他的犧牲更讓人感嘆。
白崇禧推薦給蔣介石防守桂林的最高司令官是韋雲淞,時任31軍副軍長。他所以被白崇禧所看重,是因為1930年滇軍與桂系發生南寧戰事時,韋雲淞是當時的南寧的城防司令,在困難的情況下堅守南寧幾個月,拒不投降,終於等到白崇禧反攻回來,被桂系軍人所稱頌。
但到了防守桂林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組建城防司令部時,沒有誰願意幹這個生死未卜的差事,而陳濟恆就是當年韋雲淞防守南寧時的參謀長,當時雖然並不在31軍 系列,而且一條腿被截肢,但還是自告奮勇,主動承擔城防司令部參謀長的職務。更讓人敬佩的是陳濟恆的中將職務是桂系原來自己任命的,蔣介石的軍政部沒有底 檔,不予承認。但他為了民族的事業,沒有計較職務的高低,還是兢兢業業完成自己參謀長的工作,最後在突圍中一條腿行動不便,又不幸負傷,為了不被敵人所恥 辱,陣前自殺。
來到烈士陵墓前,我有個感覺,八百烈士的事跡氣壯山河,但在七星岩公園內卻默默無聞,從上山的道路到陵墓的規模都略顯寒酸,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出身不好,身系國民黨系列有關,但他們也是為了民族的事業獻身的,理應受到後代的祭奠,理應成為民族的榜樣。
血總是濃於水,在民族矛盾面前,我們應當捐棄前嫌,永遠紀念那些為了民族解放而犧牲的烈士們,不管他原來為誰服務。(劉清源: 2009-5-31)
桂林散記(五)可愛的全州 (1)(幾張照片)桂林散記(四)幾乎被遺忘的歷史-慘烈的桂林保衛戰(10/28-11桂林散記(三) - 八百壯士與三將軍陵墓(照片)桂林散記(二) -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散記(一) - 成行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