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现在的中国像世界小姐 要想想自己不再漂亮该怎么办 在上世纪80年代日经指数一路创新高之时,他正确预测了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1990年,他正确预测了苏联的瓦解;最近10年,他又正确预测了M型社会、银发商机的到来……他就是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的大前研一博士。这一次,他将援引日本经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本报读者分享他对中国目前经济形势等问题的精辟分析。 “收入倍增”计划有风险 问: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将推行“收入倍增”计划,这个计划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颇为相似。在您看来,中国是否具备实施这一计划的条件?它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答:我认为这是对日本上世纪60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误解。当时,日本将出口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型经济,这项转型是错误的。人为地将国民收入增加一倍是错误的,国民的收入取决于生产力的改善,任何时候都不能由政府来操控。政府人为地要将国民收入增加一倍,这是—种政治宣传,只会导致许多企业迁移到国外,这是错误的政策。只有改善生产力和实现创新才能提高边际利润,才能给工人加薪,否则国家会破产。 问:中国内地近两年出现这样一种趋势,许多企业家减少了对实业的投资,因为他们发现投资地产、艺术品升值更快。这对经济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答:中国的投资趋势是这样的:如果你赚了钱,政府会给你批地,让你发展壮大;5年后,你就成了开发商;地皮升值后,再高价卖出获利。但如果形势有所改变,比如让更多优秀的跨国公司进来,这些中国公司会垮掉。就像韩国那样,开放后,50%的韩国大厂都垮掉了。所以我给中国企业家的建议是,专注于某个小的领域,争取在这个领域做到最强,而这需要时间。 如今的中国像一个世界小姐,谁都围着她转,投资机会和各种建议纷至沓来,每个国家都想跟中国结亲。可冷静想想,5年之后,10年之后,世界小姐不再漂亮时,还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所以,当世界小姐漂亮的时候,应该努力做点事情,比如说拿个工商管理学位。微观企业的经营也是这个道理——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就能从市场上赚到更多的钱,这是持续盈利的唯一途径。 全球化与创新宜稳健 问:国际化是许多中国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但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和经营遇到了许多挫折,作为管理学大师,您能否给想要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提一些建议? 答:建议就是不要太急躁。成为世界品牌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付出巨大的努力,30年的路不可能用5年走完。日本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是从美国开始的,最初我们在美国市场也遇到了歧视、专利法律诉讼和美国政界所谓的“特殊做法”等问题,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才有了索尼、松下、丰田这些跨国企业。 问:有什么办法推动企业主创新?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摆脱本币升值、成本上升、利润被产业链高端的外国企业压榨的困境。 答:创新对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竞争力很重要。可是,创新的能力不可能通过上述政策获得。爱迪生曾说,必要性是创新之母。这一点已为日企的发展历程所印证。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日本十分相似。唯—的解决方案就是提高生产率,即在同样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更多产品,或者创造出新的东西。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创新是一个漫长、痛苦且昂贵的过程。过去6年,人民币兑美元从8元升值到6.5元,而日本企业当年遇到的是本币升值4倍的形势!为了获得新的竞争力,很多公司拿出 20%的利润建立市场品牌、把收入的 10%用于研发,并且努力改进商业体系流程……最终有一些公司寻找到了自己的蓝海。我们不得不感谢美国对我们一再“发难”,每次我们都会学到很多,今天我们能在任何汇率下盈利。 以竞争塑造创新环境 问:可日本企业现在给人的感觉是创新能力消减,索尼、东芝都不再是全球技术创新的典范;在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领域,日企也相对落后了。您对此怎么看? 答:没错,有一些已经成功的日本企业正在逐渐丧失创新动力。因为它们的日子比几十年前好过多了,有些公司变得固步自封。中国日后也会遇到自大自满的问题,也会遇到缺乏前进动力的问题。中国的年轻人都想考公务员,做基金经理,或者从事房地产,因为这样赚钱比自己创业、创新来得容易;一些企业也会觉得国内市场赚钱的机会很多,不用在国际市场竞争。根据我的判断,中国的创新很可能会发源于一些经济并不最发达的地区,例如成都、重庆或者中国的东北部。大北京、大上海赚钱的机会太多了,当地企业创新的压力相对较小。 问: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已经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营造出一种鼓励创新的体制和社会氛围呢?是通过竞争性的环境还是政策推动? 答:以国家为主导、以垄断企业为依托的创新,在任何国家都找不到成功的先例。中国政府倒是一直在宣传创新的重要性,但更实际有用的做法是放松对市场不必要的掌控。何不主动减少国企对市场份额的掌控程度,给年轻人留一些挑战的机会呢?他们才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只能发挥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