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非任评说的博客)
京津冀大规划和中央经济集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铁路、公路、航空、港口间的立体化规划都在执行中。这42万亿的规模实在太巨大了,当年4万亿和地方债这么多年才多少?中国一年GDP是多少?完全走上日本东京都模式中央经济核心集权。而这42万亿的投放,意味着中国新一轮的财政宽松救市刺激开始了,是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增加经济增长的过程。
我曾经写过文章说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的问题,当时就说过中国只能走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土地和产业集中都决定了这一个模式,这才是中国的根本,而这样的集权,就是宋朝模式和明朝模式的发展,宋朝就是禁军和经济都在首都,明朝更是皇帝守边关,一切在皇帝的周围,中国的最高效率,也是如此。
在这样大的规划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42万亿意味着京津冀地区的一亿多人口(河北7000万,北京3000万,天津2000万,占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但如果真的这样发展,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还要急剧的增长!在当前的人口数量之下,意味着42万亿的投资是人均35万啊!
我们的2014年GDP是63.6万亿元,按照7%的增长,六年后是应当是90万亿元,六年总GDP是460万亿左右,按照35%的高积累率进行投资,投资的总额也要有大约160万亿万亿,这京津冀的42万亿的六年规划,意味着全国需要有25%的投资额放到这个地区,这个投资额还是很可信和能够做到的。
对京津冀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京津的人口扩张张力,别看政府人口调控,但对一个北漂,他未来父母要来的,然后是外地的妻子,再生1-2个孩子,以及妻子的父母等,未来的人口可能是7-8人,目前北京的北漂算上没有办暂住证的就是近千万人啊!还有很多人实际上是各地的富人,北京买了房子,希望下一代能够生活在北京和到北京养老的,又是很多;还有很多人是北京的企业总部雇佣但外派在全国各地,他们的未来居住意向也是在北京的,对此我曾经看到一份开发商地下做的研究报告,北京未来的人口需求是1.5亿人!而天津也有类似的情况,再加上河北大发展导致的人口涌入。如此看来,未来的京津冀集中3-4亿人,占到全国人口的25-30%是完全可能的,集中这样多的人,当然需要有占国内总投资相应的份额的。还有就是日本的东京都地区,是集中了日本60%的人口的,中国的人口的集中还是不足的。
从地缘格局而言,对中国要建设自己的中央经济核心区,建设在哪里我们可以放眼全国,京津冀也是最合适的,从紧邻海边,到内海的战略纵深,还有北部的山区屏障,现有的交通格局等等,都是合适的,在广东则太偏,在上海则海上没有保护,在内地则没有海洋的交通和世界的开放,北京是中国定都最好的地缘格局。
在这个格局下,我们要知道的是京津冀的经济实力实际上也是极为强悍的,而且这些经济实力是有文化教育支撑的。北京中央经济和总部经济不是简单的GDP可以衡量的,中国的重要企业多少总部在北京?中国的经济政策多少出在北京?这些对经济的掌控和影响力都是非常巨大的。而河北的经济经常被有些人说成是很差,很多人认为河北很穷,但实际上大家对河北的经济实力是严重低估的!河北公开的GDP已经是全国第六,超过了中国昔日的龙头辽宁和上海,更关键的是河北的经济是有极大的数额不在统计之列的,仅仅河北钢铁产业的公开产量就超过和日本和韩国的总和!瞒报的产量还有一个日本的数量,为了北京的雾霾要求河北减产的产量就是韩国全国的产量啊!所有这些产量GDP之所以瞒报,是为了环保的要求和国家的审批的。河北的资源非常丰富,铁矿和煤炭以外,河北是中国最大的未开发的藏油构造地区,仅仅公布的曹妃甸10亿吨的超级油田只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从没有大规模开发来质疑油田的存在是荒谬的,因为这些资源在未来对中国有极其重要的长远战略意义,是留给子孙的资源。而河北的电力也是巨大的,2014年2月在京津冀地区为主的华北电网完成发电量323.11亿千瓦时,其中京津唐电网完成发电量87.48亿千瓦时;冀南电网完成发电量50.43亿千瓦时;而发达的广东地区的南方电网完成发电量179.33亿千瓦时,河北是中国电力的主要地区。还有河北的水泥和平板玻璃的产量也是全国前列的。这些工业都是国家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河北的军工的大制造,北车的唐山车辆在河北,中国重工的主要厂子也在河北,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核心军工河北是主要的,以前的三线建设是补给太长的,中国御敌于外,支持国家的军事工业在河北,但这部分是不统计公开的,因此如果计算河北的瞒报和不公开的GDP,河北的总GDP比现在是要高很多的,尤其是在中国崛起加大军事工业的情况下,河北的GDP还在高速增长,只不过这些实力对一般社会民众而言,分享的比较少,社会不如江南沿海富足。
只有了解了河北潜在的潜力,才可以更深入了理解中央为什么要谈京津冀战略,这战略下是中国经济格局的大调整,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把首都京畿地区不但要成为政治文化中心,更是一个无可替代的人口和经济中心,这才是调结构的关键所在,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北移,在广东为代表的来料加工、外贸、轻工业会被边缘化,并且提出了产能输出了,中国未来的工业重点,大制造、军工、钢铁、水泥、电力等要伴随北京的科技、文化、政治等进行高度的整合,形成中国新的经济集权!这在解放初期的上海中心到改革的广东中心之后,要变成京畿中心了,其实上海为中心的时候,上海与解放前的首都南京是不远的,而广东为经济中心则与北京政治中心太脱节,搞成了广东地方诸侯的割据状态,这个状态要尽快的打破。
中国的经济中心的北移,与香港和台湾的衰落关系极大,香港现在的GDP仅仅占全国的2.9%,已经要落后于深圳,而香港回归的时候GDP占全国的16%,而2014年台湾GDP为5283.61亿美元,大陆为101681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5.2%,与河北省公开的GDP相当。原来的港台加上广东地区的GDP是可以与中国相当的,现在已经与中国的总量相差很远了,如果计算了河北的瞒报和不报,北京的中央相关不报的部分,以及总部经济控制影响的部分,京津冀地区的实际GDP实力正在超过粤港台和江浙地区才是问题的关键!
而我们在这背景下,京津冀战略的实施,必将更进一步的加强这个地区的实力,我们不妨想一下,这投资的42万亿如果是1:1的转化为地区的GDP的话,你可以知道的就是对这个地区是每年要产生7万亿的GDP啊!这将使得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实力远远的超过其他地区的,中国的中央经济集权完成了,再加上必要的政治集权,这是一个大国崛起走向世界所必需的!
附:
中国政府大手笔42万亿砸向"一号工程"
王一撰写
2008年为抵御金融危机的侵袭,中国政府4万亿救市政策出笼,引发世界瞩目。七年之后,中国一项规模更为宏大、影响更为深远的纵深战略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当中。4月30日,《京津翼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批,其中财政部测算6年需投资42万亿的数字令人惊叹。42万亿投资规模意味着每年7万亿投资,前者提及的4万亿与之相比实在小巫见大巫。中国政府此次出手可谓“无比阔绰”。
所谓京津冀一体化,其实就是“环首都经济圈”,即把河北环绕北京的13个市县,用产业的形式形成与北京联动,并且依托北京发展而发展。纵观改革开放,任何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均有引擎带动。如果说改革前期深圳、广州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珠三角”的繁荣,那么随后上海浦东的开发,带动了整个 “长三角”经济带的兴盛。由于京津冀地区的特殊地缘、政治因素,不远的将来以京津冀一体化为标志的“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必将带动华北地区以至于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纵深推进,中国的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都将围绕京津冀的概念展开。”分析人士指出,从历史看,北京拥有雄厚的工业制造基础,产业门类齐全,近年来为了疏解非首都发展功能,陆续迁出了化工、纺织、冶炼等产业,但首都的产业底蕴对北京与天津、河北的协同发展有着强大支持。如果一切按照构想向前推进,京津冀将是中国乃至亚洲甚至全球最为规模宏大的高端产业核心聚集区。其带来的市场影响力,现在看来怎样估计都不算离谱。
除开宏观战略归入具体环节,42万亿投资投向哪里?据悉,主要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就是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讯、供暖、供煤气或天然气,及土地平整,俗称的七通一平,尤以交通优先,铁路、公路、港口优先投资。
另外,业内人士强调称,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中,交通一体化将率先发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间的立体化规划都在执行中。当前,京津冀城市群间城际铁路及市郊铁路发展缓慢。据内地媒体《证券日报》调查发现,目前三地中除京津城际和北京S2市郊铁路外,北京到周边城市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以及此类城市之间都没有建成城际客运线路。
其实,早在今年2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后所提出的七点要求之一,就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将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正是因为有习近平亲自坐镇督导,京津冀一体化被冠以“一号工程”之称。
但是,有一利的同时也有一弊,启动京津冀一体化纵深战略,固然对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性经济繁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此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整合目前庞大的过剩产能。问题是,随着京津冀地区庞大基础建设铺开,很可能犹如“吸铁石”一般,引诱其他城市地区人口大规模涌入(以及产业的迁移),这样一来,将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导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二元化发展格局。更重要的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无论对这以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以及水资源等,均将构成严峻的挑战。
任何国家的大城市,其建立尤其是运营和维护必然是昂贵的,必须有持续创造巨大财富的核心产业的聚集,才能持久加以支撑,无论美国纽约,英国的伦敦,还是日本的东京,这些城市之所以兴盛繁荣,关键在于拥有一批知识创新型企业、以及发达的金融机构和服务产业为依托,并且能够通过内生造血、外生输血的方式,维持自身系统的循环。从这一点看,中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着手,在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建立内生的造血机能,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职能的企业作为引擎,推动这一“环首都经济圈”迈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另外,值得隐忧的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智能硬件的指数式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将迎来以物联网、能源互联网、3D打印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是分布式能源和生产。也就是说,未来的能源供应将不再是集中的,而是每一栋大楼,乃至每一个家庭,都将是一个发电站,通过智能化的物联网、将电力输送到有需求的周边社区。而未来的企业也可能从大工厂向小作坊转变。如果那样的话,中国还在延续上一个工业革命时代的技术和思路的基础建设和产业园区,将成为严重的落后产能,不仅对社会资本形成吞噬,也对资源和环境形成耗费。
因此,中国政府启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前,应当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让42万亿资金转化成未来利国利民的恒久财富,使其物有所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