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显然不能或不敢追问一下:谁是罪魁祸首?!)
造假毁了中国人的形象
2014年06月13日14:22 环球人物杂志
现在,“全方位造假”成了民众的心腹大患。
食品造假最让人忧心。买大米,挑了又挑,怕有毒。买蔬菜,洗了又洗,担心农药洗不掉。买牛奶,先看看牌子,就怕有三聚氰胺。火腿肠,再也不敢吃了。朋友聚餐,茅台酒端上来,闻了又闻,生怕是假酒。换上红葡萄酒,还是喝得提心吊胆。
逛商场,从享受变成了煎熬。以前买衣服看品牌,如今进口品牌服装纷纷落马,西班牙品牌ZARA两年内7次查出质量问题。许多上万元的服装,面料单薄,做工简陋,很难知道是原装进口,还是国产贴牌。造假毁了传统工艺品。紫砂壶本是赠送亲友的良品,如今一把黄泥加点颜料就可以做出紫砂壶,收了这样的礼物,根本不敢用来泡茶。
买房时忧心忡忡,不知道墙体结不结实,地基牢不牢。装修时要和伪劣产品“斗智斗勇”,不锈钢下水管道,外面光可鉴人,里面全是塑料;杉木上色后就成了名贵的黄花梨木。出行被假货弄得不安全了,锦湖轮胎原料掺假,给开车带来严重安全隐患。非物质领域造假也很猖獗。学历造假、论文造假、科研造假十分嚣张,其中不乏“名人”带头。
《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国内99.5%的人遇到过造假,78.8%的人认为造假已成中国之痛,“全方位造假”正困扰着每个人的生活,摧毁着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里,人们对商品失去了信任,对企业失去了信任,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失去了信任。而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国家遭遇形象危机。商务部5月4日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芬兰一位酒店老板在接待中国客人时,毫不留情地说:“芬兰曾进口了一批茅台,全是假酒,我再也不进中国酒了。”美国《纽约时报》尖锐地指出:“很少有哪个国家能避免轰动一时的欺诈事件,但在中国,弥漫于社会的造假现象令老百姓绝望:到底什么是真的?我们还能相信谁?”
中国本是一个高度重视诚信的国家。孔子在《论语》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说做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管子》中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不论从事商、工、农、士哪一行,都要讲诚信,否则不能以此谋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商品紧缺,但没人会怀疑中华牙膏、扇牌肥皂是假的。现在,时代进步了,物质丰富了,诚信却被丢掉了。
邓小平1985年就分析过经济领域的一些失信状况,在他看来,主要是一些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支配,不讲理想道德,唯利是图。他曾说:“现在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没有理想、没有纪律的表现,比如,一切向钱看。”从长远讲,要杜绝“全方位造假”,还是要反复提倡诚信,讲道德,不能一切向钱看。当前,尤其要立法建制,严厉打击造假行为。不打不判,造假泛滥;轻打轻判,死灰复燃;重打重判,不敢再乱。而且,有了法律,就不能再讲人情。一条法律面前,欧美人研究怎样不违法,中国人研究怎样通过人情绕开法律;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欧美被誉为好公民,在中国常常是“没本事”的同义词;一件造假案子,在欧美人人可举报,在中国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举报招来打击报复。
重建我们的诚信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公共机构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呼唤“全民监管”、全社会“零容忍”,最终实现全民诚信,用道德力量推助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