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熊庆来:一代数学大师之死
提起熊庆来这个名字,也许人们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如果提起华罗庚,可能所有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实,华罗庚的功成名就恰恰是由于熊庆来慧眼识珠。在熊庆来的发现、培育下,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初中生一跃而成为名闻中外的大科学家。
熊庆来(1893.9.11~1969年),中国著名数学家,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字迪之。1907年,考入昆明方言学堂。1909年,升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1911年进入云南省高等学堂学习,1913年获得公费名额,赴比利时学习采矿专业。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只得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法国格伦诺布尔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用法文撰写发表了《无穷极之函数问题》等多篇论文,以其独特精辟严谨的论证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1921年,学成后回国,先后在云南甲种工业学校、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和系主任。1937年任云南大学校长。1949年出席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遂留在法国从事数学研究。于1957年由巴黎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熊庆来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再加上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过他的中外教授们惊叹。
熊庆来主要从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由于他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1932年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1934年,他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在这篇论文中熊庆来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被国际学术界以其姓氏来命名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熊庆来同时还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数学教育家,几十年来,可谓桃李满天下。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如数学家许宝騄、段学复、庄圻泰,物理学家严济慈、赵忠尧、钱三强、赵九章,化学家柳大纲等都曾是他的学生。熊庆来很早就立志从事教育工作,把培育人才当作头等大事。特别是对于有培养前途、但家境贫寒的学生,他经常解囊相助。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因得到熊庆来资助才得以出国深造。为资助严济慈,当时自己也经济拮据,熊庆来不惜让夫人当去自己御寒的皮大衣。在60年代,他不顾70多的高龄,仍然抱病指导两个后来也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年轻人,那就是杨乐和张广厚。所以他既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同时也是能够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1930年他在清华大学任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一篇《论苏家驹教授的五次方程之解不能成立》的短文中,敏锐地发现了作者非凡的数学天才。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此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数学天才和自学毅力。面对校委会的质疑和劝阻,熊庆来力排众议,不惜以“不聘华罗庚,我就走”的震慑性语言,终于赢得校方同意,打破常规,让其进入清华大学,安排在数学系图书馆任助理员,破格担任助教工作,后直接升为教授,并前往英国留学,终于把他造就成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此人就是日后名闻中外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因此而成就了数学界、乃至整个教育界津津乐道、流传甚广的一段佳话。
熊庆来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他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他还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中国数学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缪云台、龚自知、方国瑜等人的推荐下,熊庆来接受云南省主席龙云的聘请,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为云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云大,只有3个学院,39个教授,8个讲师,302个学生,教学设备极其简陋,教学质量也不高。熊庆来利用抗战初期各方人才大量涌入昆明的机会,广延人才,延聘了全国著名教授吴文藻、顾颉刚、白寿彝、楚图南、费孝通、吴晗、赵忠尧、刘文典、张奚若、丘勤宝、方国瑜等187名专任教授和40名兼任教授,还延聘了一些外国教授,使云大成为与西南联大同享盛名的又一个著名专家学者荟萃之地,教学质量因此跃升至全国名牌大学之列,并被《大英百科全书》收录于世界名校之位。在熊庆来主持校务期间,云南大学已扩充成拥有5个学院,18个系,3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的多学院、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达到1100多人;1939年又创办了云大附中。他还不断充实图书和教学设备,使图书馆藏书达十余万册,理科各系都有比较完善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料室,医学院拥有附属医院及解剖室,农学院有实验农场,数学系在东郊凤凰山建立了天文台,工学院有实习工厂,航空系有飞机3架,如此规模在全国高校中也是罕有的。
他还注重建设校园文化:亲自撰写《云南大学校歌》(“太华巍巍,拔海千寻;滇池森森,万山为襟;卓哉吾校,与其同高深。努力求新,以作我民;努力求真,文明允臻。”);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诚、正、敏、毅”的四字校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诚实、正直、聪敏又有坚毅的学习精神。在熊庆来任校长的12年里,云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日新月异,被认为是云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l949年熊庆来在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会议期间,不幸患脑溢血而致右半身瘫痪,但他并未向病魔屈服,以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左手写字,艰难地继续投入数学研究工作。1957年熊庆来在周恩来的一再邀请下,不顾台湾当局的利诱与威胁,毅然回到大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以及全国政协委员。耄耋之年的熊庆来以残而不废之身“尽瘁于祖国的学术事业”,并培养了杨乐、张广厚两位国际知名的数学家。
令人万分痛心的是,这样一位贡献卓著的知名学者,在“十年浩劫”中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熊华(罗庚)黑线”人物,受着无休无止的批斗和摧残。20世纪50年代,不善言辞的他外出视察时,也学会了写下“前景无限好,处处见光明”这样歌颂祖国的诗句。然而,这般表态性的文字,也不可能使他避免被打倒的厄运。在延绵不断的批斗和屈辱折磨下,心力交瘁。终于在1969年2月3日的深夜,在凛冽的寒风中,熊庆来这个曾经为中国数学教育事业做过突出贡献的大科学家毅然决然地从无限痛苦中脱身,与世长辞。一代数学泰斗就如此凄凉地离开了人间。在他的桌前仍然摆放着没有写完、也永远写不完的交待材料。
熊庆来死后,华罗庚闻讯奔丧,从熊家直奔火葬场。见到恩师的遗体时,这位在国际学术讲坛上曾经侃侃而谈、议论风生的数学大师却抚尸痛哭、老泪纵横。他哭什么?哭恩师之死,还是另有其它难言之痛?
【编者存疑:熊庆来到底是如何死的?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自杀,又是采用什么方式?编者查阅了好几篇资料,都语焉不详。但可以断定的是:他是在逆境中怀着一腔悲愤、满腹委屈而死的。何以见得?且看如下表述:“在他的桌前仍然摆放着没有写完、也永远写不完的交待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