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孟子 梁惠王 上》一:孟子的生活智慧
(2011-11-30 11:20:43)
我平时过着平淡的生活,没有什么精彩,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望着北京灰蒙蒙的天空,我很想知道我可以怎么过得更好,或者说:感觉更好些。于是,有一天,我翻开了一本叫《孟子》的古老的书,硬着头皮看了几页,然后,突然感觉自己被吸引了进去,我的嘴里发出“wow!”的声音,透过时光的屏障,我看到了一位智慧的老人和他精彩的故事。
我的头脑并不智慧,因此我只能用大白话的方式来讲述这些我看到的故事。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叫“穿越”。
话说,孟子生活在孔子之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小时候他妈妈费了很大的心思教育这孩子,为了给他早期启蒙教育,特别搬了几次家,这让后世的人很困扰,还误解了几千年。
等孟子长大以后,终于成为一代儒家大师,其地位很高,当时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周游列国,根据文献记载,当时随从的车辆就有几十乘,跟着的弟子,也就是研究生有几百人之多,这个阵势,那叫一个浩浩荡荡,考虑到这是战国时期,这个规模的EMBA班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了。
这种教育方式很有趣,是实战式的教育,就是孟子指挥着这支队伍,一路纵横,周游列国,在实践中让学生们学东西,这与现在在课堂里面请老师来讲的方式很不相同,因为这太考验老师的真正实力了,您想想,这么一大队的人马等着吃饭呢,是吧?
那么,这第一课要到哪里去上呢?风在啸,马在嘶,研究生们都瞪着眼睛瞧着孟先生:我们该朝哪个方向一路奔下去呢?
孟老先生环顾列国,顺手一指:就他了!
于是,我们的故事开始了,《孟子》这部书的第一篇,就是《梁惠王》。
这位被孟子顺手一指给选中的倒霉蛋,叫梁惠王,实际上他也叫魏惠王,是魏国的国君,只不过当时曾经定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所以《孟子》里面叫他梁惠王。
要说这位爷,那实在是大大的有名,他年轻的时候还不错,三十岁的时候老爹魏武侯去世了,于是他即位,没想到刚当国君,赵国和韩国就来进攻他,打败了魏军,把他包围了,可是赵国和韩国在怎么处理这位梁惠王的问题上,两家先吵起来了,最终竟然不欢而散,各自撤军而去。于是,梁惠王恢复了过来,立志强国,没多久就又打败了赵国和韩国,然后,他开始着手恢复经济,使得魏国一度达到了霸主的地位。
这么看,这位似乎是一个有所做为的国君,可是,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后来这位的品性却一落千丈,刚愎自用、贪婪、纵欲、爱财等本性暴露,导致命运急转直下。
最倒霉的,是遇到了一个叫庞涓的人,这位庞涓大家都知道,是位大名人,鬼谷子的学生,梁惠王拜庞涓为军事统帅,大力发展军事,开始的时候打得还不错,讨了邻国一些便宜。
这个时候,庞涓的同学孙膑也来投奔,结果庞涓这个人心胸太小,怕孙膑超过自己,居然陷害孙膑,把孙膑的膝盖割去,这事儿,就是在这个梁惠王的眼前干的,最后导致孙膑逃去了齐国。
这下,大祸酿成了,在后来的马陵之战中,孙膑带领的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兵败自杀。
庞涓死后,魏国的军事实力大大衰落,从此总是被人欺负,虽然国家还是很大,但是国势大不如前,这事儿梁惠王还向孟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特推心置腹地倾诉过,这是后话。
当时,孟子带着大队研究生,浩浩荡荡就开来了魏国,直接见魏国国君梁惠王。
我实在是挺佩服孟子的,这好比是今天哪个商学院的教授,带着自己的大队研究生,直奔美国,找美国总统开侃(当时魏国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儿个的美国或者英国吧),估计孟子心想:找一普通公司给你们实习,怕你们印象不深,我们直接找个规模大点的。
到了魏国,见到了梁惠王,《孟子》这部书就开始了,此书的第一句就是:“孟子见梁惠王”,意思是见到梁惠王了,上了大殿了,估计所有的研究生们都跟着,太开眼了,太见世面了,出汗的同学肯定不少。
《孟子》这书的第二句话,讲的是梁惠王开问了:“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问得也很有气势,大意是:“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跑到我这里,难道也会有带给我们魏国什么利益的事情吗?”
这句话,搁我们老百姓看来,太普通了,里面还带着点轻慢的意思:您大老远的来了,也能带给我什么利益吗?
可是,孟子是何等人物,只听了这一句话,立刻就明白了梁惠王人生观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今天西边挨打,明天南边挨打,孟子就从这一句话里面立刻知道了症结所在,是人生观出了问题。
于是,孟子立刻回答,回答的话铿锵有力,这是《孟子》这部书里孟子首次发声。
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大王,您何必上来就说利益呢?我带给您的,也还有更重要的仁义啊!”
这句话,太重要了,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孟子》一书的最开始的部分呢?因为这句话里面实在透露出了人生的大道理。
孟子所透露的,是利益和仁义的顺序问题。人生中,到底哪个重要?
孟子对这部分内容,接着做了解释,他对梁惠王说:“您太直接了,上来就问我该怎样做才能带给您利益,然后,估计回头您下边的那帮大夫也会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带给他们利益;等我上街随便遛遛的时候,普通的士人和老百姓也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带给他们利益。您这国家如果都这样,从上到下,一张嘴说的全是‘钱’、‘利益’,一行动全都奔钱去了,大家见到钱眼睛都红了,大家争夺起钱来谁都不让着谁——都抡胳膊,大王,我实在替您担心,您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估计梁惠王很诧异,嘴张得很大,喃喃自语:“这有错吗?我们确实很关注钱,这也有错吗?”
孟子语重心长地告诉梁惠王:“错儿大啦,我告诉您为什么,因为大家的眼里只有钱,别的什么都没有,这问题就大啦,他们什么都敢干!我给您打个比方,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奔驰马车的国家里,这个国君就会被拥有一千辆奔驰马车的士大夫杀掉;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奔驰马车的国家里,这个国君一定会被拥有一百辆奔驰马车的士大夫杀掉!”(万佒逼渚撸厍之家;千佒逼渚撸匕賮之家。)
梁惠王:“您跟我说的是绕口令?”
孟子:“我哪有时间跟您说绕口令!我告诉您,原因是这样的:您说说,这个士大夫拥有一千辆奔驰马车,应该算是大款了吧?”
梁惠王点头:“应该算了。”
孟子:“虽然他已经是大款了,看着自己那一千辆奔驰马车,也觉得特有面子,可是,当他看到国君有一万辆的时候,因为他的眼睛里面只有钱,他能不眼红吗?”
梁惠王:“是啊,能、能不眼红吗?”
孟子:“所以,他一定会找机会把国君干掉,自己亲自拥有那一万辆奔驰马车的!为什么?因为你们天天把利益放在仁义的前面,所以大家都不在乎仁义,眼里只有钱!”(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
梁惠王突然觉得后颈一阵发凉,倒吸一口冷气,不禁伸手抚摸:“俺地娘啊!”
孟子还不依不饶:“这才哪到哪儿啊,还有更恐怖的,如果全国的人都成这样了,眼睛里全是钱,其他的事儿全都不管不顾了,这帮人就没什么不敢干的啦,他们会把您吃剩下的菜里的油熬出来,再卖给您,根据我的消息,您后宫的食堂里面买的就是这种油!”
梁惠王差点吐出来。
孟子:“他们敢往您吃的东西里面摻任何东西,他们敢用红砖粉末给您充当辣椒粉,他们敢给您盖宫殿的时候用玉米杆冒充黄花梨木!”
梁惠王突然连椅子都不敢坐了:“他们敢?!朕有法律!”
孟子:“他们的眼里只有钱,他们就差往您脖子上挂地雷了,他们还怕法律,在这些人眼里,法律只是概率,只要没有抓住他,他就赚了,所以他根本不怕法律!那些主张完全靠法律治国的傻帽儿根本不知道法律的基础是什么,法律的基础是道德!”
最后,孟子环顾四周,看了眼那些同样吃惊地张着嘴的几百名研究生——他们实在没想到自己的导师有这么威猛,心中的敬仰正如滔滔江水。然后孟子把目光再次落在梁惠王身上,做了总结性发言:“所以,您也就需要强调仁义就可以了,何必总是谈钱?”
至此,《孟子》第一段结束。
孟子回宾馆休息去了,研究生们继续开会,讨论了孟子的发言,然后记录下来,成了《孟子》的第一段。
本来以为事情可以真实地传扬下去了。可是,后世的儒生们糊里糊涂的一分析,把这事儿给分析偏了。
孟子这段说的是什么意思?说的是利益和仁义的前后次序问题,说的是哪个是主要哪个是次要的问题。
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这种关系,次序关系,主次关系,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够看清主次,抓住重点。
那么,利益是什么?在一个有序社会里,利益就是您为大家服务,为众生做好事儿,大家给您的回报,利益这东西是个结果,它是你服务了才有的,一定是我给您擦了皮鞋,您才给我两元钱的利益,擦鞋是主体,两元钱是伴随而生的,不会我坐在家里,别人无故地就给我两元钱。
所以说,利益这东西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的,有人抬杠,说我有一次坐在树下,树上的苹果自个儿掉下来了,我就给吃了,这个利益就是自己来的。我很欣赏这位爷的聪明,如果您觉得您的利益都可以这样来,那您大可以天天坐在树下等,看天上是否一日三餐按时间给您掉苹果。
所以,利益是伴随什么而来呢?是伴随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服务而来的,就是做好事儿,能帮助到别人的,这种帮助别人的事儿,也是仁义的一部分。
仁义的含义很广,其中有仁慈、信义等含义,但是对别人好,做帮助别人的事儿是其中的主体行为。
做坏事儿也可以获得利益,但是那是逆动的,你从别人那里抢来的,也会被别人抢回去,不是正常的循环。
所以,利益本身是伴随而生的东西,它自个儿并无好坏之分,我们靠做好事儿,服务别人得来它,这就是好的利益,社会就良性运转了;我们做坏事儿得来它,这就是坏的利益,社会互相抢上,最后谁都没好,这是恶性循环了。
所以人家孟子多聪明啊,告诉梁惠王,您得把什么放在前面,这样社会就良性循环了,这是儒家的主张,告诉你怎么把社会导向良性循环。
在这里,人家孟子把仁义和利益看做是一对儿关系,讲的是这两者的次序,人家根本就没说要谁不要谁,孟子把这两个东西分开了吗?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孟子在提到两者的时候,都用了个“亦”字。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是什么意思?后世很多人把它解释成“只”,这话的意思变成了“没有利益,只有仁义。”
我不知道这帮人有多大的学问,能把“亦”解释成“只”,反正我随手翻了基本注释《孟子》的书,都这么注释的,这是对字不熟悉导致的错误,什么是“亦”?“亦”这个字最早指的是人的腋下,这个字的形象,就是一个人,张开胳膊,然后在腋下的部位一边画一个点,标志这个位置,这就是最早的“亦”字,甲骨文里面就是这个形象的,所以《说文解字》里面说:“人之臂亦也。”,因为是一边一个,所以后来“亦”字变成了“也”、“又”的意思,变成了语气副词、副词,就是重复的事情,再出现的事情,总之一定是一对儿关系。比如“亦庄亦谐”,意思是又庄重,又有谐趣。
所以“亦”绝对没有“只”的意思,没有否定一个,肯定一个的意思。
当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问刚来的学生罗天益:“你是想学医道呢?还是想学赚钱的医术呢?”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意思是两者都有,既传道,又赚钱。不是只是传道,就不赚钱了。这个“亦”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孟子所讲的“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还有仁义是更重要”的意思。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孟子没有把仁义和利益孤立起来,说不要利益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想想:如果不要利益了,孟子带着几十辆马车,几百个学生,找谁吃饭去?这么大队的人马是要吃饭的,是需要钱的,所以孟子不可能说“只有仁义,没有利益”这样的话,那不是犯傻吗?对于这事儿,大家只要想想都可以知道,孟子讲的是一对关系,前后次序问题,没有说要仁义不要利益。
后世的人给弄模糊了,说孟子说只有仁义,没有利益,所以君子耻于言钱,知识分子都清高,不谈钱。这是学傻了,导致现在很多人骂儒家,说儒家培养了大批的伪君子,说不谈钱,下面桌子底下还是要钱,这是伪君子。所以,对于一个理论的一个错误解释,会把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变成一个迂腐的没法实用的东西,这实在是很不聪明。其实,人家孟子没有告诉大家不谈利益,人家只不过是告诉我们,仁义和利益是有次序的,要先讲仁义,后讲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仁义的行为是主体,利益是这个主体带来的后果。
这些先哲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这种关系,我们看清楚才能更有智慧地生活。
有一位妙华法师,他比喻这种关系,叫“立竿见影”,他说我们把竹竿立在地上,影子就出现了,这个竹竿,就是做好事,影子,就是随之而来的名利,我们不能去追求影子,影子不会凭空产生的,我们只要立好竹竿就可以了,然后影子自然会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别太在意影子,它就在那里,不去不离,你没有必要追求它,也不必拒绝它。
这个道理,我们一听就明白,可是世人追求影子的太多了!
如果我们把这个次序搞反了,不但整个社会会陷入混乱,大家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往食物里面摻(害得我们现在几乎不知道到底哪个食物是安全的了),就是每个人,也会很迷惘的。
很多人整天想钱,想我怎么就没有发财呢?想得都痴迷了,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在这种失望怨恨中,精神和身体都出现了问题。大家看看,这就是追求影子的结果。
一个人,把精力分别放在影子和竹竿上,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您只想影子,只想这个利益,那么会患得患失,因为这是在思考如何获得,得失之间,心态自然难以平衡,所以,稍有所得便狂喜,稍有所失便焦虑,在这种情绪下,健康自然难以保证。
而如果把精力集中在竹竿上,集中在做好的事情上,那么,这是一种给予,这种付出所获得的,是一种安静的幸福,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可以不患得患失,只想多去做,结果心态自然很好,身体也因此会获得健康。
而结果也很不同,如果只关注影子,关注利益,会逐渐变得捕风捉影,错误自然难免,若干时间之后,发现走了很大的弯路,还要回头重来;而关注竹竿,关注做对大家有益的事儿的人,则行得正、走得端,最终不但做了有益的事儿,影子也自然随来。
其实,人家孟子把要点也讲清楚了,后世爱怎么误解就怎么误解,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犯得上在这画蛇添足地乱讲吗?其实,我主要是感慨,现在的社会,对这些智慧不大了解了,所以导致世人病心者多。
很多人找我要药方,其实真的见面了,十个人里面有八个我都是疏肝理气的思路,方子都大同小异,却还基本都见效,为什么?都是心情不佳导致身体出现的问题,这是现代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像朱丹溪那样身心双调的思想更为重要,有感于此,才乱写了几笔。
总之,在《孟子》的第一课里面,孟老先生告诉了我们,仁义和利益的次第关系,仁义必须在前面,这样利益才是正当的利益,社会才能正常发展。我们可以据此引申出:仁义是行为主体,利益是随之而来的伴生品。不可本末倒置。只有把仁义放在前面,我们的生活才能理顺。同时,我们还要提示:孟子从来没把仁义和利益变成你死我活的关系,孟子讲的是伴生关系,谁把它们变成对立关系谁就是自找没趣。
这些古人的智慧,明白了,我们的生活自会从容很多。
孟老先生此刻还在宾馆里面休息,我先替他老人家把这第一课给总结了一下,也不知道老先生是否满意。
接下来,孟子来连续很多日子上殿,教育这位梁惠王,这位梁惠王也是糊里糊涂,半听得懂半听不懂的,让孟老先生很不满意,还说过他几句坏话,不过,就凭着能坚持让孟老先生指着鼻子教育自己,这位梁惠王还是善根不错的,后来,他活到八十二岁才去世,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
我相信他还是应该明白了一些的。
杂谈《孟子 梁惠王 上》二:孟子的生活智慧
(2011-12-11 09:03:06)
我们接着讲孟子的故事。
这是一位东方的睿智的老人的故事,他说的话,看似简单,其实,道理很深。
话说孟老先生,带着自己的几百名研究生,开着几十辆车,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实习地——魏国,孟老先生也没客气,直接找到了国君——梁惠王,当着众多研究生的面,教育了老梁一番,告诉了老梁仁义和利益的次第关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估计这点老梁同志也知道,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教育一番,估计心里也不是滋味,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一幕。
其实,这位梁惠王被别人教育的机会是比较多的,这可能同他的性格有关,总之在历史上这位老梁是一个有点喜剧色彩的人物,他的著名的被教育的案例,除了《孟子》里面的内容,还有一次也是流芳千古,那次是国君聚会,齐威王和梁惠王一起打猎,就好比像我们今天的富豪们参加的什么打猎俱乐部一样,大家一边打猎,一边得交流点什么心得啊,比如您这个包是什么牌子的,这个靴子是从巴黎哪条著名的胡同淘的等等。梁惠王也是这个心理,一边打猎,一边就很小资地问齐威王:“兄弟你有什么珍藏的宝物吗?”
齐威王一听,心想这位小资的范儿又来了,很三俗,于是干脆地回答:“没有。”
梁惠王一听,猎奇的心就冒出来了,心想这哥们不跟我说实话,齐国那么大,怎么能没有宝物?于是,又说:“你别开玩笑了,像我这么小的国家,还有一颗夜明珠呢,能照亮十二辆车子呢,这个宝珠的直径有一寸呢!这样的宝物,你们齐国能没有?”大家看,这位梁惠王的小女人的心理显露无余,居然把自家宝物先透露一下,然后希望能够窥探到对方都有什么好玩意儿。这连富豪俱乐部都算不上了,基本上算是富婆们打麻将时候的聊天层次了。
结果,齐威王终于忍无可忍了,很干脆的回答:“我的宝贝和您的不一样,我有四位大臣,有一位镇守下陲,使得楚国不能入侵;还有一位镇守高唐,使得赵国人不敢越过边境;还有一位镇守徐州,使得燕国人也不敢来犯;还有一位管理国家治安,使得百姓夜不闭户。这四位大臣,光芒照耀千里,哪里是仅仅照亮十二辆车呢?”(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这样的回答,让梁惠王哑口无言,没有办法,领导人的境界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一个想的是自己的利益,一个想的是国家。一句话说出来,就境界立判。此次谈话,梁惠王就此完败。
让我们回到我们的故事,这次梁惠王被孟子上来就教育了一番,心里自然也有些不大舒服,于是,再次请孟子来过招。
所以孟子正在宾馆休息,突然有人来请,说梁惠王请孟先生去体会宫里的“农家乐”,于是,孟老先生再次带着研究生出发。
《孟子》的第二段由此展开。
第一句:“孟子见梁惠王。”说的是孟子见到了梁惠王,在哪儿见面呢?第二句是:“王立于沼上,”意思是在国君的园林的水池上,这次梁惠王玩的是情调,衣带飘飘的,单看“王立于沼上”这几个字我们甚至会以为他飘在水上的,其实是站在桥边或者船上。然后,梁惠王没有看孟子,却眼光迷蒙地望着远方,望着天边飞过的大雁,望着远处田野里面静静吃草的麋鹿,然后,稍微带着那么点嘲笑的口吻说道:“美丽的景色啊,这才真的是享受啊,哦,对了,您所讲的那些圣贤之人,也会喜欢这样的享受吗?”(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这里面,梁惠王又用了个“亦”字,古文里面,一个字,带出的意义就多了,梁惠王的意思是:“您所讲的那些圣贤之人,除了每天讲那些高深的道理之外,也会欣赏这种美景吗?”这里带着点怀疑的意味,就是你们讲道德多,对物质享受也会喜欢吗?梁惠王想做的,是一个排他法。
孟子一听,昨天讲的看来这位爷还没有完全明白啊,还要开导开导他。
于是,孟子环顾了眼学生们,再次开口:“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这句话一说出来,又是经典,含义非常丰富,我今天力图把它能讲的透彻点。孟子说的是什么?说的又是仁义和利益的次第问题。
上来,人家就用了“而后”两个字,这就是次第,人家没有说“贤者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人家特别用了“而后”两个字,说明了贤者对待这个问题是有次第的,所以,这《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二段是接着第一段论述的,学术上有着连续性和递进性,古人编书不是没目的乱编的。
那么,孟子这次到底是怎么进一步阐述的这个次第的理论呢?
人家孟子的教学方法非常的好,没有只讲大道理,他上来就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诗经》里面记载的故事。
孟子告诉梁惠王:《诗经》里面说,当时周文王进攻密须国,战胜了之后,搭建灵台,这是一个很大的土台子,当时当地的百姓一起来帮助测量和建筑,本来周文王很客气,说大家不要着急嘛!可是老百姓们特别的卖力,结果很快就建成了。然后,周文王又建立了一个叫“灵囿”的大园林,还建立了一个叫“灵沼”的大湖泊。建好了以后,这景色那叫一个美!当他来到灵囿,就会看到肥肥的鹿群,会看到鸟儿又白又亮。当周文王来到灵沼,就会看到满池的鱼儿跳来跳去。(《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
讲到这里,孟子顿了一下,看了一眼急得口水都快流出来的老梁,接着启发了他一下:“周文王用老百姓的力量来建设灵台灵沼,可是老百姓还特高兴,特兴奋,很愿意大王拥有这些鹿啊鱼啊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老梁猛的被提问,一时发晕:“是啊,为什么呢?”
孟老先生一看这位实在不成,于是就直接启发:“为什么?是因为这些贤明的王者能和老百姓一起欢乐,所以自己也才能踏踏实实地打心眼儿里快乐!”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哦——”老梁兀自半懂未懂,有点明白孟老师这是在暗讽自己。
结果,孟老先生还嫌力度不够,又加上了一个重磅炸弹:“在《尚书》的《汤誓》里面,对了,听说过《汤誓》吧?”
“没,没有。”老梁很恨自己学问不够。
孟老师拍了拍老梁的肩膀: “别在意,没别的意思,我也就随便这么一问。这个《汤誓》是当年商汤要攻伐荒淫的夏桀时候起兵的誓词。”
梁惠王闻此,松了口气。
孟老先生接着说:“这个《汤誓》里面说,老百姓咒骂夏桀,说:你这个该死的太阳啊,何时灭亡,我们即使与你同归于尽,我们也愿意!”(《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老梁一听,顿时后背发凉,一时没了言语,刚才远眺大雁的飘逸劲立刻消散无踪。
孟老先生接着启发他:“如果老百姓都与他同归于尽,他即使拥有了这么大的楼台池塘,您说他能真正的打心眼里面感到快乐吗?”(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然后,孟先生就此打住,留下了脸色白白的梁惠王一个人沉思,冷汗直流。
《孟子 梁惠王上》的第二段就此结束。
那么,这段的表面含义,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内容,可是,为什么梁惠王一听到这些内容就冷汗直流呢?孟老先生在这里面到底隐藏了哪些深刻的含义呢?
让我们来一层一层地解读吧!
首先,这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一般人理解就是孟子教育国君,要施行仁政,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这样的理解没有错误,《孟子》里面的很多内容就是教育统治者的,但是这样导致很多人读了《孟子》,觉得自己是老百姓一个,这些内容与自己无关,所以没有了读的兴趣,实际上,人家孟老先生讲的是人世间的道理,这个道理,无论谁拿来,都是受益无穷的。
实际上,在这第二段里面,孟子是接着上一段,讲了仁义与利益的次第关系。但是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讲的。
那么,孟子是怎么来阐述这个事情的呢?
孟子用《诗经》里面讲周文王建立“灵台”的故事来讲的。一般讲到这里,大家都说,周文王建立了灵台、灵囿、灵沼,与民同乐,仅此而已。给大家的感觉是周文王胜利后,在被征服地建立了好多楼堂馆所的游乐场所,然后一边游乐一边很幸福地看着人民生活。是这么回事儿吗?他到底是怎么与民同乐的?一般很少讲,我们今天给多讲讲。
首先,“灵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原来,当时周文王已经制订了灭商的计划,可是他还有个心腹大患,有个密须国,这个密须国就在今天的甘肃灵台县附近,是黄帝的后裔密须氏建立的,据说现在考古发现密须国的宫殿遗址,就在今天甘肃省灵台县城西的百里镇百里中学的后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说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密须国的国君四处征战,劳民伤财,导致民不聊生,于是周文王秉承天意,进攻密须国,并最终战胜。实际是周文王要想灭商,必须先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可是问题是:现在的历史文献都是按照战胜者的意志编写的,我不禁要问:密须国的国君不断征战,因此该死、该打,但是周文王就闲着了吗?不是他主动去进攻人家的吗?为什么他就是正义的?而密须国国君打仗就是该骂的?
根据文献记载,这场战争也打了好久,开始的时候密须国的军队数次大败周文王的军队,直到后来周文王才占了上风。最后的结局很滑稽,据说是要打仗的时候密须国的城池上空出现了彩虹,于是密须国老百姓认为圣明的君主来了,于是把自己的国君捆了起来,献给了周文王,于是战争就此结束。
其实这“彩虹事件”只是传说或者是表面现象,我们要探求的是事情的本质。那么,为什么两个都在打仗的国君,差别就这么大呢?
这就是孟子讲这个故事隐含起来的含义,当时去古不远,听者是立刻可以明白的,梁惠王一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孟老先生是在教育自己。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了,所以听着含糊。
应该说,当时的国君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征战的,为了自己享乐,拥有更多的宝物,更多的土地,不断让老百姓去打仗。而这些国君里面,周文王则有些另类。因此他最终脱颖而出。那么,为什么说周文王有些不同呢?我们可以从建立灵台的事儿说起。
话说周文王战胜了密须国之后,就要在这里建一个高台,叫灵台,上面有楼。话一放出去,当地的老百姓,也就是被征服国的老百姓,立刻都特兴奋地前来参与建设,结果很快就建成了。
那么,这个灵台是干嘛用的呢?一般文献记载这个灵台的主要功能是纪念,纪念文王战胜了密须国,就像后世的刻石纪功。
但是,这里面有问题,密须国的老百姓怎么就那么不开眼呢?为了纪念敌军战胜自己,特主动去帮助建设?
其实,这灵台是有着更多的含义的。
首先,这是拜神拜上天的地方。
这是周文王棋高一着的地方,他尊重当地的风俗,当地老百姓信奉哪位神,他建立一个大台子来拜,据说当地信奉五谷之神,所以这个灵台实际上是一个祭祀台。后世就有学者认为灵台是用来祭奠农业之神后稷的。这样,当地百姓能不愿意来干吗?这是替谁建立的灵台?替老百姓建立的,希望他们以后收成好,有饭吃。所以老百姓乐于参与。
同时,现代学者认为,这个灵台也是一个天文观测的地方,周文王派人在这里观测天象,老百姓以为这位能和上天沟通,其实这是为了制订历法等收集信息,这也是了农事而做的努力。
一般,在那个时候,打仗胜利以后,战败者是要做奴隶或者被杀掉的。可是,周文王却做了与众不同的事儿,他不但没有杀对方百姓,还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拜神的祭台。最出名的事儿,是“泽及枯骨”。
当时,建设灵台的时候,挖地,挖出了很多枯骨,于是报告周文王,周文王说:“换个地方,好好安葬!”手下说:“这是无主的枯骨啊,我们不必管了吧。” 周文王说:“我是国君,我就是他们的主人,还要另求什么主人?厚葬!”于是,就让官吏给准备棺椁衣服,把这些枯骨葬了。(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
这事儿一传出去,天下归心,大家都说:周文王太贤德了,连枯骨都受到了他的恩惠,更何况我们活人呢!所以《毛诗序》言:“《灵台》,民始附也。”意思是从这个时候,天下老百姓的心真的归顺了。
除了灵台,文王还建立了灵囿和灵沼。这又是什么呢?一般人解释成周文王游乐的场所,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
原来,这个灵囿就是很大的园林,大致相当于环境保护林场、狩猎场。大家可能想象的是:这里一定戒备森严,卫队保护着,然后周文王带领骑兵,纵情狩猎,享乐。呵呵,那是乾隆干的事儿,豪华狩猎团,还让洋画家给画下来。周文王可不是这样,根据文献记载,周文王是个非常朴素的人,自己是下农田干农活的。同时,他的这个灵囿并不设防,让老百姓可以进入随时狩猎,这事儿后来孟子还专题谈过,我们后面会讲到。所以,等于他为老百姓建立了一个动物养殖场。您说,这老百姓能不高兴吗?
那么,这个灵沼又是什么呢?是周文王带领人们挖的池塘,里面养鱼,所以孟子说“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意思是周文王来到灵沼,看到里面鱼儿跳来跳去,这个“轫”通于“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有胳膊一伸那么长,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周文王的眼前很近的距离,鱼都在跳跃。我们想想,鱼儿在什么时候都跳了起来呢?是用渔网捕鱼的时候,所以《诗经》这段描写的是捕鱼收获的情景。这样,我们就清楚了,这个灵沼,是周文王为老百姓建立的养鱼的湖泊,很可能当时当地人们对养鱼并不擅长,周文王把这种谋生方式带给了他们。
中国渔业史界公认:《诗经》里面的关于周文王的“王在灵沼,於轫鱼跃”这句描写,是中国渔业养殖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周文王和其他的国君差别在哪里,人家周文王先想的是老百姓。所以孟子这次用周文王做例子,讲了仁义与利益的次第关系。
这事儿我们帮孟老先生分析过,世界上的利益,本来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如果是为众生做好事得来的利益,我们就要在利益的前面加一个“正号+”,如果是靠做坏事杀人放火得来的利益,我们就要在这样的利益前面加一个“负号-”,这是两个利益模式,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力求获取第一个正向的利益,那么,这个世界谁都过得舒坦幸福,如果我们全都渴望获得第二个负面的利益,那么,最终谁都好不了。儒家已经为我们的这个世界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思考过了,所以选择了先仁义,然后是利益这第一个正向的模式。
在第一模式里面,谁的日子过得都舒坦,您想,周文王一定很快乐,因为他给国人带来了幸福,所以他的内心是真正的宁静的喜悦,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玫瑰是会枯萎的,但是心中的余香,却可以历久弥新。
大家想想,有这样的心态的人,身体能不健康吗?所以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出生,公元前1056年去世,活了97岁,是个长寿之人,后来孔子在《论语》里面讲“仁者寿”,估计就是想到了周文王等人才发出的感慨吧。
可是,如果遵循第二个模式,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别人不管不顾的,坏了,大家都别想舒坦,最惨的,就跟夏桀似的,最后结局是崩溃。
孟子的这个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者极其适用。很多企业管理者对员工极尽克扣之能事,单位跑业务的只是最旧的面包车。但是对自己却极其放松,豪车买了一辆又一辆,别墅也是买了很多。有的自己还赌博。据说有企业中层领导汇报工作都要到澳门赌场正在豪赌的老板身边汇报。这样的企业,员工一定毫无干劲,因为他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供老板消费了。这样上下离德,企业的前景可知。如果孟老先生看到这些人,一定也会用周公和夏桀的例子来教育他们的。
相反,有的企业家境界就很高,他们先考虑的是大家的利益,比如日本的稻盛和夫,他创办企业之前,他都会反复思考为什么做这个企业,直到自己认识到,是为了谋求员工的福利,是为了让员工的身家性命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的时候,才开始创办企业,所以他的企业充满活力,他一个人,就创立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他自己写的企业经营哲学的书里,基本上开篇谈的都是“无我”与“利他”,他把这个做为经营企业的宗旨。在他的书里面,他就引用了无数的儒家经典的内容。这些内容,被别人学去了,应用到经营里面,所以无往而不利。我们却因为不认真学习,全都丢掉了,还有很多人跳出来谩骂这些内容。
稻盛和夫不但把这些思想用到了自己的经营中,还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经营哲学思想,这样级别的有自己的哲学思想的企业家,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可是,更重要的是,稻盛和夫还举办了大型的青年企业家交流团体,把这些思想传授给他们,据说他们一聚会,就是几千人的聚会,这种势头,我们都可以知道年轻的企业家会多么的受益!
很遗憾,在中国,有这样级别的企业家更没有出现,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企业经营大,可以去自己登山,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哲学思想,更没有把这些思想传递给年轻人,这是境界之差,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所以,孟老先生对梁惠王的第二次教育,讲的是境界,是你心里装的是谁,是天下人,还是自己个儿。起心动念不同,结果云泥之别。
孟子的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国家统治者有用,对公司管理者有用,对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有用,境界不同,我们的生活质量完全不同。
心里仅仅装着自己的人,心境很小,装的只是小我,为了保护这个小我,每天伴随他的将是对抗、争夺、焦虑、患得患失,此时他的心量,如同一杯水,放入一把盐——负面情绪,则会咸得发苦,难以忍受;而心里装着众生的人,心量很大,因为把自己放下了,所以对自己不利的东西都不大在意,所谓“但行善事,莫问吉凶”,所以负面情绪少,心境平和,总是有种付出的喜悦。这种人的心量如同大河,此时放入一把盐——负面情绪,则没有任何影响。
这两种人,谁会健康,昭然若揭。
到目前为止,孟子与梁惠王一共进行过两次谈话了,我们可以观察到,每次谈话里面,梁惠王的态度都是很别扭的,有点小小的逆反心理,总是想找茬儿。可是,每次都只说了一句话,就被孟子窥破要害,立刻一番醍醐灌顶的教育。
我们说过,梁惠王也是有些善根的人,听完了这两次的教育,知道这位孟老先生实在是高人,心理防线立刻全线崩溃,从第三次见面开始,梁惠王的话开始爆增,甚至有些话痨般的倾诉了。于是,孟子开始给他认真地讲了好多道理,这些道理,我们拿来学习一下,对我们的人生也不无启发。
我们没能做成孟子亲自带的EMBA研究生,可是,人家把孟先生的讲课记录都拿来了,我们不认真看看,不遥想一下当年的盛况,岂不可惜?
顺便说一句,这个灵台,还是中医里面的一个穴位的名字,在我们身体后背的正中线督脉上,具体的位置,是第六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也是心肺在后背的对应的位置,它的上面的穴位是神道,下面的穴位是至阳,灵台这个穴位主治咳嗽,气喘等病,同时也可以安神。大家知道,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灵台的含义,是至阳穴的阳气,流经这里,稍作停留,开始上升,进入神道穴,此处阳气正旺,所以它对风寒咳嗽比较适合。呵呵,这样,灵台就和中医建立起了联系,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到后来东汉的时候,这里还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中医名家——皇甫谧,皇甫谧是东汉时候的人,历经东汉、魏、晋三朝,皇甫谧幼年丧母,生活贫苦,后来自己又患了严重的痹症,也就是风湿一类的疾病,非常痛苦,所以开始发奋学医,钻研针灸,最终著成了巨著《针灸甲乙经》,这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地位极高。皇甫谧去世以后,也葬在了这里,其陵墓至今仍在,路过的朋友可予以关注。
杂谈《孟子 梁惠王 上》三:孟子的养生之道
(2011-12-20 17:38:10)
话说梁惠王被孟子老先生教训之后,刚开始时候的那种骄戾之气顿时没了踪影,什么立于沼上衣带飘飘的风采烟消云散,这位老梁也是聪明人,他立刻知道了眼前这位孟老先生不是一般的高人,于是心理防线瞬间崩溃,转为无边的倾诉,从他的语气看,似乎充满了对人生的困惑,也是发自肺腑。
下面,就是《孟子 梁惠王 上三》的记载。
一上来,就是梁惠王的倾诉,这次的语气绝对谦虚,我怎么看怎么觉得甚至都带点哭腔了,老梁倾诉到:“孟老师啊,您瞧瞧,我怎么都混到这个份儿上了?我治理国家,那绝对是费了心思了,头发都熬白了,我给您举个例子吧,这不,前些日子,河内那边闹灾荒了,我就把河内那帮老百姓给迁到河东去了,然后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给那些死活都不走的人吃。如果要是河东闹了灾荒,我也是这么干的。您说句公道话,您说边上那些国家的国君,哪儿有像我这样的啊?我这都够用心的了,可是,我就老闹不明白,怎么他们那些国家的老百姓不见少,我这边的老百姓也不见多,这事儿我真没弄明白,要不您老给讲讲得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一看,这位老梁这次态度是真好了,既然这么谦虚,那就再给他讲讲吧。
于是,孟子对梁惠王说:“大王您好打仗,我就用打仗来做个比喻吧。”
梁惠王:“我好打仗?不会吧?”
孟子:“啊?您还不好打仗?您没少打仗,这事儿您还真别客气,别打岔!听我往下讲。”
梁惠王:“好,好,我听,我听。”
孟子:“比方说,打仗的时候,一开战,鼓也敲上了,人也冲上去了,已然抡刀开劈了,可是,一交手,发现不成啊,对方这是专业的啊,练过啊,刀上带着内功呢,这样打下去劈不了别人肯定要被别人劈啊,这个时候怎么办?”
梁惠王瞪大了眼睛:“怎么办?”
孟子:“怎么办?这位偷眼一看同村来的燕小六,燕小六这小子太滑了,他早发现这事儿了,早就扔了盔甲,拎着兵器跑了,已经跑出一百多步远了。于是这位想,得,我也跑吧!于是,也撒腿开溜,跑出了五十多步,也是安全了,然后,他就站在那儿,嘲笑燕小六,说你小子真不成,怎么这么怂啊,胆儿这也太小了,接着劈啊,怎么一打仗就开溜啊。大王,您看看,这兄弟怎么样?如果他跑了五十步,就笑话跑了一百步的燕小六,您说说,这兄弟怎么样?”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听孟子讲得,已然把袖子撸起来了,年轻的时候打过群架啊,心里明白,于是说:“不成,这兄弟不成,他也没打,也是开溜了,虽然跑了五十步,但是那也是开溜啊,和一百步没有区别,这兄弟不成。”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讲到这,顿了一下,看了眼自己的研究生们,这些研究生正在把孟子的话记录下来,其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就此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言,凡是中国人,一提这话都明白什么意思,这话就是从这出来的。
孟子接着说:“大王,您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该明白为什么您的老百姓没有增加了。”
梁惠王智慧有限,兀自发愣:“怎么回事儿?”
孟子接着启发他,话锋一转,直指治国。下面的话,含义深刻。
孟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大致是这样的:“大王您如果不耽误百姓的农时,老百姓的粮食就吃不完地吃;如果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那老百姓的鱼鳖多得也吃不完地吃;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地用。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这就是孟子的原话大概的意思,一般人想:这是孟子教育梁惠王怎么当国君呢,和我没有关系,不就是告诉国君让老百姓种地吗?这没什么深奥的道理,所以,一般都略过了。其实,这话里面道理深极了。
孟子讲的是什么?
孟子讲的是“天人合一”。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孟子没有说“您使劲种地,粮食就吃不完;您使劲捞鱼,鱼就吃不完;您使劲砍树,木材就用不完”,孟子没有这么说,相反,他却特别的强调做事情的尺度与节奏。
孟子是怎么说的,首先要“不违农时”,什么意思,就是别违背了种田的那个节律,什么是“农时”?就是按照季节干活啊,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收藏。老百姓是靠土地吃饭的,有饭吃,就能生活,因此,让老百姓把地种好,这在古代是“王道”的一部分,比如《荀子王制篇》就说:“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这里面“耕”是耕地,大家都懂,把地弄成一垄一垄的,这个“耘”的意思是除草,我们现在“耕耘”说习惯了,不知道它们原来的意思了。
孟子这话什么意思?孟子的意思是这才是国家的根本,把地种好,您别总打扰农民种地,今天把农民全都变成农民工弄进城要盖个宫殿,明天要去攻打哪个国家,您这么一干,农民的地就没法儿种好了。
然后人家孟子刚才还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数罟(gu 三声)就是特别细密的渔网,连最小的鱼都能给捞上来,这一网下去,无论是鱼爸爸妈妈还是鱼宝宝,一网打尽了。孟子说的是:别用这种特别细密的渔网去捞鱼,那么鱼是绝对吃不完的。
这话什么意思,不是使劲捞鱼才吃不完吗?怎么是不使劲捞才吃不完?这就是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问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被谁教育的,就说我们的老祖宗是笨蛋,这实在是无知,我们的老祖宗很有智慧,人家知道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都是一体的,我们要依靠大自然生活,因此我们不能对资源无度索取。人家用网眼特别大的渔网捕鱼,大的鱼捞上来吃了,小的鱼留下,继续生长,那么以后就总有鱼吃。古代的时候有很多这种记载,比如《淮南子》里面说:“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这是说鱼没有长到一尺长都不捞。
这是孟子那个时候强调的,反而倒是我们现代人做得不够好,我小的时候,去农村姥姥家,记得门前的三条浅浅的河里面,鱼那叫一个多!多到什么程度,小孩子们配合起来,一个把河底的某块石头(全是石头,清澈透底)用手猛地拿起,另外一个用双手把石头下面的水兜起来向岸上扬去,于是,石头下面的泥鳅就连同水一起被扬到岸上,在阳光下蹦来蹦去。
等我长大了,再去姥姥家,发现河里面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连鱼的影子都很难见到,我一问,原来是地里农药用的多了,鱼就少了,再加上农民用电电鱼,一通电,水里无论大鱼小鱼,全都翻白飘上来了;还有用炸药雷管炸,一炸,一池子的鱼全震得翻上来,总之,我们想出各种方法把鱼最终弄绝了,这就是现代人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把自然攫取干净了。那天我看到几个黑瘦的农村孩子,枯坐在河边无事可做,我心里就浮现出三十年前,孩子们在水里欢天喜地的捞鱼的情景,心想:如果只有科学没有智慧,那“明天会更好”这话就铁定是错的。
那天在泉州,听一家公司的领导说,他小的时候,住在海岛上,岸边的鱼一捞就是一桶,一晚上能捞好多桶,吃不完的。现在,长大了,回去一看,海里连鱼都找不到了。后来我看新闻,说我们沿海的鱼,已经很少了,前些年机械化作业联合捕捞玩命捞都给捞干净了,现在都要冒险出去跨界的捞才行。
人家孟子不光捞鱼懂行,人家还教育我们:如果上山砍树,也要按照时间,有节律有分寸地去砍,那木材也用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我们就做得更不好了,我们砍树那是玩了命的砍,紫檀黄花梨什么的估计早绝了,东南亚还剩下点,那块土地要是归了中国,估计十天半个月之内立马全砍光。就是大兴安岭里面的树,前些年砍的那叫一个利落,往北方港口里面一看,全是堆积如山的等待往日本运的原木。好在政府英明,发现这不成,于是开始限制,然后重新种,但是,据说还有偷着砍的。人参也是,过去东北山里都是人参,现在狂挖,都挖干净了,据说现在参农在山里走两个月,都碰不到一棵参苗了。
这些事儿,看似孟子在教育老梁,其实我们听着心里也紧张得很,因为我们今天基本不懂得这些道理了,别光说中国人,外国人也算上,都这样了。我们把地下的石油全抽上来,都给点了,一点不想以后怎么样,这样的事儿干得太多了,我们技术好,做出塑料袋,然后埋到土里,千年不化;我们的衣服是化纤做的,据说每次洗衣服,就会有无数的化学纤维顺着水进入河里,最后是海里,然后被鱼吃掉,然后我们再吃鱼。得,我打住,别再给大家添堵了,本来每天吃地沟油就够痛苦的了。
总之,我们不懂人与大自然是一体的了,我们随意取用无度,我们随意改造无度,最后倒霉的是自己。
可是,孟子的话,我们只理解这些,还是不够的,很多人都以为孟子的话都是讲给国君听的,与我们无关,所谓“屠龙之术”是也,我们听了没用,其实,这些话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绷得太紧了,从很多口号我们就能看出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等等,拿时间开练了,我们现在的观念是,从孩子开始,就要做到最大、最好、最高、最强,全是一个“最”字,这个“最”字,算是把人害死了。我刚才打开电脑的时候,还看到一个新闻,大唐移动的女员工,叫方言,才23岁,长期加班,熬夜,每晚九点才吃晚饭,结果在2011年12月16日,在忍了三天的胃痛之后,因为急性胃溃疡导致胃出血而导致死亡,在她生前的微博里面,“加班”是最常见的词汇,她在8月12日曾经倾诉:“这就是传说中的八小时工作日啊,就没有小于十一个小时的。”
对于这事儿,网友们在对方言进行悼念的同时,都开始讨论过劳死这个话题。网友张继承痛惜地说:“这么年轻的孩子,为了工作,透支身体,导致急性胃溃疡突然走了。”身为网眼传媒市场副总监的网友“奔跑的菠萝”提醒大家:“翻阅她的微博,看着她的生活轨迹、加班和夜生活。这样的每天,不正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吗?”网友“只言片语的人生”扼腕叹息:“如此年轻的生命,这么漂亮的美女!人生的卷轴才刚打开,就猝然宣告结束!工作时是要拼命,但千万不要让工作占据了生活的每时每刻!若连命都没了,一切从何谈起?”网友“Slina佳佳”强调说:“年轻时,牺牲健康,努力赚钱、存钱;年老后,再来花钱努力买回健康。这真的不值得。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网友“安洛月宝宝”呼吁道:“各位亲,引以为戒啊!不按时吃三餐的请统统按时吃起来!生活一定更要健康规律,别仗着年轻透支生命透支健康,追悔总莫及!生命太脆弱,谁知道自己今儿发的围脖指不定就是绝笔了呢。地球没了谁照样转,人没了才是真的没了!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对家人对爱人负责!”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多见,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有员工过劳死了,只不过我们现在的人太健忘了,转眼,这事儿就过去了,于是大家仍旧拼命。
我们也别以为这只是员工的专利,其实那些老板们也是绷得很紧,过劳死的企业管理者非常的多,我曾经发过一个微博,说的是从2010年1月份开始,到2011年7月的19个月里,我国共有19位企业领导者过劳死,最近的是10月21日,全球第五大药业公司,主要是生产心脏病治疗药物的塞诺非公司,他们的中国区总裁卫平因为心脏病发作猝死,据说他死前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我们也别以为西药的管理者这么累,中药的也没好到哪儿去,2008年7月,没到四十岁的同仁堂的董事长张生瑜因为突发心脏病而猝死。而这样的事儿,还在不断地发生。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对生命、对生活、对自然的态度都是涸泽而渔、必须透支而后罢休的态度导致的,这种过度透支,让我们没有了从容的余地,没有了未来可以持续的力量。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一上来,《四气调神大论》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大家看看,《黄帝内经》这么一部医学著作,可是人家上来就没讲春天该吃点什么,吃点枸杞子?龙眼肉?人家没讲,人家讲的是“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都是什么?这都是让我们从容一些,都是情志、情绪的调理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生而勿杀”?因为让万物生存下去会让我们自己心情愉快,让我们周围的环境更好,而杀戮会让我们周围的生命痛苦,因而我们最终也会痛苦;为什么“予而勿夺”?因为给予会让我们获得那种恬静的愉悦,夺取会让我们周围的人痛苦,最终我们也痛苦;为什么“赏而勿罚”? 因为赏赐会让我们周围的气氛更好,让我们欣慰,而惩罚会让我们周围的人变得焦虑,那我们也好过不到那里去。
这里讲的是古人的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我和自然、和周围都是一体的态度,我们从容,给周围留下余地,那么我们以后的日子也好过,这就是《黄帝内经》高明的地方,这么大一部医学著作,人家上来,“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讲的都是生活的态度,讲的是心情的调适,古人上来先讲这些情志的调理,人们懂了,情志非常好,身体稍微有点问题,然后再告诉大家如何按按经络,身体就恢复了;可是,如果我们不懂这些,天天生气、紧张,每天睡三个小时,一天吃一顿饭,离崩溃不远了,您按按经络试试,能起作用?因此,这里面的道理是很深刻的,以后有时间我给大家讲讲,这些内容值得我们静下来的时候,仔细想想。
所以,我们现在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身体,也不能涸泽而渔,要放松一些,态度从容一些,掌握节奏,留有余地,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孟子对我们的启发。
孟子的话,讲的就是这个内容,我们与自然是一体的,我们与自然保持同样的节律,才能正常地生活。
但是这些话,梁惠王听了却心惊,为什么?人家孟子是话里有话的。表面看上去,他讲的是天人合一,给老百姓机会让他们宽松地生活,实际上,这里面带着刺儿呢。什么刺儿呢?孟子的意思是:本来老百姓应该这样生活的,可是是谁,干扰了他们的这种生活节律?
梁惠王自然心里明白,所以也当然心惊。
当时那些国君,都是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的,你看梁惠王上来说话的那个态度,把老百姓在河东河西之间挪来挪去的,像是自个儿家东西一样,当时的国君都这样,所以他们敢乱来,今天建宫殿,明天去攻打别的国家,基本是以一己之私利,置黎民于不顾。
所以,孟子的话里,带着这样的意思:您这么乱来,国家还能没有自然灾害?
所以,大家看到了,梁惠王上来就问了自然灾害的事儿,人家孟子根本就没有回答,反而讲了一通“天人合一”的道理,什么意思?暗含着告诉你:“这么弄,没法儿不出现灾害。”所谓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人道有问题,自然影响天道。历代《孟子》的注家都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深,我们就不多讲了。
所以梁惠王自然心惊,于是又开始冒冷汗:“我努力,这确实太高难了。”
孟子:“啊?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这才是王道的起步阶段啊。”(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听罢腿一软差点坐地上:“啊?这才是起步阶段,那,那稍微高级一点的呢?”
于是,孟子继续指点江山,接着教育梁惠王。
后面的内容,令梁惠王更加震惊,最后我觉得他都有点变得对孟子卑躬屈膝了。这是后话,我们下一篇再讲。
杂谈《孟子 梁惠王 上》三续:孟子的养生之道
话说上一讲,讲到梁惠王向孟子倾诉自己的苦恼,于是孟子对梁惠王谈论了天人合一的道理,结果最后却告诉梁惠王,这只是王道的初级阶段。梁惠王估计差点晕过去——差得太远了,就此,孟子接着教育梁惠王。这还是《孟子》里面《梁惠王三》的内容。
面对着梁惠王既沮丧又有点小期望的目光,孟子接着教育他:“要努力啊,老梁,你要记住,老百姓家里五亩田的宅地,如果在房前屋后种上桑树,会怎么样?告诉你,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暖暖呼呼的丝棉袄了!如果让这些老百姓按时饲养鸡、猪和狗一类家畜,那又会怎么样?答案是:那么七十岁的人就有香喷喷的肉吃了!”
闻此梁惠王本能地咽了口唾液。
孟子接着说:“我们接着再设想一下,如果让老百姓种一百亩的田地,您别打扰他们种田的农时,结果又会怎样?这样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另外,如果我们搞好学校教育,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怕磨破嘴皮子、不怕他们耳朵生茧子地反复向年轻人讲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这又会怎样?告诉你,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辛劳地工作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听得亦是神往,眯起了眼睛。
孟子接着教育:“你想啊,如果您的地盘里的老人,七十岁的老人都穿上特暖呵的丝棉袄,火锅里面都涮着肉,特幸福地唱着歌,到了这个份儿上,却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您觉着这事儿它可能吗?”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听罢,也幸福地笑了,仿佛此情此景就在眼前,他不知道,再过三又二分之一秒,孟子将对他进行一番毫不留情的痛斥,就在这番训斥来临之前,趁着这有个短短的时间空隙,我们暂时放下即将倒霉的老梁,先把孟子前面讲的话再理解一遍吧。
一般注家讲的意思,我都给写在前面了,就是孟子告诉梁惠王要种地,种桑树,养猪,办学,等等,那么这里面难道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有的,孟老先生的话都是有含义的,古人讲话言简意赅,必须仔细体会,这些内容体会好了,对我们大有益处。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孟子讲的这番内容,什么种地养猪的,和前面讲过的内容,那些什么捕鱼、伐木材的,这两部分内容不重复吗?为什么他要讲两大段这么重复的内容呢?
这个问题基本没人关注过,我给大家剥开了讲。
孟老先生讲的这两部分,还真不是一个内容。
上一讲我们讲过的,孟子告诉梁惠王,要让百姓按节令种地,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去捕鱼,要按照季节去山里砍树等,孟子认为,这是王道的初级阶段。这部分内容,和今天讲的只有一部分是重复的,就是按照节令种地,其他的内容,截然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原来,前面讲的什么捕鱼砍树的,都是外在的,对自然环境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索取的,保持最低的生活状态的。这种状态是这样的,饿了,到河里去抓两条鱼,冷了,去山里砍点柴火烧烧,这种情况是被动的,要靠大自然吃饭,只要我们尊重大自然,有个天人合一的观念,对大自然开发要节制,不要透支,这样,我们保持一个初级的生活状态没有问题,所以孟子说这是王道之始。
而今天讲的这段,什么种桑树,养猪养狗等,这与前面讲的则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这讲的是内在的,讲的是我们自己要主动建立的生活系统,讲的是通过建立自给自足的系统,建立一个精细的内在系统,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稳定。
这里面,孟子讲“五亩之宅”,可以种桑树,这个五亩之宅,古代解释的比较多,大致讲的是古人分配田地那是有规矩的,一般是一个农夫,要分配给田地一百亩,然后再分配给公田十亩,然后再分配给两亩半的地,这两亩半用来在田边盖房子,为的是照顾农田方便,在干活的季节,比如春夏这个季节,就在这里住,然后再分配两亩半的地在城池里盖房子,为的是冬天的时候住。这两个两亩半的房子,加在一起,就是“五亩之宅”,这在古代文献里面记载的比较多,所以当时孟子一讲,梁惠王是明白的,今天我们要反复解释了。要按照这个标准,春秋时期搞的是公租房制度,或者相当于现在农民的“宅基地”,总之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是基本解决了的,而且还比较滋润,后来到了战国,给搞乱了,所以梁惠王一定会汗颜。
孟子说这样的房子,周围种上桑树,基本年龄大的老百姓就可以穿上好衣服了。
大家看,这就是自给自足的系统了,但是这个系统是非常节制的,只在五亩的住宅旁种桑树,解决穿衣的问题。
然后孟子告诉梁惠王,养些“鸡豚狗彘之畜”,同时要“无失其时”,这个“时”,指的是繁殖生长的节律,豚是猪,但是是小猪,中医里面有种病,叫“奔豚”,东汉时的《伤寒杂病论》就论述过这种问题,它指的是有种症状,就是患者觉得有股气,从腹中而起,向上奔涌,直冲咽喉,像是一个小猪在跑一样,这里用的就是这个“豚”字,说的是一股气,没有用别的字,这一般是水湿之邪较重,阴气上冲而导致的,一般用温阳通脉镇逆的方法来调理。而彘也是猪,指的是大猪,所以豚和彘不一样。孟子这么讲,意思是牲畜要保证他们长大,按照规律养殖,这样老百姓就能够有肉吃了,这个与河里面捞的鱼不一样,河一旦干旱,鱼就少了,可是饲养的家畜,这个是有保证的肉食。
所以大家看到了,孟子前面讲的是外在的生活环境,后面讲的是内在的,自我供给系统,在孟子看来,内在的更加难搞,更复杂,这是高一级的操作,这个搞好了,生活会很稳定。
这是一种古人的系统观,外在的东西很重要,但是,内在的更加重要,我们调整好内在的,就可以更加好地调整我们的生活。
这个道理很深,如果不懂这个,我们会很痛苦,比如,很多人不想怎么调整自己,这个调整是有技巧的,是要学习的,可是大家觉得这个不重要,不需要学习。他们认为外在的环境才重要,所以,一但遇到环境不好,就很悲摧,比如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整天抱怨:就业很难,大环境不好等等,我观察这种情况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大家都说越来越难,可是,我与企业的管理者交流后却发现,大家都向我反应,现在招人特别难,几乎很难找到合适的毕业生。
比如,我看到一个硕士毕业生到一个企业,领导让这学生送一个文件去主管部门,这学生认为自己硕士毕业,居然让自己送信,于是就当着领导的面把文件往桌子上摔,然后摔门而去,如此种种,最后单位终于无法忍受,辞退了这个硕士毕业生。
有的领导向我抱怨,招收了相关专业的学生,本以为可以培养,可是来了要求提了很多,工资待遇什么的,结果一看工作,这位什么都不会,难道大学时光都用来谈恋爱了不成?怎么连最基本的都不会?结局是领导很苦闷。
这是两三年前的事儿了,这样下来,这两年基本很少有人向我抱怨了,我一问才知道,这些公司人力资源的都有经验了:绝对不招应届毕业的,这是心照不宣的原则,谁招谁吃不了兜着走。敢情人家不招了。
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部门的悲剧,我们教的到底是学生们在工作中需要的吗?或者我们教完了学生会应用吗?都是问题。但是客观地说,这种情况学生们的心态不正确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没有修炼自己的意图。
我只是拿这个举例子,这样的事儿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多这种情况,所以要学习古人的智慧,是先把自己的内在调整好,结果发现,周围的环境就随之改变,由严酷变为和煦,为什么?因为您自己改变了。
那天看乔布斯传记,这位老乔说:“我根本就不重视市场调研,没有用,关键是要做好你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市场就会跟着你走的”。老乔这个东西是跟日本人学的,他的师傅是日本的僧人,练禅修的内容之一就是这个修心,所以他明白这个意思,就是做好自己,然后你会发现外界原来风霜雪雨的环境,居然变为春光明媚。
同样是学中医,很多中医学子整天抱怨工作不好找,没有出路,于是不认真学,有朋友向我反应,一个中医院校的毕业班,毕业后做中医的,只有几个人了,其余的改行了,卖药了,干什么的都有。我当时学习时是不管这个,就是在家里自己学,买了五书架的中医书,闷在家里天天看,十来年不出去旅游,上厕所都看,散步时兜里没有本书觉得少了什么。然后出来四顾,原来中医前途好得很,无数的单位需要你,倒是我自己拒绝了人家,我觉得中医有无数的工作可以做,有无数的工作需要做,简直做不完,怎么会没有工作?我周围很多同学都是这样,读博士的时候刻苦读书,我在博士三年里面,没有一个同学说我们晚上出去喝酒,三年没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毕业了才喝了几顿酒。大家见面问的话都是:“最近治什么患者了?有什么经验心得?”、“最近看什么书了?有什么心得?”在食堂吃饭时谈论的都是治病的经验,所以这些同学修炼好了自己,等到毕业了,很快就都患者如云了,各门诊都争着聘请出诊,哪有闲着的?
所以,你内在的东西有多少,决定了周围的环境的氛围。
可是,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很苦闷,总觉得上天不公,社会欠了自己的,一肚子的冤枉,还无处发泄,这种人情绪会好吗?不会,这种人最后身体的健康一定会出问题,您再想想,这种情况吃药管事儿吗?我觉得不大管事儿,因为情绪无法改善,所以身体总是会问题多多。
我遇到的很多身体不好的朋友,其实这些情绪因素导致的疾病居多,很多人都是因为周遭环境不好,导致郁闷而病,对于这种情况,其实古人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主次,走出困局。
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羡鱼”羡急了,就会情绪不佳,难免陷入“羡慕、嫉妒、恨”的思维轨迹,这样最终一定导致疾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这样恨到死也还是没有鱼,不如修炼自己,织好了鱼网,何愁无鱼?
所以,这是古人的内外观,古人告诉我们内在更重要,这些内容,像孟子这样的思想大师人家心里都是明了的,所以人家讲的话里,处处有所体现,所以,如果不把孟子的话放在这样一些系统里面,您确实还真不容易了解这位高人讲的到底是什么,我随手看了基本注解《孟子》的书,基本都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思想解释得不足。
综上所述,孟子这两段农业生产的话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对外,要节制,尽量少索取;对内,要有条理地丰富,修炼内在。
我们接着往下讲,人家孟子先讲了外在的内容,这是治国的初级阶段,然后讲了调整内在的系统,这是稍微高级的阶段,那么,大家不禁要问:“难道,有好衣服穿了,可是在火锅里面涮肉了,有鱼吃,有肉吃,这样国家就能治理好了?”
还真不是,这只是温饱而已,如果把这个做为目标,会出大问题的。孟子这些篇都是有连续性的,人家上来就说了,要先仁义,然后才是利益。所以,孟子在这里也强调了,温饱之上,必须讲的是道德。
所以,孟子在讲了“天人合一”、讲了内在系统之后,人家最后落的重点,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要对老百姓的道德思想进行引领教育,让他们明白孝悌的道理,“申”是什么意思?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就是“申”了,这样,老人就不会在路上劳累地为生活奔波了。这样,老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自然国家就强盛了。
这里面,关键是这个“寒”字,一般都认为是寒冷的意思,可是这不对应,比如“衣帛食肉”和种桑树养猪狗鸡对应,“不饥”与种粮对应,这个“不寒”怎么与孝悌的教育对应呢?
所以,这个“寒”字,我认为是“凄凉”的意思为妥。“黎民不饥不寒”的意思是老百姓能吃饱,又有幸福感的意思。
这是孟子特别重视的,也是儒家特别重视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子的思想是先让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同时要解决思想精神领域的修养问题。
以前我们不大懂这个事儿,可是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没有做好的严重后果,我们仔细想想,从小到大,有什么途径受到这些德育的内容的教育,我估计只有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要正直、善良、勇敢、团结、积极、向上,等上了幼儿园,开始开发智力了,就不大管这事儿了,上了小学,开始分数第一了,上了中学,要为高考做准备,上了大学,突然遇到了大撒把,没人管了,走上社会,更没有跟您讲了,基本都是要您做到最快、最高、最好、最赚钱、最高职位等等。最后培养得大家一听道德,都躲着走,觉得特傻——谁学谁吃亏。
这样的结果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兜里有钱了,可是我们还是感觉不幸福,我们周遭的一切充满威胁,大家在互相害,食物里面什么都敢摻,我们基本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了,连管理者都很困惑,卫生部到现在还没有研究出如何识别地沟油,正向社会征集方法呢。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用蒙牛这个企业做反面例子,这个企业还真配合,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提供新的事例,这两天又被查出含强致癌物,估计他们没懂这个道理,还会持续地配合下去。
好在,政府高瞻远瞩,发现这个问题了,于是现在开始强调道德思想的建设,国家开了大会,提出要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这是好事。
所以,孟子讲的是非常深刻的,在让老百姓富裕的同时,必须同时要对其精神道德进行提升,如果不做这个工作,则会“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生于公元前三百多年,到现在两千多年了,两千年,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时间漫长,但是,他的话还是那么有益,而且,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迷失的时候,再看看他的话,会发现更加有益。
这样,我们总结一下,孟老先生前面告诉我们的内容,就是第一,对外要有节制地索取;第二,对内,要有条理地丰富,修炼内在;第三:提高精神修养。这既是孟老先生讲给梁惠王的治国三部曲,也是教给我们的人生修炼三部曲,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我们的人生会幸福很多,会对社会有用很多,会丰盛很多。
后面,因为梁惠王做得实在不好,打了不及格的分数,被孟老先生毫不留情地痛斥,惨不忍睹,这个我们下一次再讲
闲聊《孟子 梁惠王上 》四:孟子的养生之道
(2011-12-30 15:40:41)
一眨眼,2011年真的马上就要过去了,心里很是感慨。估计各位朋友一定非常的忙碌,希望大家过个愉快的除夕之夜!
您先忙您的,实在空余出时间了,实在没事儿可干了,再来听我闲聊孟子的事儿。人家是“大年夜,让我们听相声”,我这是“除夕夜,跟您聊孟子”。
话说孟子给梁惠王讲了很多治国的道理,我想梁惠王一定听得是惊喜交加,一方面,对孟子描述的情景感到很是向往;另一方面,对照自己觉得心虚——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的,第一个境界,什么王道之始的,自个儿就差很远了,后面居然还有两个境界,掰开手指头一算,天啊,冷汗下来了。
于是,很怕孟老先生提问到自己,心里正在发虚,结果一抬眼,果然孟老先生的目光突然变得犀利,正盯着自己,于是,老梁浑身一激灵,如鼠见猫。
孟老先生冷冷地问到:“我讲的那些,你自己做到了多少,自己心里清楚吧。”
“啊?”老梁想装糊涂。
孟老先生:“ 别装糊涂!你现在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国境里面,你可以看到宫里面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可是你却不知道制止;外面的道路上有很多饿死的尸体,可是你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你不好好经营这个国家,搞得天灾人祸一起来,穷的更穷,富的更富,最后很多老百姓饿死了,你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你!说你呢,眼睛别往地上看,看着我!你给我老老实实地想想,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这可不是我杀的人,是这个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可能孟老先生真的急了,语气凌厉。梁惠王却不敢发威,因为句句切中要害,直听得冷汗如雨。口中直叹:“服了,我这辈子没服过别人,就您了,您就多给讲讲吧。”(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到这句 “寡人愿安承教。” 说出来,看来梁惠王真是彻底折服,从一开始口气轻浮,到现在老老实实地请教,梁惠王变化巨大,这实在是因为孟老先生讲的话,句句醍醐灌顶。
于是孟子接着讲:“你来说说,现在街上有两个人打架,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打死了,有可能是用木棍子打死的,也有可能是用刀打死的,你说用棒子和用刀,其犯罪性质有区别吗?”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老梁一时摸不着头脑:“另一个死了?”
孟子:“死了。”
老梁:“这,没有区别啊,不管怎么都是死了,用什么打死的不重要,性质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无以异也。)
孟子:“好,回答得好!那么,我再问一句:同样是杀了人,一个是用刀子把人给杀了,一个是用昏庸的统治把人杀了,人都是死了,这两者有区别吗?”
老梁这才明白孟老先生要说什么,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无奈孟子目光犀利地盯着自己,于是硬着头皮小声回答:“无以异也”。
孟子微侧耳朵:“大声点,没听清!”
老梁声音稍大点:“无以异也。”
孟子:“什么叫‘无以异也’?我不懂,师爷,你给解释一下,什么是‘无以异也’?”
老梁身边的师爷很想解围,小心翼翼地哆嗦着说:“无以异也就是没有什么区别。”
孟老先生:“我就想让你给我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没有什么区别!”
众人皆面如土色:“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还是劳您给说说吧。”
孟子接着说: “现在,你看看你的后宫的厨房里,有的是肥嫩的肉,每天红烧肉红焖鸡块变着样儿的吃,再看看你的马棚里,你的马那叫一个壮实,吃得那叫一个肥!可是,你再看看宫外面,老百姓却都面带饥色,饿着肚子呢,野外路边随处都可以看到饿死的尸体!你这种行为如果给打个比方,就好比是你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我们看见了尚且厌恶,可是你!”孟子顺手一指。
梁惠王浑身哆嗦。
孟子:“可是你,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不好好治理国家,净考虑捞自己家族的利益,这就是率领着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梁惠王听到这里,都快哭了。
孟子却还没完,接着补了一句,这句如同重磅炸弹,直接爆炸。孟老先生说:“以前,孔子说过这样的话:‘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其居心不良,所以孔子骂他们会断子绝孙。连形状像人的东西被埋了孔子都骂他断子绝孙,那么,我们该怎么说那些让百姓们饥饿而死的统治者呢?”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痛快淋漓地训斥了梁惠王,至此,《孟子梁惠王上》的第四篇结束。
首先,请大家为孟子的勇气鼓掌,做为一个学者,能够这样指斥不合格的统治者的,孟子是榜样,说话毫不留情,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根本就没在乎自己的安危,正气凛然,令人敬佩。
现在我看到很多人骂儒家,说儒家培养奴性,唯唯诺诺,需要把儒家从中国赶出去。其实我估计这帮人连《孟子》的前三页都没看过,孟子十四卷,我这只讲到第一卷的梁惠王上的开头,就看出孟子的品性了,您从这种痛斥统治者的言语里,怎么就看出奴性来了呢?这和中医界里面一样,很多从来没怎么看过中医书的人,天天跟着喊:“朱丹溪滋阴伤阳,遗祸千古”,我估计朱丹溪的书他们基本一页都没看过,朱丹溪的医案里面,一半以上的医案用的都是人参、白术等药,该补阳的时候人家就补阳,该滋阴就滋阴,这是大师。反而是没怎么认真读书的人,跟着起哄,这种无知的愤青性格有害无益,需要戒除。
然后,我们再考虑一下,孟子在这篇里面又有那些深刻的含义,等着我们学习领会?
在这些话里,孟子讲的,是我们为谁而工作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私心,这是“小我”,我们提高自己的境界,就是一个放下私心,去除“小我”的过程,然后我们为大家工作,为社会工作,为众生工作,这叫“利他”,明白了这个,您的境界就提高了,您再工作起来就高屋建瓴。很多朋友奇怪,问我:“这‘小我’都没了,我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啊,‘我’都没有了啊?”其实,您的“小我”是没有了,可是您为众生工作,您这个“我”已经和众生融为一体了,所以您将获得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与众生一体的,因此您才能力量巨大。
所以,提高境界的过程,就是去除“小我“,去除私心的过程。
在这段谈话中,孟子教训的这个梁惠王就是个私心重的典型,就是把国家当做自个儿的私有财产了,这位老梁甚至都没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财产,基本当做自己掠夺的对象了,所以才会自己宫里的后厨全是肉,饲养的牲畜都肥肥的,可是老百姓却有很多饿死的。孟子对这种把国家当做私物的做法深恶痛绝,所以加以痛斥,我估计甚至恨不得用棒子暴打他一顿,这是孟子的一贯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的体现。
私心重的人,如果是普通百姓,顶多人缘不好,自己健康出问题而已。可是如果被放到领导岗位上,为害犹大。我在反贪领域的朋友非常多,我听朋友讲,落马的贪官,都是私心极重,把人民赋予他的权利,当做自个儿家的了,于是让自己的家人拼命捞钱(一般自己亲自出面的少),儿子老婆齐上阵,最终沦为了阶下囚。一旦被审,其实他们什么都明白,很多人不等审讯,自己就痛哭流涕了,忏悔自己对不起人民的信任,对不起党的信任,根本不用审,自个儿全招。其实,心里什么都明白,就是一念之差,让私心占据了上风。
所以,这种去除私心,提高人生境界的教育,应该大力提倡。
很多朋友说:“反腐倡廉,是从法律开始的事儿,和提倡道德教育关系不大。你看人家西方,全部都是法律规范的。”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说法,西方世界,法律只是在上面的规定,下面的,是宗教的教化,他们那边是宗教国家,我妹妹在澳大利亚住,教会的人一个星期敲好几次的门,和你互动。人家的孩子,从生下来,就接受洗礼,然后就教育要诚信、团结、积极、善良等等的品质,这种教育每周的礼拜就是,这就等于每周都上道德课,从小上到大,估计要按课时算连博士都早毕业了,就连结婚,都在课堂上进行,您看看人家重视的程度。这是整个社会的基石,然后在此之上,才是完备的法律。在国外如果你不诚信,这个人是很难做事儿的。曾有位西医朋友,很聪明,在美国学医,把和导师一起做的实验,用自己的名字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结果被暴露了,这是失去诚信了,在国外这是大事儿,导致他在医学界就是没法立足了,结果怎么样了?被迫改行,重头学习计算机,另谋职业,代价惨重。
我们这边宗教的力量不够,所以国学的教育,再不跟上,单靠法律恐怕力量是不够的。
法律只是惩罚,并非基本教育,如同交通违规罚款,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知道出了交通事故会导致多大的悲剧,不知道交规的意义,那么他就会轻视交规。此时,单靠罚款只能是增收而已,很多人认为你罚二百元,我可以先准备四百元等着你,然后当着你的面立刻再犯一次。况且还有交警没看到的时候呢?所以你看北京的路上,交通违规比比皆是,每天在路上会看到三、四起肇事。所以,教育永远是第一的;惩罚是补教育之不足,是第二。这是次序。
很多人想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做一个两分法,来抬杠,我只能评价这是一种很二的做法,这两个是叠在一起的。好比父亲和母亲,您不能说单一个您父亲就生了您。
我们再聊回来,这种去除私心的过程,除了在管理国家方面之外,在我们的公司经营里面也用处极大。
我们在创业的时候,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其实不是外界环境,而是自己,是自己内心的小我。
很多企业之所以总是无法成长,就是因为老板认为这个企业是我自己的,是我的私人财产,这样就坏了,这样所有的员工都认为是为了您在工作,为了您的利益在工作,这样他们就没有动力,当看到老板飞去欧洲过新年,买了几万元的手提袋给女友,想想自己还要加班,奖金还被扣了,他们就会觉得不值,所以会怠工,会吃回扣,会能怎么马虎就怎么马虎,因为他们觉得做得一切都是为了你私人的利益,这叫什么?这叫上下离心离德,这种企业永远无法发展壮大,稍微大一点,立刻问题多多,终会被淘汰。
这种企业家与梁惠王相似,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无视员工的利益甚至生命,什么有毒物质毒害员工了,他可以不管,只要自己的企业钱赚的多就可以,为了更高利润,可以让员工满负荷运转,精神崩溃都可以,所以员工几天就跳楼一个。这样的情形,与梁惠王何异?
所以,企业家必须意识到,您办企业,并不是为了自个儿办的,您再多的钱,一天还是三顿饭,晚上还是一张床,所以,您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上天只是借您的聪明才智,让您搭建一个平台,为社会、众生多做贡献,让更多的百姓到您这工作,以养家糊口。我在讲课的时候总是说,企业家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对于企业家,什么是慈悲心,并不仅仅是给灾区捐款,那只是一部分,您能把企业经营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让百姓到您这愉快地工作,让他们能养家糊口,身心健康,这就是慈悲心了。
这是什么?这就是获得“大我”的境界。这种企业家,人人支持,企业的经营才能无往不利,高屋建瓴。孟子在下一篇就说出了铿锵有力的话,叫“仁者无敌”!
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在自己的书里曾经写过,他在创办企业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地问自己,是什么创办这个企业的,有的时候,他要每天问自己很多遍,然后这样持续很多天,他说,如果答案是为自己的利益办这个企业的,就趁早放弃,因为一定会失败的,直到他得到答案,确定自己的内心,确实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为了全体员工的利益,为了全体员工的身家性命出发,来创办的企业,才开始投入工作。比如他的一家企业的发起动机就是“为了降低日本人民打电话的费用而奋斗”,这样的企业家,立意高远,所以才会“仁者无敌”,最终他一个人,就创立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为什么他会成功?因为,无论是外界和公司内,都会在这个境界前面,团结一致,外界的人,知道您这个公司是为众生谋福利,立意高远,诚信可靠,一定与您合作;内部呢?员工知道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为了大家,所以一定会努力工作,这样公司的活力就来了,此时,经营一定势如破竹。
这样的企业家,才是社会的栋梁。
同样是工作,开心和不开心效果截然不同,在严酷的、不开心的、被迫的环境里面工作,除了效率低下之外,企业员工的情绪可以想见,一定非常不好,这样长此以往,身体自然会出现问题,我见到过很多人患病,都是在不良的工作情绪里面时间长了导致的。
可是,如果企业家立意高远,放下小我,为众生而工作,这种心念,员工一定会感受得到,员工明白了这些道理,同样的工作内容,效率就会提高,员工就会在愉快的心情中工作,有的时候即使压力大,员工知道这是为了自己,为了社会,为了众生,是正向的工作,所以会毫无怨言,在愉快的心情中工作的,这样自然身体患病的几率就少。一个企业,有没有这种正气,我通常从员工的脸上就可以看出来,一看员工脸色迷茫消积毫无生机,立刻就知道这个企业文化有问题,一看员工脸色喜悦充满活力,就知道这个企业的气质是向上的。这是长期观察的经验。
一个朋友,从海外归来,住在国贸附近的著名的一个高档社区(我大致记得好像是住邦2000),一天去海底捞吃饭,看到员工全都生龙活虎、发自内心的喜悦,于是好奇地与其聊天,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服务员居然与自己住在一个高档小区,大吃一惊,因为一般的饭店服务员也就住最便宜最破旧的房子,上下铺叠起来的。这其实只是一个小的点,海底捞的很多细节都是这样的,他们还在家乡办了小学,让员工的孩子进去读书。所以有人写了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其实您不掌握精神,还真学不会,这位老板当年高中毕业在家乡的图书馆,天天去看书,看了很多书,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哲学著作,所以年纪轻轻,就懂得了这些道理,所以人家的企业可以对员工做到这些。企业经验自然也势如破竹。
所以,企业家责任重大,员工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您,您需要放下小我,顾及众生,把整个企业的精神境界都提升上来,让员工在愉快、积极、正向的情绪里面工作,这样,他们心情健康,身体自然健康;工作开心,回家自然也开心,这样家人也会得到正向的感染,身体都会健康。这种功德,多么令人赞叹。
大家看到了,企业家责任重大,您一个人境界的提升,可以影响整个企业几百人甚至几万人的身心健康。所以,通常商学院请我讲课,我都会应允,因为这些EMBA班里面都是各个企业的老板,我与他们交流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把企业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可以影响到他们企业里面无数的员工的身心健康,我常对他们说,你们听我的课,并非仅仅为了您自己,更是为了您企业所有的员工。
我知道,看我博客的人,难免以后某天,会自己创业,成为老板,希望您理解孟子的这个精神内核,做一个放下“小我”的老板,善待员工,培养企业正向、积极、阳光、仁慈的气质,这样,您的身心会健康,您的员工的身心也会健康,同时,有了这种高远的境界,您的企业,自会气势如虹,因为孟子说过:“仁者无敌”!
在下一篇里,孟子就讲述了“仁者无敌”的深刻道理,敬请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