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没有突破 政局必有突变?” 俞可平 长平:永远的临界点? 中国积重难返,沉痾难挽,面临革命引爆点。几乎不约而同地,满世界的中国问题专家,都谈起了革命的话题。令人仿佛听到古代造反的歌谣:「苍天已死,皇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我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专家的话句句在理。惟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这些理大多在若干年前已俨然成立。不仅民众对腐败忍无可忍,从邓小平到温家宝都在警告不改革就会「亡党亡国」。意识形态早已经成为皇帝的新衣,说破它的小孩一批又一批地被送进监狱,还有人说只会被当作傻子了。官员的飞扬跋扈,警察的粗暴野蛮,一次又一次突破底线。过去人们常说,中国很多事情要从零开始,现在都已经改成了「要从负数开始」了。 真正的问题似乎不是革命降临,而是为什么革命还不降临? 有时你忍不住想,当局恐怕也有点不耐烦了,不断地添柴加火,革命就是无法引爆。当官方舆论把民众抱怨总结为「仇富、仇警、仇官」之后,高层官员的家族财富就肆无忌惮地暴涨,维稳警察的编制就越做越大,官僚作风就越来越坏,官场寻租也愈演愈烈了。 较早预言中国达到临界点的是西方经济学家。按照他们的算法,中国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银行早就破产了。后来发现,原来破产也是一种规则。在规则的底线被无限降低之后,破产也难以实现。 示威、游行、集会、静坐、罢工、罢课……这些非暴力的行为能够带来革命的成功,也是因为被抗议者或者他们的帮凶多少遵守一些规则,比如军队不向人民开枪,无法控制局面就宣布辞职。 于是很多人谈论起暴力革命。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暴力革命的前提是民众本来拥有使用武器的权力。如果秦朝就开始实行买菜刀也要登记的制度,陈胜吴广也很难有机会起义了。 网络是一个新兴的战场。早有人计算过,中国网民达到多少亿,中共就会溃不成军。这个计算错误地把所有的网民都当作当局的敌人了,事实上网民被成功地分成了两个阵营,无论一边的叫骂声有多大,都会淹没在另一边的回骂声里。 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正义的缺失。这二十年来,中国政府巩固政权最大的成就,不是经济增长,也不是维稳部队,而是渗透整个社会的「去正义化」教育。去正义的结果,是既没有规则,也没有良知。 「为什么如此多的高层官员家族被爆出几十上百亿的秘密财富,仍然引发不了民众抗议的浪潮?」一个德国人这样问我。 我告诉她说:第一,大多数中国人看不到这些信息;第二,看到的人中,很多都相信那是西方的阴谋;第三,即便相信媒体报道真实可信,有些人也觉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正义可言;第四,即便他觉得愤愤不平,可能只是痛恨自己没有生在帝王家,只好认了屌丝的命;第五,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想办法和这些权势者勾结吧;第六,当然还有一些现代公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也为真正的公平正义奋起抗争;第七,当局随便在前五种人中煽动或收买一些,就足以对付第六种人了…… 我发现这个问题,跟任何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样,细想起来,包含了中共一直在革命临界点维持统治的全部秘密。 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凯风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 兼任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校教授、研究员或名誉教授 曾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 198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师专政史系。 毕业后留校任哲学系讲师。 1985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考入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 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政治学博士。 导师赵宝煦、博士论文是《当代中国政治的系统分析》 [1] 1993年-1997年担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副所长。 1997年-2002年担任所长。 2003年-至今 担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2008年,提出 中国改革到了“突破”的关口。 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 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 1. 2007年,《南方周末》称俞可平是十七大之后中国“最耀眼的政治学者”。 2. 2008年,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之一。 4.2009年,美国 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主席约翰· 桑顿先生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创刊号专访时,称“中国拥有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其中提到了经济学家林毅夫和政治学家俞可平。 5.2009年,香港《镜报》评论员撰文,称俞可平是“在中国政、学两界堪称是始终走在理论、现实问题最前沿的民主政治探路者”,并认为他是“一位看向中国政治未来的独特学者”。 6.2010年,作为“民主的思想推手”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1999-2009年“十年影响力人物”。 7.2011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全球百名顶尖思想家”。 8.2011年,被深圳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授予“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著名学者,政治学家。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名誉博士,哲学和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 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凯风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 兼任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校教授、研究员或名誉教授 曾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 198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师专政史系。 毕业后留校任哲学系讲师。 1985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考入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 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政治学博士。 导师赵宝煦、博士论文是《当代中国政治的系统分析》 [1] 1993年-1997年担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副所长。 1997年-2002年担任所长。 2003年-至今 担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2008年,提出 中国改革到了“突破”的关口。 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 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 1. 2007年,《南方周末》称俞可平是十七大之后中国“最耀眼的政治学者”。 2. 2008年,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之一。 4.2009年,美国 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主席约翰· 桑顿先生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创刊号专访时,称“中国拥有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其中提到了经济学家林毅夫和政治学家俞可平。 5.2009年,香港《镜报》评论员撰文,称俞可平是“在中国政、学两界堪称是始终走在理论、现实问题最前沿的民主政治探路者”,并认为他是“一位看向中国政治未来的独特学者”。 6.2010年,作为“民主的思想推手”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1999-2009年“十年影响力人物”。 7.2011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全球百名顶尖思想家”。 8.2011年,被深圳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授予“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