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篇文,似乎也可以跟落基山人的博文:说不尽的万历皇帝里的讨论沾一点边: (落基山人的博文: http://blog.creaders.net/shengleiwu/user_blog_diary.php?did=132013) 明朝是被纪委干部骂亡的? 如果问熟悉历史的人们一个问题,明王朝为什么灭亡?答案可能各不相同,多种多样。但《被骂趴下的皇帝》(《文史天地》2010年第4期,作者王统富)一文中的观点,绝对让人想不到。王先生认为明朝灭亡全是言官(当时的纪委干部)惹的祸,这些纪委干部“无端放纵,不顾事实,肆意捏造,就扭曲了言官进谏的本意,最终严重干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这些谏官不但骂皇上,而且又以骂大臣为乐。……名臣武将哪一个不被骂得狗血喷头?”“能干的人都给骂下台,明朝大厦的倒塌也就不算什么怪事了”这雷人的观点差点没把我乐趴下,可一看王先生还在正儿八经地对我等读者进行历史教育,我也就勉强按下乐歪的心情,郑重地跟王先生商榷一句:皇帝是什么人?雷霆万钧,生杀予夺,除了怕死,他老人家怕过谁!岂是小小的言官就能骂趴下的! 当然,王先生的文章写的还是说理充分,逻辑严密的。文章一开头就举出张居正从小一手带大的万历皇帝作为雄辩的事例,“明亡于万历皇帝的说法由来已久。人们之所以有此观点,缘于万历皇帝近30年的殆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作为’。表现为六不做:‘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头几年里,文治武功很出色,也出现过短暂辉煌的‘政绩’,万历为何突然要‘六不做’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被谏官骂的。”那么,谏官是如何骂皇帝的呢?王先生说是“无端谩骂、诽谤指责甚至人身攻击”,“把万历皇帝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懒惰……五毒俱全的、一无是处的皇帝”,这一骂,从此就诞生了一个“六不做”的皇帝。 无法想象,万历皇帝会被大臣们骂得如此可怜,这那儿是皇帝,分明是做错了事的小学生;如此声色俱厉地行使批评权力,大臣们简直就是当今美国的两会议员,能够这样进行舆论监督(而且监督的是皇帝)的时代,还会是封建社会吗?尽管王先生的说法新奇,但却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须知,万历皇帝根本不是被骂趴下的,他之所以几十年作长期的怠工,其最初的动机,按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所说,“是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因为他的文官不允许他废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这一愿望不能实现,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为之郁郁寡欢。”废长立幼,向来就是封建社会的大忌,大臣们为国家着想,给皇帝上书,劝他放弃这种糊涂想法,这是做臣子应尽的职责,即使情绪有点激动,难道就敢对皇帝无端谩骂吗?除非他不想活了。事实是,万历皇帝并没有被“骂”趴下,相反,以一人对方全体臣民,为这件事双方坚持达10年之久。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万历皇帝最后放弃了自己的糊涂打算。这之后万历还是消极怠工,当然有对前一件事的报复,但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万历已经不可能正常上班了。据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一书中研究认为,张居正死后,万历没有了管束,其“凶顽性格,汹涌而出”,开始为所欲为起来,“又染有从海外初传入中国的鸦片烟瘾,所以他更多了一个吸毒者的特质。”除了吸毒,“便是喝酒,每喝酒一定酩酊大醉” ,左右伺候他的宫女和小宦官,就要被他喝令扑杀,据统计,他在位的21年里,被他扑杀的已达一千人。可以想象,一个吸毒者兼酒鬼兼虐待狂,他的工作场所能在那里呢?只能躲在宫中干这些勾当了。大臣们对此费尽心机去劝谏他,难道有错吗?万历的沉沦颓废,难道还要言官们负责吗?王先生处处替皇帝着想热爱皇帝的感情也未免太热烈了吧! 由万历皇帝挨骂,王先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明朝是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整个王朝没有因谏言而掉脑袋的。”这倒能让那些热爱皇帝的人们激动了,谁说我们中国没有言论自由了,中国在明朝就有了这种现代精神了啊!我却差点笑了出来,因为只要稍微翻翻史书,就可知道这种结论是多么的站不住脚。事实的真相是,明王朝因谏言而掉脑袋的人为数不少。先说洪武皇帝朱元璋,这可是一位开国领袖啊,是明王朝的红太阳,洪武九年他下诏征求直言,朝廷里的官员们聪明着呢,根本不上皇帝的当,可惜山西平遥县一位负责教育的官员(训导)叶居升天真地相信了皇帝的鬼话,竟然认真地上书了,指责国家政治有三失,即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分封太广,其中尤对朱元璋的既定国策“以猛勒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平心而论,这封奏疏说得坦率恳切,指中了国政的弊端,但我们的洪武皇帝却生气了,皇帝一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了。结果叶居升被投入了监狱,最后被折磨致死。 这件事发生后,官员们都噤若寒蝉,史称“后无敢言者”。但官员们一味的装聋作哑也是不行的,有些特定的时候,你必须说话。明初定制:凡遇正旦(岁首)、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等节日,以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尊号和册立太子等庆典,官府必须上表笺祝贺。此外,遇有恩典赏赐依例须上谢恩表。这些礼节性的官样文章,通篇媚态可掬,然而却屡有因媚而丧命者,因为洪武皇帝有他不能示人的禁忌。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就发生了十数起上贺表用词犯忌案。比如,“则”与“贼”音近,朱皇帝就认为大臣在讽刺他早年造反做过贼,只要你的贺表中用了“则”这个词,那么,被朱皇帝细心阅读出来后,你就死定了。像这样的禁忌,朱皇帝是很多的。他可以把“生”“圣”附会为“僧”,“取法”附会成“去发”,“法坤”附会成“发髡”,“光”附会成剃光头,这就是讽刺领袖早年当过和尚;“道”附会成“盗”,“藻饰太平”附会成“早失太平”,“青门”附会成寺庙等等牵强附会的事情就更多了。看来,这么多烈士的鲜血在王先生的心目中算是白流了。当然,洪武皇帝的后代就要仁慈多了,时代毕竟进步了嘛,大臣们如果再犯了禁忌,皇帝不会再要他们的脑袋了,或抓进监狱让你吃点苦头,或夺俸,或削籍为民,或重重杖责一顿。(《中国古代言论史》綦彦臣著,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王先生还举了一个证据,以证明明王朝是被言官们骂亡的。“崇祯时期,危机四伏,大明江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袁崇焕照样被骂,在骂声中被凌迟处死。清军入关后,南明朝廷还有50万军队半壁江山,但那些言官不是专心对付来势汹汹的敌人,还在继续骂,继续内讧,明朝也就只有灭亡的份儿了。”这就更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了。袁崇焕的死确实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但死因根本不是什么“被骂”,而是死于皇太极的巧施反间计,可气可恨的是,崇祯皇帝本来就刚愎自用,生性多疑,这一来对袁崇焕的疑心更重了,加上一些大臣的嫉妒诬蔑,这才导致了袁崇焕被诛杀的厄运。虽然袁崇焕被杀的时候,市民们一片“奸细”“卖国贼”的唾骂声,但这是人们不了解事实真相,被官府愚民教育的结果,这和言官为国家前途着想而上书据理力争的“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要说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当时无人理解,就是文革时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被打倒,那些加在他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一般人谁又能理解得了呢!后来的几个南明小朝廷就更不值一提了,言官们骂的背后是受权臣指使的阴谋,像弘光小朝廷,皇帝本人昏庸软弱,权臣马士英独握大权,结党营私,以致朝政浊乱,腐败公行,即使有一心抗清的史可法,想阻止南明这个腐败大厦的倒塌也是无济于事的。 明王朝的肌体上已经癌变丛生,生活在上面的老百姓早已痛苦不堪了,这样的王朝如果最后不灭亡,还能显出天道的公正吗?而这与言官们上书力谏“骂”几声又有什么关系呢?须知,强大的皇帝是不可能被言官们“骂”趴下的,明王朝的大厦更不会因为言官们骂几声就坍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