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叫板袁贵仁:教育部是最大的大学 http://news.online.sh.cn 2012-03-10 08:31 [来源]:山东商报 石定果,女,汉语文字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强制扩招,不扩招不给30%的经费,结果是稀释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好多都去国外读书了。去年11月21日,教育部又出台文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将调减招生计划。办大学就是为了职业培训吗?教育和就业的适度脱节是必然的,专业冷和热的看待也要有长远的眼光。即使真的需要调整专业,发言权应该在大学,而不是在教育部。我们应该给大学一些时间,让大学静下心来……” 一席发言让现场静了下来。石定果委员接着说,“我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的高考渐行渐远,专业设置教育部定,学历证教育部出……学生从入到出,都是教育部在定,我看,学校不需要对学生负责,只需要对教育部负责就可以了!中国最大的大学就是教育部!” 谈素质教育 赢了比赛 输了礼仪 “我们的自主招生也是需要反思的,战线太长,给考生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石定果委员说,“我们实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完美的孩子有没有?去年北京一个高考状元,完美得没有缺憾,申请美国多所大学都被拒了,拒绝的理由是他太完美了,完美得没有缺点,成绩优秀、参加社会工作、参加慈善……美国的大学认为他是被打造出来的典型,不相信有这么优秀的人。” “还有那个‘五道杠’少年,2岁多看新闻联播,7岁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在办公室阅读文件,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后欣然题词,发表100篇文章……这是个正常的孩子吗?又是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又是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这就是优秀少年。”石定果表示,“发表100篇文章,说实话,对此我很羞愧……”话音一落,引来全场阵阵掌声。 “这样的教育是有病的。”石定果还举了2012年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例子,“一共16块金牌,我们得了10块,赛后交换礼物,外国孩子送了小礼物,我们中国的孩子没有带礼物,送的是人民币……”石定果委员感慨,赢了比赛,输了礼仪。“我举的都是好孩子的例子……” 石定果反问大家:这就是成功的素质教育么?大家再次报以热烈掌声。 教育经费,既患寡又患不均 2012-03-08 22:16:17 2012-03-08 8442人参与讨论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编制预算。这个4%,最早出现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即“在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也就是说,本该在2000年,教育经费GDP占比就应达到4%。 然而,这个4%从没有真正实现过。如果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计算,从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来的累计“欠账”已达到惊人的18221亿元。 那么,如今的教育经费已经占GDP多大比例呢?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全国教育经费为19561.8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14670.07亿元,而这一年的GDP为40120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仅为3.66%。 横向对比看,中国的教育经费GDP占比也相对较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的《世界教育报告》显示,全世界2008年教育经费占GNP的平均比例为4.8%,其中发达国家为5.2%,发展中国家为4.2%,美国则为5.5%。(世界上多数国家以教育经费GNP占比作为参数,GNP和GDP的实际差额不大,但中国现在多按GDP占比算)。而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当年制定教育经费GDP占比标准的课题组称,“教育经费4%的目标,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 考虑到中国巨大且仍在增长的人口,平均到个人或者每个学生身上的教育经费,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就更大了。 然而,即使是这样本来就并不充裕的教育经费,不同的学生所享受到的也并不一样。 一方面,教育经费分布呈现出了严重的地域差异的特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文利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教育专家研讨会上表示,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东部最高省份与中西部最低省份相差7倍左右。全国40个左右还没有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主要分布在西部边远地区。而农村的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不到城市的60%。 以2010年的统计数据看,北京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小学为14482元,初中为20023元,高中为20619元,高等学校为34545元。而同一年河南的小学为2185元,初中为3410元,高中为2457元,高等学校为4276元。 另一方面,在各级教育的分配上,我国在高等教育投入过多,而基础教育则投资不足。2010年发布的经合组织《教育概览报告》给出了教育组织在各级教育中的生均支出(Annualexpenditure b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er student for allservices)的各项数据,中国初等教育生均经费778美元,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含科研经费)为4280美元,两者比例高达1:5.5。整个经合组织的平均初等教育生均经费为6741美元,高等教育(含科研经费)为12907美元,两者比例仅为1:1.9。即使是被认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二者比例也仅为1:2.64。 教育经费在地方分配上的不平衡,导致了学生们尽管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所获得教育资源却是不平等的,而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分配的不协调,则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薄弱,而高等教育呈现出大跃进的趋势。 张鸣: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 就是“教育部大学” 2012年03月08日 15:39 来源:新周刊 作者:张凌凌 字号:T|T 2185人参与0条主评论 108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现在的大学,从教授到学生,学术是可疑的,知识是可疑的,能力是可疑的。我愿意相信总有个别例外的好教师、好学生,但那个基数太小了,他们所被赋予的权力也太微不足道了,大学制造了大量的不合格产品。” 今年两会,张鸣有些兴奋。他一直认为高校行政化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症结所在,而今年终于有人把“高校去行政化”一事提上议程。很多同行见到他都说:“你赢了,有希望了。” “可是,我还是输了。这事短期内在中国不可能实现。”张鸣一脸无奈地说。 高校行政化玩残了学术 扩招是“高校大跃进”,大学城是“养猪模式”,大学已丧失“阵地”和“守夜人”身份,逐步“衙门化”。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十年前,张鸣就开始对大学教育的种种问题发言。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高校行政化诱发的症状。 张鸣认为,行政化体系是自上而下诸多评价体系催生而出的。本科评估,硕士点、博士点评估,重点学科评估,甚至党建、工会都要评估,教育部通过名目繁多的评估体系,把大学紧紧绑在它的船上,或一根远程操纵的梯架上。 问题是,拿到船票、登到最高就意味着是一流大学了吗?不断加码的评估体系已导致权力对学术的过度干涉,这种干涉必然束缚学术的发展。“学生论文抄袭早不稀奇,教授造假都不算新闻了。学术期刊也是这个荒唐体系下毫无羞耻感的合谋,把学术当成一笔交易、一个玩意儿,眼见着中国学术被它们玩残掉了。现在的大学,从教授到学生,学术是可疑的,知识是可疑的,能力是可疑的。我愿意相信总有个别例外的好教师、好学生,但那个基数太小了,他们所被赋予的权力也太微不足道了,大学制造了大量的不合格产品。” 中国的大学同质化极其严重,张鸣半开玩笑地说:“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 中国需要多几所南方科技大学 高校教育的弊端,就像皇帝的新衣,看见的多,喊出来的少。好在,仍有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大的政策不变,只能自下而上在各个高校探索一些方式。但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不能老汤熬新药,还是荒唐胡来。” 在张鸣眼里,真的在为大学教育改革创新摸索出路的是去年刚刚在深圳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大学太少了,它敢于说话,敢于向陋习挑战。这是在‘毁人不倦’的大学生态中撕开的一个新鲜的口子,让人看到些希望。虽然,一切还需走走看。” 大学如何才能停止“毁人”?必须教育放权,愿意好好办教育的给他尝试的机会。“比如一直想办大学却屡屡遭拒的俞敏洪。”对相对劣质的民办大学加强监管或重新肃清,像引进外资企业那样尽可能多吸引一些优质的外资教育,“经济上就这么搞活的,教育为何不可?” 浮夸浮躁的大学生 大学在毁人,学生也很配合地在自毁。现在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创造力、没有思考力、没有责任心,还浮夸浮躁。 本科生自己也知道就业压力大,怎么办?继续考研吧,缓一缓。或者是本科学校和专业不好,借助考研当跳板期望扭转血统命运。但基本都是盲目功利的,看似自救,其实在继续自毁。 现在硕士基本都改两年了,两年课程塞得满满的,同时要做学位论文,还要发表学术论文。这可能吗?学生会选择取巧的方式以利于毕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就是把本科的课再上一遍,还是那些老师,教的还是“那一桶水”。考博也极少是为做学问,他们的目标首先是进政府机关,其次是进高校,求一份稳定的职业。 关键是,现在硕士、博士考试基本上高考化,严格的程序化考试招上来的很有可能不是会做学问的,只是会考试的。 大学教育含金量下降,用人单位也深知这一点。以前人大的毕业生好单位都来抢,现在投出去几十份简历还未必有一个中的。极端点的案例,两年前人大金融系毕业一个本科生,因为求职难最后回到家乡隐瞒学历做了银行保安。 现在用人单位尤其是市场型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真才实学未必够,但做人的基本素质却值得怀疑。面试时各个貌似很精干,言辞夸大、自我吹捧、知一说十,到用人时又发现眼高手低、责任心缺失、实践能力低下。这都是用人单位最忌讳的,也是糟糕的学风强化的恶习。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选自<<新周刊>>第32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