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姚桐斌: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 惨遭毒打致死
姚桐斌(1922--1968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黄土塘镇。童年依靠父、兄从事粮食生意的微薄收入读完了小学,1934年7月在黄土塘小学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校长再三劝说下,其父才同意他考初中,同年8月考取无锡县立初级中学,因家境贫寒,曾辍学两年,靠摆摊卖香烟、火柴、袜子等日杂品,兼做收发员、家庭教师和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带着做生意的一点积蓄,于1937年8月只身到上海,入私立成康中学、私立汇南中学读高中。又因缴不起宿费和学费,处境艰难,他同其它四位同学一起辗转来到江西吉安。1939年2月,就读于吉安国立13中学高中部,靠学校的贷款作为学习费用。高中毕业后靠校长的资助赴湖南衡阳、长沙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在考完后的两个月内,靠其在衡阳湘桂铁路局机务处修理厂工具室做小工维持生活。最终以优秀成绩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湘雅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6所高校同时录取。论考试成绩,他是江西全省高中毕业会考个人总分第一,因而获得13中学的一笔奖金,这才使他有了上大学的路费。
出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1年10月,赴贵州平越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学习,最后一年学校迁至四川璧山。当时交大唐院拥有一批教学严谨、学问卓著的教授,如担任院长的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讲授力学的是著名的罗忠忱教授,矿冶系何杰教授、王钧豪教授也是蜚声中外的名师。名师出高徒,姚桐斌终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于1945年7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被遴选为美国斐陶斐励学会会员。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在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该所原在重庆北碚,后迁至北平(今北京)。在此期间,他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一边准备出国留学考试,1946年10月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1947年6月启程赴英,10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后期兼做实习指导员。1951年毕业时,以“对于液态金属及合金的粘性与流性的研究”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工学博士学位。1952年1月至1953年6月,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深造,并兼做实习指导员,以《对于液态金属在铸模中流动时的垂直运动研究》的论文,获帝国学院文凭。在留英期间,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当选为夏令会常务委员,分管总务工作;还曾担任进步刊物《循刊》的编辑,并协助主持留英学生会的工作。1954年2月起在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铸造教研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6年9月,在瑞士的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共。
1957年9月回国后,被安排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这位才华横溢、热血沸腾的青年学者,怀着献身祖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雄心壮志,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工业的工艺、材料技术工作。历任第一分院第七研究室(材料与工艺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第一分院第六研究所(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并于1961年11月被授予技术中校军衔;1965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一直从事导弹与航天的材料、工艺技术的组织领导、研究和试验工作。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他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多达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因为姚桐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曾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一。
‘文革’狂飙袭来,把这位忠心耿耿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成绩,并将继续做出更大贡献的专家逼上了死亡之路。
1968年6月8日,由于第七机械工业部两派群众组织连日不断地发生冲突,许多人都不敢上班了。但身为所长的姚桐斌出于对工作的责任心,照样顶着武斗的危险坚持上班,并打算找几位干部商量一下,如何解决生产中停工的问题。中午下班时间到了,有人听说他家附近形势紧张,劝他留在办公室。可他家里还有几岁的女儿,实在放心不下,只得回到家。
回家后的姚桐斌刚刚拿起碗筷,还未来得及吃上一口饭,几个气势汹汹的“造反派”人物便破门而入,架着他就往楼梯口推。随之几个戴红袖章的人也冲上来,一边扔掉他的眼镜,一边搧他的耳光,还一边恶狠狠地骂:“打死你这个反动权威!”
姚桐斌被打得满脸是血,一个家伙又朝他阴部猛踢一脚,接着,又有两个家伙举起铁棍向他头部猛烈击去。他顿时鲜血直涌,倒在地上。
但几个家伙仍不罢休,拖着他就走。途中,他脚上的鞋袜全被拖掉了,也没人理睬,照样将他光着脚丫拖到了所谓的“左派”总部,然后接着拷打。很快,姚桐斌连话也说不出来了。他靠在一张木椅上,两眼发直,随之便瘫在地上……
“造反派”的头头们见状,便吩咐手下人将姚桐斌拖回去。于是,几个家伙又将姚桐斌拖回他家楼前的人行道上,然后又朝他身上猛踢几脚,这才扬长而去。
一位邻居发现倒在地上的姚桐斌,忙跑去请求将姚桐斌送医院抢救,可得到的答复是:“不行!”。邻居只好把姚桐斌抬到家里,放在客厅的沙发上。
由于姚桐斌头部几处遭到铁棍的重击,一直昏迷不醒,流血不止,下午3时,他终于停止呼吸,惨死家中。时年仅46岁,如此年富力强的精英本来可以为国家建设事业继续工作30年甚至更多,不料惨死在乱棍之下、暴徒之手。天理何在?
姚桐斌的死,震惊了研究所,更震惊了国防部。当秘书将这一消息告诉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时,周手中的茶杯竟掉在了地上……。事后姚桐斌被追认为‘两弹一星烈士’,但那如火的热情和青春活力却无法复制,一去不复返。悲夫!
【补白】
“布尔什维克的来复枪驱散了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而奋斗的宪政梦想。”
——引自高尔基1918年1月5日发表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