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珍当选美国科学院士说明什么?
许锡良
李爱珍,这个71岁的老太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一个普通研究员,数次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均在第一阶段就惨遭淘汰。但是,却当选上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而中国目前为止能够拥有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只有11人,而李爱珍是唯一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的研究员。立时让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非常尴尬,感觉自己的头衔,在全国立即遭受到了空前的质疑。我想这样的质疑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评选制度确实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官本位因素和名利及特权的因素,如果科学再加上这些标准,那么真正的科学因素会居于何种地位呢?
有人说中国科学评选标准与美国的评选标准不同,所以,能够当上美国的科学院士却无缘于中国科学院士应该是正常的。科学院士的评选不能以“美国本位”来看。说这个话的人实在是无知无畏。如果说,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当上了总统,却在中国没能当上主席,应该说是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否则真有美国本位的嫌疑了。再比如,如果说一个中国学生在国内落榜,去了美国却考上了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级大学,这也仍然可以理解。因为选择的标准确实不同。但是,科学不但无国界,而且科学的标准是世界普适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范围内甄选诺贝尔科学奖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可见科学成就的标准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成果的标准在世界上基本上是比较客观的。这一点在西方科学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否则三十来岁的杨振宁,二十多岁的德国科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海森堡不可能在这个年龄段就获得诺贝尔奖。如果世界飞人刘翔能够跑世界第一,却没有参加“全运会”的资格,这个道理是说不过去的。美国的科学水平与中国科学水平相比,中国的差距简直要以光年计算。美国科学院士的筛选程序要比中国院士严格得多,要求也要高得多。试想中国科学院士与工程院的院士人数是多少?远超过千人,但是到目前为止,能够被人家美国科学院相中的不过11人而已。而且11人中还包括了多次当不上工程院士的袁隆平先生,他至今也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以标准不同来为我们陈腐落后的体制辩护是可笑的,无力的。
当然我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多元因素的渗透,习惯了任由官本位等级与金钱特权的因素侵入中国的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大体上已经认同了“欲什么什么,则功夫在什么什么之外”的传统。中国科学成就的标准有太多其他的因素,如领导干预的因素,政治因素,学霸学阀的因素,论资排辈的因素,地域名额限制的因素,科学之外的利益与特权驱动的因素等。真正的科学因素反而成了非常次要的因素了。所以,像李爱珍这样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与实验上,没有任何带长字号的头衔的科学研究人员,多次参加评选院士,却连第一关都过不了。因为科学成果实际上在这里并没有什么作用,能够真正起作用的是其他因素。因此老太太的多次“落榜”,在国内目前的科学研究氛围中其实是完全属于“正常”现象。再看看中国令世界发笑的“汉芯一号”事件,李爱珍落选算什么呢?这次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还有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他也是数次落选于中国工程院士的人,据说如果不是当时刚刚上任不久的朱镕基总理出面干预的话,袁隆平仍然会无缘于工程院士,他至今仍然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从这些事情来看,其实我们的院士制度,作为我国最高的科学荣誉,其实早就已经变质了,变成了变相的名利争夺场。与其他的种种评选,如职称评选制度相比,一样变成了腐败的温床。
一个社会犹如一个人,如果是健康的人,大体来说各种器官也是健康的,如果已经是重病在身,那么其他的器官要保持旺盛的健康的生命力恐怕也是不容易的。中国社会腐败了,道德沦丧了,人性丧失了,还会有科学的良知?学术的纯正?李爱珍的问题不是炒作的问题,而是中国社会病症已经很严重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