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不知为什么弄成这么宽的形式。如有大侠指点,当尽快改正。 转贴说明:刚收到这个邮件,想赶快转贴,不料马上又接到第二份邮件,告知有关网站被封。所有图片虽然仍在我的邮箱里,已无法去原址下载,但文字还能看到,转贴在此。如有朋友希望看到照片,欢迎告知,当转上邮件。) 公祭撑政改 文革馆网被封 明报 【明报专讯】广东汕头澄海的全国首座文革博物馆日前举行年度公祭,悼念文革亡魂、警惕浩劫重临、呼吁政改等,获四面八方支持者赴会撑场。由于中共十八大召开在即,事件十分敏感,不仅官员不敢露面,文革博物馆网站事后也无法打开。馆方人员称,网站已非首次「失常」,他们拟另开网站,继续肃清文革遗毒。 「除了文革博物馆网站,我的几个个人网站也没办法打开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澄海塔山风景区塔园管理人员曾先生告诉本报,网站已非首次疑似被封,每次他们都不追问,「另外开一个网站就算了,反正也不知道从哪里问起。」曾先生管理的塔园内,包括文革博物馆以及多个与文革有关的建筑物。 文革博物馆于本月8日举行第7届公祭,今年未邀请特定嘉宾,发出公告后,参加者自发赴会。「有没有官方人员来我也不知道,因为今年没有人通知我们招待。」曾说,出席者近500人,而此前估计是与往年差不多的300人。 刘少奇像下仪式引温总语 公祭礼在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石像下举行,现场挂有「撑政改」横额,上面引用总理温家宝3月在人大记者会所说名言「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参加者多为潮汕民众,另有来自重庆、湖北、广西、河北等地的文革受害者,他们向蒙难者三鞠躬。 现场所致《祭文》,亦提及温家宝:「总理发警言,高层起强音。肃文革流毒,防悲剧重演;宏音传大地,塔园现曙光」。年逾八旬的汕头前常务副市长彭启安致辞,悼念文革蒙难者,呼吁大家牢记文革教训,他认为不同的观点可以讨论,可以存异,但历史不能忘记。 首个文革博物馆,在汕头澄海建成 点击:4056 回复:32 作者:银河渔女_ 发表日期:2009-8-7 20:23:00 | 回复 | 7月29-31日,我的朋友--粤海知青网的田亚东、燧人、成坚、成真、海风等人,应揭阳知青之邀,前往潮汕地区探友、旅游。他们在游览潮汕风光的时候,在汕头市的澄海,惊讶发现我国第一个文革博物馆。 文革博物馆!巴金老人吁请多年未遂的心愿,在澄海的塔山庄严肃立。知青们立时对汕头人民肃然起敬。 中国首个文革博物馆建在莲上镇塔山风景区,里面有文革博物馆、思安塔、石笔书史、史鉴山屋、追思坛、明镜台、碑林、墓园区等13个景点,规模宏大,震撼所有参观者的心。 知青朋友把文革博物馆的照片和观感发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粤海知青自由兄弟整理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文革博物馆的兴建过程和存在现状,很多人得才了解我国第一个文革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我 国首个文革博物馆也震撼我的心,朋友们这次潮汕之行,我本也可以和朋友们一同前往,可惜我以为这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没跟他们同去,错过了参观我国第一个文 革博物馆的机会。在此,我把我朋友拍摄的文革博物馆的照片、发表的诗文发上天涯,让朋友们知道,汕头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块警醒之地。 文革博物馆的主要推动者,是汕头市原常务副市长彭启安。他的目标是把博物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说:“我们今天可以心平气和地谈论与纪念,至少可以纪念在这个时期无辜死去的人们!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让他们的还活着的亲人得到一点儿慰籍!让我们后来的人能够懂得暴力的恐怖。至于不同的观点可以讨论,可以存异。但是历史却不能忘记!” 文革博物馆全景 思安塔 塔园魂 石笔书史 ·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7 20:59:47 | 回复 | 因为首个文革博物馆,让偶对汕头人更多了十二分敬重! (自由兄弟 整理的文章) 因为农友的粤东之行,让偶知道了澄海有个文革博物馆,又因为这是中国首个文革博物馆,让偶对汕头人,特别是彭启安等更多了十二分敬重! 想说的各位农友兄弟姐妹在词文中已经说了不少,尤其是郭贤杰那首“偷来的词”概括得最好!自由兄弟虽未曾一游,但留心在网上搜索 了一下有关资料,发现此馆建成确实很不容易,待有空时定会前往瞻仰一番,用心体察其中深沉内涵! 下面,顺将网上有关此馆建成曲折经历转帖如下,作为各位图片补充。 中国第一个文革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作家巴金在《随想录》中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设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巴金老人这一愿望始终未能付诸实施。在“文革”结束即将30周年之际,位于澄海的文革博物馆的建立,无疑是对那一段惨痛历史的反思和纪念。 文革博物馆的主要推动者、汕头市原常务副市长彭启安表示,我们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留下一块警醒之地。在这座博物馆兴建前后,澄海曾对它有过质疑和争论,建馆在得到巨大支持的同时,一些人选择了回避。今年3月26日,汕头现任主要领导参观了博物馆,对彭启安的多年努力表示肯定。受此鼓舞,彭的目标是把博物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今天可以心平气和地谈论与纪念,至少可以纪念在这个时期无辜死去的人们!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让他们的还活着的亲人得到一点儿慰籍!让我们后来的人能够懂得暴力的恐怖。至于不同的观点可以讨论,可以存异。但是历史却不能忘记! 74岁的彭启安坐在天坛形的建筑内,用他费力而极不标准的普通话,侃侃而谈。 他的前面,红柱上是一幅楹联:天壤独存浩劫史,人间最重是非心。 他的后面,石屏风上斗大的五个字:文革博物馆。 4月26日的莲上镇塔山风景区,山坡上整齐的荔枝树沐浴在时有时无的细雨中;文革博物馆内,画像中的巴金老人,文革博物馆的最先倡导者,在彭启安背后,坚定而落寞地望着一个不可知的方向。 塔园景点以反思“文革”为线索 塔山之巅这个圆形的仿北京天坛建筑,被媒体称作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兴办的文革博物馆。事实上,在文革博物馆落成之前,即有媒体发现了塔园,并以“文革博物馆”为当时的12景点命名了,那还是2003年间的事。 1966年到1976年,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个运动又被称作十年浩劫。关于“文革”的损失,一种说法是:整了一亿人,国民经济损失8千亿。经济损失的另一个说法为五千亿元。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国家走到一条绝路。 在《中国***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文革”定性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现行教科书上的表述是:“文革”是一场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乱;它是中国***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 文革博物馆只是塔园13个景点中的一个,也是最近建成的一个。在今年春节期间,还落成了“塔园魂”石屏风。在过去的10年间,这组以“痛定思痛、警惕文革再来”为主题的人工建筑渐次出现在澄海区莲上镇塔山风景区的青山碧水间并自成一体,以“塔园”名之。现在,新的景点还在建设,大钟楼已经打下地基。彭启安强调,这个建筑仍寓意对“文革”要警钟长鸣。 塔山风景区位于澄海的东北方向,景色秀丽,有“澄海妙境”之喻。景区原来的主体是一个湖和一座宋代古寺。塔山原本无塔,澄海县志云:堆云似塔,名曰塔山。2000年,思安塔的落成,使塔山名符其实。 思安塔在塔园目前的13个景点中,居于中间位置,并与文革博物馆共同形成塔园的核心建筑。思安塔名为“宝塔思安”,塔高七层36米,塔内各层分别镌刻巴金、季羡林等10位名家批判“文革”的文字。该塔警示世人居安思危,不能淡忘“文革”的悲痛历史。主塔四角各立一座6米高的石塔,分别代表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农民、知识分子、国家干部及归国华侨。 思安塔西南方向还立有一碑,上镌广东前省委书记任仲夷的题词:要以史为鉴,千万不要让“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这句写于2001年4月5日的题词还有题外话,彭启安介绍说,当年他把记述塔园建设情况的《塔园留踪》一书寄给任仲夷 后,任欣然命笔,题词后觉意犹未尽,遂于大信封上又用钢笔写下一段话:邓小平说,一个好的体制使坏人变成好人,一个不好的体制也可以使好人变成坏人。这段 话就刻在题词碑的背面。任是对“文革”悲剧保持长期警惕的中共老同志之一,他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上都曾发言,提出不能淡忘“文革”。(待续) 文革博物馆 史鉴山屋 石笔书史 石笔山峰 思安塔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7 21:06:14 | 回复 | (接上文) 坟墓 25座墓葬71个“文革”冤魂 与思安塔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有:潮音伴月、童鸽嬉春和孔圣宣仁。前二景均喻“文革”后云雾散尽、日月重辉,国泰民安。而“孔圣宣仁”则谓“文革”中批孔之事,彭启安戏称此景为孔圣人“落实政策”。 站在思安塔旁,向下可见:碑廊铭史、冤茔长青、恸石志恨、心碑永矗,这里同属墓园区。墓园区外立一牌坊,谓大山门,门匾“塔园”二字,大山门外斜立一平石,上刻“建设塔园,启迪后人”八个金字。大山门还有一幅对联:塔峙南山装点此间景色,园埋毅魄毋忘文革当年。这片区域内分布25处坟茔,埋葬“文革”中71名冤死者的尸骨。漫步其间,可见两座合葬墓,一座葬24人,一座葬21人。由于当年这些人遇难时合埋于一窟,后来起出时各人身份不可辨,遂合葬于塔山。 由思安塔向上看:文革博物馆、明镜史鉴、榕石真诚、石笔书史、警钟长鸣五处景点错落于绿树峻石间。“明镜史鉴”取“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之意,这里还立有叶剑英元帅铜像。叶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从文革博物馆拾级而上,180级石阶之后,就到了“石笔书史”景点。平台上矗立一大石笔,直指天空,笔高10米,直径85厘米。旁边安置一部未着一字的大石书,留待后人撰写。该处还镌刻有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的文章《终结文革》。 这篇文章不止出现于此处,还镌刻于文革博物馆山门一侧石壁上。而在塔园建设中,冯氏不止一次题词为赠。“愿塔山是文革永远的墓地”,这只是其中一处题词。在2003年1月25日发给塔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一封贺信中,他说:你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无论对当代还是对后代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冯表示要“有空来看看”。 缘起 “文革”受害者睹物思建馆 塔园的建筑物均采用仿古样式。其设计者、潮州设计院退休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邱创平说,用古建样式一是考虑”文革“的内在含义,二是与周围环境(有宋代古寺)协调一致。 澄海地处潮汕平原韩江出海口,总面积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人。1994年撤县设市,现为汕头市的一个区。澄海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区)份,亦是著名的侨乡。 整个塔园的设计者则是彭启安,他亦自称塔园的“总设计师”,塔山景区建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则称他为“主事人”。彭说,当初塔园并没有明确的规划,是走一步说一步,搞好一个景点再想下一个景点。由于当时觉得直接叫“文革”什么的不太合时宜,就依据塔山之意取这一片区域为塔园。 1996年下半年的一天,彭启安到塔山风景区参加一个景点的揭幕仪式,当他走过现在的“冤茔长青”附近时,看到了山坡上高高低低的坟墓,他问这些坟是怎么来的,随行者回答这里埋的全是“文革”中的冤魂。一刹那间,那个仿佛早已在意念深处等待这个时刻的想法猝然迸出:可不可以在这儿建一个纪念性的东西? 那年,彭启安65岁,还以“政府顾问”的头衔在行使实权,是一位正厅级干部。 “做政府顾问的5年,比我做两届常务副市长时还要累。”彭启安说。他指的,就是建立塔园这件事。 当澄海的南徽大队与涂城大队因武斗而互相射击时,彭启安正在揭阳做县委副书记,1975年,他到潮安县做县委副书记。彭是澄海本地人,“文革”期间其处境同样凄惨,他当时获得的头衔是“死不悔改的走资派”和“余林反革命集团的黑干将”。彭说自己当时挨的批斗有300多场,他庆幸自己没有遭遇澄海的百种酷刑,但该吃的苦也都吃了。“那时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作饥不择食,刚挨批斗时咽不下的饭后来抢着吃。“彭回忆,但他强调最大的痛苦还是精神上的。 在“冤茔长青”那里,也埋葬着彭的五哥,澄海中学的一名校长,“文革”中批斗致死。个人的痛苦回忆、对五哥的感伤及当时青绿山野上的处处坟茔,使彭启安萌生了一种志愿:一定要为“文革”立一块耻辱碑。后来,彭还曾借用著名诗人熊鉴的话来表明自己的动因:现在40岁以下的人听个别遗老讲“文革”故事视为天方夜谭一笑置之,要给他们留下一个警醒之地。 从1983年到1993年,彭启安做了两届汕头市的常务副市长,主管交通、电信等事项。他主持建设了包括有名的汕头海湾大桥在内的交通项目,并在退休之后的五年间,他以正厅级的“政府顾问”头衔继续为汕头市政府工作。 澄海的一些老同志反映说,汕头“文革”期间与全中国一样陷入动乱,但尤以澄海为甚。所以,当彭启安当年提出在塔山建一个文革的纪念地,老同志们都积极表示支持。(待续) 追思坛 哀鉴亭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7 21:15:20 | 回复 | (接上文) 奔走 退休高官募资磨厚了脸皮 在思安塔内的墙壁上,刻有汕头各单位及民间为塔园建设捐款的详细记录。第一笔也是最大的一笔款项是“汕头市政府拨捐60万元”。彭承认,这是塔园建设的“基本金”,以后的资金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滚动运作的,没有这笔钱很难想像会有现在的塔园13景。彭同时坦率地说明,这60万元是他在做政府顾问时拨付的市长基金,当时他完全能有权自主决定这笔钱的投向。 彭启安的官员背景及其在原管辖领域的影响显然为资金的募集提供了旁人所无法比拟的便利。捐款记录上可见:汕头电力工业局30万元,汕头交通委员会30万元,汕头电信局30万元,汕头汽车运输公司30万元,汕头公路局15万元,汕头海湾大桥有限公司10万元,澄海电力局10万元…… 但彭仍以“酸甜苦辣”来描述募集过程,“脸皮都磨厚了”。在向原籍为潮州的李嘉诚募捐时,第一封信发出,对方称“没有考虑这个项目”,彭又写了第二封信,大意为,李先生有济世之心,办医院、盖民房,但办“文革”纪念地以警示后人,亦是治病救人,善莫大焉!不久,李嘉诚基金会给他打来电话,为塔园捐款30万元。 汕头一家专事筑路及房地产开发的私营企业老板邱诗庆第一次为塔园捐了45万元,后又捐了20万元。邱回忆说,当时看到“彭市长”(汕头很多人仍这样称呼他)为找钱跑来跑去很辛苦、很为难,自己就带了个头捐了钱。邱诗庆对彭有着很高的评价,说他在位时为人很好,廉政,做事执著认真,实事求是。“汕头很多人心里是敬重他的。他开了口,都会给他一个面子。”邱还说,当时他并不知道捐钱是要建塔园,以为只是给塔山建一座塔。“我内心里是痛恨文革的,它使我那时没有书读。” 尽管对“文革”的否定态度是一致的,但对于塔园的建设及捐助则呈现出游移和某种畏惧。“中央对文革早已有定论,但很多人怕,怕捐款影响他们的仕途和生意。”彭启安说,塔园建在澄海,但澄海人捐款是最少的,就是因为澄海的某些官员反对这件事。(待续) 碑亭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7 21:23:09 | 回复 |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7 21:35:15 | 回复 | (接上文) 质疑 有人提出“痛疤不要再揭” 1997年上半年,“碑廊铭史”开工建设。不久,澄海区一名领导要求他不要再搞纪念“文革”性质的东西了。 彭启安介绍说,这名领导提出“痛疤不要再揭”,一揭又要血淋淋,而且有可能引起社会动乱。彭丝毫不让:正因为是痛疤,才不应忘记。建设塔园不但不引发动乱,它的教育意义只会促进安定团结。 后来,澄海方面向汕头方面打了一个报告,意谓一些老同志执意搞“文革”纪念地,认为有问题,但又说服不了他们,请上级定夺。彭启安一直等着上级找他谈话,但后来的情势是没有人说“好”也没有人说“不好”。彭将之视为一种默认。于是,思安塔、明镜台、警钟长鸣等景点逐渐建成。塔园大体格局奠定。 对于官方的这种顾虑,彭其实是能理解的。塔园的一则宣传材料或许有助于理解官方的这种心态:父母做错事,父母还是父母,再公开责错,有损尊严。 由于彭启安的官员背景,他与当政者的关系显得极其微妙。在塔园建设委员会,有一个厚厚的联系簿,上面除了各地的文化界名人及老同志外,还有相当多的在职官员。工作人员介绍,塔园的每一个动态都会以信函的形式发送给他们。另据了解,还有一些官员悄悄地到塔园来参观。 不只是官员回避,老同志在支持的同时,也表示出对风险的担忧。但彭直言他没有什么好怕的,“文革期间我就上了一次枪毙人员名单,临刑前被划掉了,我已经多活了30年了。”他说建设“文革”纪念地的目的只有一个:以史为鉴,警醒后人。 塔园有着浓重的彭启安的个人色彩。比如“明镜史鉴”景点的10本石书上镌刻的内容还是他来选定的。他很欣赏王艾平在《特殊监狱里》的一段话,遂专门刻录下来: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建立了那么多这样那样的纪念馆,却至今也没有一个人响应巴老的呼吁,为文革竖一根历史的耻辱柱? 彭还专门给巴金老人的女儿李小林女士寄过《塔园留踪》。巴金是最早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名人,但他多年的吁请没有获得回应。 而民间却对塔园的建设极为热情。2002年“警钟长鸣”完工时,远在北京、93岁高龄的陈曙光女士题写了景点名称,并又赋诗一首寄来,这首诗现在就镌刻在“警钟长鸣”旁的一块石头上。潮州市70余岁的农民画家陈德远特意将“文革”期间的一幅画作送赠塔园。这幅画是他本人在一次被批斗后愤然完成的,后来还送到美国去做修改。 老诗人熊鉴称赞塔园:这是960万平方公里上第一个疾呼人性归来的壮举。巴金想办没办到,澄海办到了。 到2002年底,历时近七年后,塔园12景已然具备。彭启安自己也觉得:塔园全部工程告竣了。(待续) 碑文 碑文 红卫兵 史料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7 21:47:15 | 回复 | (接上文) 首肯 市长问:为什么不敢宣传? 2003年5月间,即将调任省上的汕头市长李春洪给彭启安送来了两本书——《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下册。现在,该书29万字1100幅图片,已经变成623块60厘米×40厘米的影雕黑体石材陈列在专门为其建起的天坛形建筑——文革博物馆内。 李春洪的本意是将该书赠送塔园的《史鉴山屋》收存,但彭启安将它变成了一座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一经建成开放,立即吸引了媒体的目光,而此前仍然默默无闻的塔园其他景点,也开始渐渐浮现于世。 博特馆的设计者邱创平解释说,博物馆所在地面一边窄一边阔,当时还考虑设计成长形,但后来选定了圆形仿天坛样式。这个样式是民族的,跟主题和谐,又不千篇一律。 文革博物馆面积570平方米,高三层。该工程耗资200万元,其中影雕一项花了30万元。总体算来,整个塔园建设已花费了1100万元。彭说,他们是尽量精打细算地在用募集到的钱。 现在的文革博物馆内,除623块影刻外,还陈列着“文革”书籍、毛泽东像章及红卫兵、纠察队袖标等实物近300件。这些书籍也大都是彭在各地购置的。 在塔园及文革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李春洪的出现无疑有着柳暗花明的戏剧化效果。 2002年10月5日上午,李春洪在澄海有关官员陪同下到塔山风景区视察,李看到了思安塔,但澄海官员好像并不打算领他去那里。当李了解到此塔为纪念“文革”而建,而当地觉得涉及政治问题尚不敢宣传时,李说:“为什么不敢宣传?利用景点,记载史实,启迪后人,是很有历史意义的,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的博览馆,应该大力宣传。” 这位能写一手魏碑韵味毛笔字、颇具风雅气质的前汕头市长随后参观了环山碑廊及“明镜史鉴”的石书,并发出了赞叹。他甚至觉得原来明镜台上的叶剑英石像塑得不太成功,表示要亲自请专家再塑一尊。李没有食言,一年后的2月11日,新的叶帅铜像落成。他再一次来到塔园,为铜像揭幕。在这次视察结束时,李还给塔园留下了一幅字:告慰前人,激励今人,警示后人,以史为鉴,与时俱进。后来他觉得写得不好,特地重写寄到塔园。 李春洪对塔园的首肯和支持,令彭启安很是兴奋。因为一直以来,他认为自己是孤军奋战,“抬棺材、包哭、化纸钱、包锄头(意谓出殡时的所有工作),都要自己做。”彭感慨。他说得并不夸张,塔园建设委员会的一名负责人说,上面有什么事情不会来找我们,他们会直接找彭市长。 彭启安认为官员个人识见的不同,使得对塔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尽管他一再强调李春洪是 以个人身份出席叶帅铜像揭幕仪式。但当时汕头的媒体显然是将之作为李市长的一个公务活动进行报道的。事实上,大部分的官员依然对塔园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塔 园建设委员会工作人员杜侨生说,在2003年2月11日出席叶帅铜像揭幕仪式的人员中,除李春洪等几人外,绝大多数是老同志,在职官员几乎没有。 2004年3月,文革博物馆动工。九个月后,塔园原来的核心建筑思安塔旁出现了一座新的建筑,这个仿天坛形的三层建筑成为塔园新的灵魂。(待续) 胡耀邦 刘少奇 把历史刻上顽石上 用镜头记录历史阶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7 22:18:10 | 回复 | (接上文) 远虑 不揭谁的底子只记录历史 今年3月26日,汕头市一位主要领导视察了塔园。在彭启安的引导下参观之后,这位领导在史鉴山屋的会客室里作了发言,主要谈了四点:第一,彭老是有心人,牵头办了一件值得办的事,精神实在可敬;第二,彻底否定“文革”是中央作了历史结论的,因此做这件事肯定是有意义的;第三,“文革”是被彻底否定了,而否定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因此建这个园肯定也有争议,这是难免的,但不要紧;第四,塔园建议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 他还表示,近期就要召集相关官员在塔园开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彭启安说,塔园上空的乌云解除了。事实上,此前他的心一直也没有安静过。 但彭不能肯定这位领导此行是否与省里有关。目前,省里还没有对塔园及文革博物馆发表看法。但省里一位官员以个人身份给彭启安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人民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补充历史,真实地记载历史”,并赞扬“塔园就是人民起码是汕头人民用自己的方式真实反映并记载‘文革’那一段历史的杰作!” 鼓励还来自参观者。一名署名“原北京红卫兵王平”的人在文革博物馆留言:中华民族应该对自己的历史负责任,不光记住光荣,也会反省耻辱。一名叫“王泽铭”只有8岁的参观者也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虽然身份特殊,但彭不能认同此前媒体关于文革博物馆“半官方”的认定,他坚持认为,塔园是民间创建的。 彭认为,建设塔园和文革博物馆不是想揭谁的底子,只是想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为了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使我们的国家能顺顺当当走向繁荣富足。我们的目标是把塔园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注:原文和图片均转载于“上帝之眼”网络) 转后语:因为海南兵团农友的粤东之行,让偶知道了汕头澄海有个文革博物馆,又因为这是中国首个文革博物馆,让偶对汕头人,特别是筹建此馆的彭启安等人更多了十二分敬重! 自由兄弟虽未曾一游,但看了各位农友兄弟姐妹的图文,内心颇为震撼!留意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关资料,发现此馆建成确实很不容易。于是,顺便将网上有关此馆建成曲折经历转帖如上,作为向各位网友的推介。待有空时,自由兄弟一定会前往瞻仰一番,用心体察其中深沉的内涵! 虽然我如今还没有实地一游,但仔细读完这篇由“大连人”转载于广西南宁市猛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页的记述文章之后,自由兄弟还是深为汕头人的那种“忧国忧民忧子孙”,以史为鉴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叹! 感叹一:此馆确如老诗人熊鉴所说:这是960万平方公里上第一个疾呼人性归来的壮举。巴金想办没办到,澄海办到了。 感叹二:筹建此馆时,曾有领导提出“痛疤不要再揭”,一揭又要血淋淋,而且有可能引起社会动乱。但彭启安丝毫不让:正因为是痛疤,才不应忘记。建设塔园不但不引发动乱,它的教育意义只会促进安定团结。 感叹三:既然文革已经是全国人民深恶痛绝的丑陋运动,并且通过了党的决议彻底否定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建立博物馆揭露其丑恶?而且为什么不敢利用景点,记载史实,启迪后人? 感叹四:由此让偶想到了文革的衍生物——上山下乡运动,也应该将其真实的历史和经验教训记录下来,以警示后人。而不是什么“青春无悔”、“大有作为”,否则,那一天,某人头脑发热,又会拿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开玩笑。。。 (全文完) 田亚东在文革博物馆 摄影师燧人 摄影师海风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7 22:22:38 | 回复 | 江城子——游澄海文革博物馆 作者:燧人 笔峰突兀立潮阳 幻风霜 忆苍凉 披肝沥胆 蘸血撰国殇 衮衮冤魂何处是 呼万岁 竞疯狂 新朋旧雨聚高堂 破天荒 觅无常 黑猫白猫 搔首偎碑旁 皓首长歌终不悔 衣寸缕 沐韩江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7 22:27:54 | 回复 | 江城子 作者:郭贤杰 立大地,斥上苍。 披肝沥胆, 蘸血撰国殇。 好在历史人民说, 防民口,如防川。 谁遣春温上笔端? 王春鸿,彭启安。 磨碑成鉴, 读者泪千行。 且喜前事碾做尘, 山前路,渐平坦。 注: 王春鸿,彭启安——文革博物馆首倡者,设计师是彭翁。王翁是把大量的文字照片交给彭翁。俩人付出的心力,所谓平地起高楼。如果是为一己之私,早已是富甲一方了。 | 作者:银河渔女_ 回复日期:2009-08-08 11:19:08 | 回复 | 谁敢横刀立马,唯有彭大将军 笑容满脸的彭大将军 以反思文革为主题的塔园,是彭启安奔走多年筹集兴建,已落成16年,当年得到地方官员、潮籍商人包括李嘉诚等大力支持。汕头当局一度有意将此列入官方旅游册推介景点,后来取消。塔园落成至今一直由民间经营,景况不佳,去年更传出省委领导有意关闭塔园,后「风向转变」,塔园才得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