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质疑的文章,文后也有CIT教授的文章和大陆多种评论以各相对照)
我为何认为量子通信是个科技骗局 (找不到何人作者,只注来源"财讯汇") 2016-08-22 点击上方"财讯汇"免费订阅 说实话,我看到国内号称发射成功全世界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的新闻的时候,这个新闻成为当天国内各大中央媒体的头版头条,是让全体国人激动沸腾,号称是人类科技历史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自行研制出来的把世界所有国家甩出老远的黑科技。我真的差点眼珠掉出来,特别是新闻声称,这个量子卫星的发射,轰动全球,震撼美国,据说美国要花几百亿美元才能破解。拜托,我在国外从未看到任何一家媒体或网络报道此事,根本没有任何国家把这个消息当回事!而且我以前读书时候,算是个物理爱好者,深知量子物理技术是人类科学的最高峰,连爱因斯坦都无法完全搞清,而这种涉及人类基础科学的根本突破的飞跃,根本不可能由哪一个人,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国家能独自完成! 我之前对该项科技的研究者潘建伟是一无所知, 这次量子通信卫星发射之后我才认真的深入了解一下这个人的情况,我现在可以很有把握的说,此人就是一个大骗子!堪称是新时代的王洪成,90年代初王洪成搞出“水变油”居然让哈工大从校长到上百名教授都深信不疑,一直忽悠到中央领导,给了他副部长待遇和一个军方基地。现在这个潘建伟,我看了他的文章和讲座,真是侮辱智商!根本就不像一个科学家,满嘴都是玄幻的哲学和中国古人的引经据典,非常像一个做保健品传销的或是成功学的讲师。他的经历更是经不起推敲,所谓在国际的那些科技成果都是严重夸大的,这人最擅长的就是吹牛皮........ 我再分析一下这次发射的所谓量子通信卫星本身:这个卫星居然敢被冠以量子通信的名号,就是一个巨大的欺骗!充分说明潘建伟完全是一个牛皮大王。这叫什么量子通信?实际上就是一个传统的激光通信卫星,依然是用激光通道传送,包括声称所谓量子加密也不过是传统的加密手段而已。民用毫无意义,带宽极小。而军用看起来也是毫无意义的,抗干扰能力负分。无非就是可以在发现有人在侦听窃取信息的时候,能自动塌陷,切断通讯。问题是这也没有意义,高指向性激光通讯本身保密性已经极高,而且通讯量巨大,等你切断通讯时候,资料早已被窃听者全部拿走了。这个量子加密的通信技术其实在国外是在80年代初期就在美国IBM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但是美国政府和国家安全局是连一分钱经费都不投,因为根本就是无法实用的东西。而量子纠缠理论本身也是存在很大问题:利用量子缠结进行远距离通信的靠谱程度,与开采真空0点能差不多。而开采真空0点能,我认为可以一般称之为“新世纪的永动机”。原因在于,量子缠结一旦可以用于有效的信息传输,那就意味着超距地传播信息(即信息从一地到另一地不需要时间)。有效信息本身就是能量,因此就等于实现了超光速的能量传播,这是个悖论。真正的量子加密通信是要将所有的通讯内容都用量子加密,必须制造一个一个单光子出来,就算做出来通讯速度也会奇慢无比,根本无法正常使用。 这次量子通信卫星骗局,恐怕是中国当前科研机构和大学院校骗课题经费的一个缩影,这个风气在最近十年,真是愈演愈烈,量子通信技术我听说是骗到最高层,以至于骑虎难下,前后国家财政投入了20亿资金,一直没有成果,连京沪光纤都单独建立好了,结果不能使用,只好发射一颗廉价落后的传统激光通信卫星来应付,给这个卫星冠上一个连爱因斯坦都搞不清的高大上名词来忽悠国人,说穿了就是一个激光通信卫星而已,而目前在全世界,中国的激光通信卫星技术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加上“量子”两字,马上就变成世界第一了........
CIT 教授 Spiros Michalakis, a mathematician and researcher at Caltech’s Institute for Quantum Information and Matter: http://www.defenseone.com/technology/2016/08/chinas-new-satellite-puts-quantum-encryption-orbit/130936/ ... “Come on, this is for the US, we have some of the top institutions working on this, we have some of the best people, it makes no sense for us to not take this seriously,” he says. “There are economic reasons, and a matter of pride.”
At the moment, though, it’s China that looks like the pacesetter.
知乎的评论:
如何客观评价潘建伟院士及其成就?潘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网上有许多质疑的声音听起来似乎也有理有据,例如: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71&do=blog&id=276780
我们普通人难以判断,可否有业内人士谈谈看法?元芳还是休息一下吧。
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19 个回答
10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李绍唐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 不友善 10 人赞同 其实两方面的说法可以综合一下,一方面网上讲潘底细的文章其内容看起来是基本可信的,比如潘的工作的意义以及地位。只是可以换个评价的视角,不用那么激愤。
文中所说的主要是打击对他的虚假宣传,说他能得到诺贝尔奖确实言过其实,他的导师和师兄比较牛是公认的。但是能在大牛领导下载热门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国内评院士确实是够的。过分宣传他本人的态度是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在国内学术界对公众进行过多宣传确实也还是个普遍现象。
另外潘评上千人计划的时候确实没有回来,这点做得非常不好,科大应该也有责任吧,也正是因为广泛的质疑,后来潘才全职回国了,不知是当初既定的还是迫于压力。
发布于 2012-12-11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2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Xian 量子信息博士生 32 人赞同 潘的国际影响力远超过大部分院士。其科研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大部分量子信息领域的教授提到中国量子信息都会提及潘,甚至只知道潘。 至于质疑,绝大部分都是质疑其对中国的贡献,以及其个人的科学素养。本人与其交道不多,无法判断其个人素养,但是在学术上的成就是绝对符合院士标准的(相比本领域的其他几名院士例如潘的中科大同事郭光灿)。
发布于 2012-11-07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4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三十岁后我不再写诗 4 人赞同 建议题主看科学网的各种博客要有点选择。科学网上很多都是抱着一群六七十年代的那种文革大字报思维的、恨人有笑人无的、非常猥琐的科研失败者。
自己发个文章还要算半天几区的,是不是SCI,斤斤计较文章几分,根本不要提研究的水平了。但是评论起别人来却站到了Everrest顶峰:说你发的nature也是垃圾,发的science是别人的主意,全靠老板才有今天blahblah一大堆。
就是见不得别人好,觉得别人拿什么荣誉都不配,然后上纲上线把别人各种大小鸡毛蒜皮事情骂一番,没意思。
潘建伟发了RMP。中国能有水平受RMP邀请写综述的有几个?
编辑于 2016-08-27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7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黑祭司 老师 73 人赞同 1、在国内他什么水平? 国内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是首屈一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完全没有任何疑问。 国际上没有中科大以及媒体吹的那么牛。他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但是之所以热是因为其应用领域的一些前景比较看好。发表在什么期刊只说明其影响力,不能完全说明其价值和学术地位,他相当于该领域内的明星。就像霍金也是明星,但是学术界的名头就不是那么响亮了。物理界的实际地位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2、在国际上他处于什么水平? 国际上,一个人在物理学界的地位,跟两条金标准有关:是否创造了新知识;是否发现了新现象。 按照这个标准,杨振宁在物理界活着的人里面,是前3(很多人认为是No.1),霍金100名往后找。 潘建伟由于没有创造新知识,也没有发现新现象,他的实验方法也并非首创。物理界活人综合排名里面,他排不上,一定要排,加了影响力大概也要300名往后找。 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这个狭窄领域里面,前20可以排进(为什么不是前3?参考两条标准),能不能进前10我就不不知道了,虽然他扛了国际通信奖,但我看很悬。
3、他是否可能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同样是使用两条金标准,因此目前他没有可能得诺奖。但是他的情况可以参考高锟,如果他在量子通信方面耕耘20~30年,是有可能获奖的,并且在通信界的排名也会逐年上升。也就是说他要得诺奖,得看他是否主导了未来量子通信的技术,通过打造新产业为人类作出巨大的实际贡献。 4、是否说明中国科研雄起了? 中国科研一直在雄起,潘建伟在中国物理界近30年的成就里面,肯定排不进前5。中国最有力的物理成就是前两年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基地,测得中微子震荡最后一个震荡矩阵角,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基础物理作出实质性贡献,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不小。
5、他对中国的意义? 产业意义大于科研意义。即通过大量投入使得中国在量子通信的产业标准制定方面掌握更多的主动性。
编辑于 2016-05-23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李航 维护一个有四万关注者的知乎Top10收藏夹… 11 人赞同 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期待能有专业人士的回答。我就说点细枝末节抛砖引玉吧... 据,我们电动力学老师说,我们原子物理老师的老公在潘院士手下工作,据她老公说, 潘院士有次要去北京开会,助手帮他订了豪华宾馆,他坚持换档次低的住处,说“我手下300人,我要是带头铺张浪费,科研经费最后还能剩多少?” 这事应该发生比较久了,我想潘院士也没作秀的必要。 至于质疑,看到楼主引用链接的页面里提到新语丝,我的好奇心立刻就大减了。可以查到的资料,潘在《nature》发文过十篇,当选最年轻院士,以及各种海外评价,我想我们就不需要参考新语丝上的民科信息了吧~^^~ 隔壁班上有两个保到了微尺度,有机会见到潘院士真身,我们这些苦逼的考研党....惭愧啊,上自习去了..
发布于 2012-10-21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9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杨佳慧 科研仪器工程师 9 人赞同 偶尔去科大出差,去教工餐厅吃饭时碰巧见到潘老师,人家这么大牛居然就在普通的教工餐厅吃饭(教工餐厅的大锅饭做得水平真是不敢恭维),这种品质不是每个这样的大牛都能做到的吧。 在科大读研期间也碰到过潘老师,恭敬地向他问好,虽然他不认识我这样一个小小的学生,但是还是很客气地回应,这也能看出人的品质吧? 我反正是觉得潘老师是很正派的老师,而且他回国搞的量子通信的确有现实的应用,光这一点就能看出他考虑的东西,或者说他想实现的东西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和纸面上,真正在现实中实现的东西使得中国在这个领域在国际上至少不会还远远被甩在后面啦。当然潘老师的Paper发的也很多
发布于 2016-08-26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7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wangsj 7 人赞同 1、新语丝网上的短文《再次敦促潘建伟公布重要实验数据》提出了对潘建伟的质疑,重要的是这个质疑是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客观评判的!!! 内容如下: 2014年9月29日,在新语丝上《敦促潘建伟公布重要实验数据》,已经过了1年多了,未见其公布重要实验数据,因此再次敦促潘建伟公布重要实验数据。并在此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公布这个重要数据。
bell实验可以通过测量时间低估来解释,这涉及到对波粒二象性及实验用微粒的认识。例如对于以纠缠态光子进行的bell实验,测量时间可能低估。为了易懂,在这通过一个未必真实的机理说明测量时间低估的可能性(但是宣称严格关闭漏洞的bell实验的作者的责任是排除测量时间低估的所有可能,仅仅排除一种造成测量时间低估的机理是不能排除了测量时间低估的):
某个时刻空间中有一个光子,那么与没有光子的相同空间比较,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质点与以前不同,或许是一个区域与以前不同(我们姑且称之为光子是有形状的),那么测量一个光子的光电转换时间,就出来一个问题,到底是光子前端到达以后你认为光子到达测量装置,还是后端到达以后你认为到达测量装置,还是产生某种效应时你认为光子到达测量装置,我们所谓的光电转换时间,是认为的光子到达时刻与出现电信号时刻的差值,如果我们将光子前端到达测量装置的时刻定义为真正的光子到达时刻,只要平常所认为光子到达时刻是在这个时刻之后,那么就可能低估光电转换时间。其实只要认为光子是有形状的,必然会引起何时作为光子到达时刻的不同认识,显然可能会引起测量时间低估(但是即使光子是一个点,认为的光子到达的时刻也未必是这个点真实到达测量装置的时刻)。如果这低估的光电转换时间很长,那么就可能造成测量时间超过两端传递信息时间,从而可以解释bell实验,同时,仅仅增大bell实验2端距离是不够的,因为不知道被低估的时间有多长,同时增大2端距离,可能影响光子的形状,造成测量时间随2端距离增加而增加。为了易懂,在这也写一个未必真实的测量机理:
光子是电磁波,影响了空间的一个区域,到达测量装置后,测量过程是一个消除空间电磁波的过程(姑且称之为吸收光子),可能有多个测量点竞争吸收光子,但是如果不到某个临界值,其吸收是可逆的,最终在某一个点达到临界值,产生明显效应。在bell实验中,当2个纠缠态光子前端各自到达其测量装置时,2个纠缠态光子可能是充满了2个测量端之间,所以增加2端距离,可能增加测量时间。
所以在潘建伟的文章《Lower Bound on the Speed of Nonlocal Correlations without Locality and Measurement Choice Loopholes》中,可能低估光电转换时间,从而低估整个测量时间,造成2端可以传递信息,造成定域漏洞,既然文章宣称排除了定域漏洞,那么排除低估测量时间这种可能性是作者的责任。
但在这,和作者共同探讨如何排除低估测量时间引起的定域漏洞(探讨是在其实验确实获得违反bell不等式结果的前提下)。
前面已经说明直接估计测量的时延因为光电转换这步的原因可能低估,因此一定要公布一个重要实验数据。在文章的FIG. 1(C),可以看到随机数发生器的设置信号分成了2路,1路去设置测量装置,另1路去了存储装置,最终和测量结果一起存储,那么测量结果一定要和设置信号相匹配,所以2路的时延不能相差太多。所以可以通过去存储装置这路时延,来验证是否存在2端传递信息的可能。在此敦促作者公布去存储装置这路时延,这是文章宣称关闭定域漏洞的必要数据(是必要却不充分的,例如在决定论下,就没有真随机以及即使存在真随机,如果不能确定真随机发生的时刻等问题,也会造成定域漏洞,等等,不在这深入)。
2、详细说明一下《Lower Bound on the Speed of Nonlocal Correlations without Locality and Measurement Choice Loopholes》弥补错误需要公布的实验数据。在文章FIG.1 中的C图,QRNG产生的设置信号被分成了2路,一路经过Amp控制EOM,然后EOM影响经过的光子(假定QRNG信号控制了EOM后,马上影响光子。如果QRNG信号控制EOM等一段时间再影响光子,把它认为是稍后的一个QRNG信号控制了EOM后马上影响了光子),光子经过PBS最终在SPCM产生电信号(就是这一步的时间可能被低估),然后经过LM在TDC被记录,同时被记录的是另一路QRNG信号经过LM被TDC记录,这个被记录的QRNG信号一定要是影响EOM的那个随机信号,因此需要仔细调整QRNG-LM-TDC的时延。当QRNG-LM-TDC的时延和QRNG-Amp-EOM-PBS-SPCM-LM-TDC的时延基本相等时,基本所有记录的QRNG信号都是影响测试信号的QRNG信号,此时可以用QRNG-LM-TDC的时延来估计QRNG-Amp-EOM-PBS-SPCM-LM-TDC的时延,但是QRNG产生随机数有一定周期,可以认为在这个周期内产生了许多个相同的设置信号,也就是即使QRNG-LM-TDC的时延和QRNG-Amp-EOM-PBS-SPCM-LM-TDC的时延有一定差别,仍然可能有部分与测试信号同时存储的QRNG信号是正确的。但是差别最多不应该超过QRNG产生随机数的周期,如果超过,那么设置信号肯定和测量结果无关,就不可能获得违反bell不等式的结果。 作者需要确认实验违反bell不等式,并且说明QRNG-LM-TDC这路的时延+QRNG产生随机数的周期小于2端传递信息,这是作者弥补文章错误应该做的。 但是假如在这个实验中没有出现超距作用,再忽略一些很少的可能,QRNG-LM-TDC时延加上QRNG产生随机数的周期大于2端传递信息需要的时间是获得违反bell不等式的必要条件。在潘建伟的实验中,2端的距离是15.3公里,这是一个非常长的距离,所以2端传递信息需要非常大的时间,所以QRNG-LM-TDC这路的时延会非常长 而按照文章作者的看法,QRNG-LM-TDC的时延应当很短,与前面所说时延会非常长区别特别明显!!! 上面这点是重点,所以一直敦促作者公布这个重要数据。 3、潘建伟文章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机数发生器的问题。 把作者的回复和审稿人的回复贴到这,可以通过他们的回复,可以明显看出毫无疑问他们文章就是没有关闭漏洞,所以他们文章宣布关闭漏洞,证明非定域联系明显是错误的。
《Lower Bound on the Speed of Nonlocal Correlations without Locality and Measurement Choice Loopholes》的作者回复的原文:
Regarding the mechanic of QRNG, it is a consensus for the whole field,that a premise of the Bell test is, that the mechanic of a QRNG must be nondeterministic. Otherwise, all Bell type experiments will automatically have locality loophole and are unnecessary to be implemented
注意作者实际承认了如果决定论就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的问题即使不是决定论,也必须确定真随机发生时间。至于后面辩解的话,忽略就是了,重要的是现实,如果现实是决定的,你就算假定是非决定论,难道会因为作者的假定就会改变现实?
另一个审稿人的意见:
I agree that there is some logical problem, since in the letter the authors used a quantum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to choose measurements for the test - in simple words- they used quantum mechanics to test quantum mechanics, however I do not see any better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the authors of the comment also did not propose one.
审稿人也承认确实有逻辑问题。
编辑于 2016-08-26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8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户 8 人赞同 一个毛片论坛都有了关于潘建伟的帖子,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可耻的匿了。。。
发布于 2016-07-10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2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王新宇 2 人赞同 反正老百姓看着高兴就行。 潘建伟当年回国的时候,宣传力度空前,一切资源向他倾斜。 郭光灿是国内的土鳖,虽然在潘回国之前几乎在国内默默耕耘了十年多量子光学和量子通讯,基本搭建起来初步的硬件和软件架构。但是架不住人家潘建伟回来各方给与的光环啊。宣传潘建伟这样的paper牛人和“毅然归国”的年轻学术典型,更具有伟大意义。潘回来之前,谁听说过郭光灿啊? 老郭其实是很悲催的一个人,只能怪生不逢时了。他当年不是物理系科班出身,在无线电系待着,对物理狂热无比,然后跑到物理系。物理系的教师当时特别瞧不起他的。他长期蜗居在一个普通家庭卫生家大小的办公室里,旁边就是公共厕所。一直也当不上教授,因为他搞量子光学和量子传输,在当时的物理系根本就是旁门左道,不入流。再加上他也不是师出名门。不过他对量子光学和量子传输那是真爱啊。在那个时候就全国到处跑,做激光器,做光量子压缩态。物理学会都没人理他,全国搞物理的人都觉得那东西是下九流。 潘回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拿着那么多牛逼的paper,然后各种头衔都来了,各种资源也都来了。他能力压郭光灿,几乎夺走了量子通讯的大半壁的经费江山,他最后不拿出点干货来,怎么交差呢? 郭光灿在忽悠的水平上,的确是不行的。否则以前那么多年也不会那么落魄。所以侯建国不待见他,是因为他不像潘建伟那样能给科大招呼来那么多的钱。
发布于 2016-08-18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7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户 7 人赞同 学术成就呢,我觉得有个奖基本能说明了:国际量子通信奖。
此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各设一实验奖和一理论奖。不要怀疑这个奖的成色,查查它以往的获奖者就知道了。
然后我觉得老潘是个雄才大略之人,学术上管理上都是这样,科大的现状非常不乐观,能不能起来,恐怕得看老潘手下的十年。
编辑于 2015-10-28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8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户 8 人赞同 今天量子卫星上天了,回过头来看2010年之后那些诋毁潘的人,确实用意凶险,居心叵测!
发布于 2016-08-16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陆老邪 In the end, should my love be wasted l… 3 人赞同 刚数了一下, 近20篇Nature, 近30+PRL. Nature至少说明成果很新颖, PRL做物理的都知道, 是反映功底的. 加上若干篇RMP. 这种publications的质和量, 放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拿出手的.
发布于 2016-08-28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Courser 3 人赞同 大学时听过潘建伟先生关于量子信息学的普及性演讲,思路非常清晰,熟练。感觉是个很有气魄的教授,虽然个子不高。
发布于 2013-10-18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2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Prometheus 2 人赞同 我讲一件事。 有一次坐火车从合肥到上海,后排一个潘建伟课题组的人打了一路的电话,各种吹牛逼,整个车厢就他一个人说话,画面太美,管中窥豹吧…
潘发表论文的能量不容置疑,但是其他方面不好评价,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纯粹的科学家几乎没有。
但是有一点,普通吹吹牛不用负责任,但是国家领导人都信了你的牛,你可是要认真掂量一下到时候怎么交差了,显然潘的压力是我们谁都没法想象的。
发布于 2016-08-20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不想做炼金术士的魔法学徒不是好阴阳师,… 3 人赞同 几年前我看到网上各种黑潘的段子我也将信将疑,如今回头一看,全都是笑话。几年前或许潘建伟还没在贵国为贵国做出什么贡献,也没机会独立做出什么科研成果(哪个刚做完postdoc的海归刚回国时不是如此),如今要再黑,那真是要呵呵了。
编辑于 2016-05-24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王宗器 工程师 1 人赞同 现在卫星已上天了,潘院士应是正确的
发布于 2016-08-19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0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加菲三藏 曾经的天文学家 最终的结果可以检验。。。。
发布于 2016-09-09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0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Movie426 这里的回答大部分都在攻击潘的人品。
发布于 2016-08-20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户 1 人赞同 这个问题 陆朝阳应该可以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